作者:冷清先生,个人史学原创作品,严禁抄袭剽窃。

《大秦赋》正在热播,该剧中,吕不韦被秦庄襄王(异人)任命为丞相,秦庄襄王逝世后,秦国满朝皆称吕不韦为“相邦”。绝大多数追剧者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有好事者,撰文曰:相邦、相国和左右丞相不是一回事,在左右丞相之上,还有一个官职是相邦、相国,因为避讳刘邦的邦字,改相邦为相国。这种解释,很是迷惑了一大批人,某家不才予以矫正这个说法。

中国第一个王朝“大象”,并没有丞相、宰相这个官职,轩辕黄帝统一华夏之后,设立“四岳”制度,四岳就是早期的丞相制度,是由功臣和元老来担任的,辅佐帝皇治理天下。夏商时期,四岳制度演化为“太师”、“少师”制度,太师取代四岳,相当于丞相。夏商之计,没有丞相、宰相,只有太师、少师之职。比如,殷纣王时期的闻太师。夏朝的第四任天子的名字就叫“相”。

“相”最初是高级祭司的称谓,观察天象、地貌、人相是也,后来主管养马的官员“司马”,因为战争的缘故,“司马”变成掌管军队的主官,不但管理相马也管相人。姜太公吕尚投奔周文王之后,专门为姜太公设立“相”这个官职,这是丞相、宰相的开始。因为,周文王认为,吕尚担任太师不合适,少师又太小,相天地、相人伦、相军马,在帝王之下,总揽一切政务、军务、事务。

相邦、相国只是一个称谓,不是国家设定的官职,相邦、相国称谓的人,自身必须是丞相、宰相,在特定的情况下,丞相、宰相被称为相邦、相国。天子或者国王逝世,太子年幼继位不满20岁者(弱冠),不能亲政处理国家军政事务,必须指定数位辅国大臣,首席辅国大臣一般都是丞相、宰相,所以称为相邦、相国。秦始皇继位时只有13岁,当然不能亲政处理国家军政要务,吕不韦是丞相自然是首席辅国大臣,被满朝文武称其为相邦。

相邦、相国,他的意思是安邦治国的含义。先秦时期,相邦、相国是一个含义,但是,也有些许的区别,协助周天子者为相国,辅佐诸侯王者为相邦。《韩非子》、《战国策》,银雀山《孙子兵法》,都提到“相国”。但是,在出土的赵国铜器铭文有“相仪”“相邦”的字样,在出土秦国铜器铭文上有“相邦吕不韦”。这就对了,相国是指中央政府的丞相、宰相,相邦是指诸侯国的丞相、宰相。《史记•吕不韦传》原文:“庄襄王即位三年,薨,太子政立为王,尊吕不韦为相国,号称"仲父"。”

有历史学家解释,汉朝避讳汉高祖刘邦的名字,改相邦为为相国。冷清先生个人觉得,可能有这个因素,但不完全是这样的。相国和相邦是一个意思,但是层次是不一样的,中央政府叫做“相国”,诸侯王国叫做“相邦”,吕不韦称为“相邦”是合适的,那时候,秦国毕竟没有统一六国。秦始皇沙丘逝世,李斯就是丞相,并没有成为“相国”,赵高也没有称谓“相国”,因为,秦二世继位时已经成年了。

汉朝初期,萧何、曹参被称为“相国”,这一点都不奇怪,因为汉朝再次统一天下,萧何、曹参是汉朝的丞相,理所当然称为“相国”,而不能称为“相邦”,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逝世前,吕后问刘邦:“皇帝百年后,萧丞相也没了,谁可以为相?”刘邦说:“曹参可以。”吕后又问:“曹参之后呢?”刘邦说:“王陵可以,陈平为辅”。萧何、曹参在《史记》中皆有《萧相国世家》《曹相国世家》,而王陵、陈平都进入列传,不称为相国而称丞相,何也?

汉惠帝即位时,只有16岁,按规定,是要数名辅政大臣监国的,萧何是首席辅国大臣,当然称为“相国”。萧何辅政三年去世,曹参为丞相,亦被称为“相国”,何也?因为,汉惠帝刘盈,此时仍然不满20岁,曹参依然是首席辅政大臣,曹参必然亦被称为“相国”。相邦、相国意思是一样,但是不完全是一回事,相国是中央政府的首席辅政大臣,相邦是诸侯国的首席辅政大臣,丞相、宰相却不一定能称为“相邦”“相国”。

我是冷清先生,为您推送不一样的历史真相,如果您喜欢,敬请关注冷清先生头条号,谢谢!

丞相宰相和相国傻傻分不清楚(相国相邦丞相)(1)

丞相宰相和相国傻傻分不清楚(相国相邦丞相)(2)

丞相宰相和相国傻傻分不清楚(相国相邦丞相)(3)

丞相宰相和相国傻傻分不清楚(相国相邦丞相)(4)

丞相宰相和相国傻傻分不清楚(相国相邦丞相)(5)

丞相宰相和相国傻傻分不清楚(相国相邦丞相)(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