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标准(GB/T26341-2010) 将听力残疾分为四级(3岁以内儿童残疾程度一、二、三级的定为残疾人)

一级:听觉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极重度损伤,较好耳平均听力损失大于90 dB HL

二级:听觉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重度损伤,较好耳平均听力损失在(81~90) dB HL之间

三级:听觉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中重度损伤,较好耳平均听力损失在(61~80) dB HL之间

四级:听觉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中度损伤,较好耳平均听力损失在(41~60) dB HL之间

残疾人言语残疾鉴定标准(第23次爱耳日健康知识科普)(1)

哪些人群具有听力障碍高风险?

1、有家族性耳聋病史者

2、曾有过其他耳病史,如中耳炎、梅尼埃病。

3、长期暴露于噪声环境中。

4、有耳毒性药物应用史。

5、患有慢性系统性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

6、有不良嗜好,如吸烟、饮酒l 长期精神压力过大。

残疾人言语残疾鉴定标准(第23次爱耳日健康知识科普)(2)

引起耳聋的原因:

1.引起耳聋的原因很多,有遗传、疾病( 腮腺炎 、流行性感冒、猩红热、白喉、伤寒、梅毒、 脑膜炎、 糖尿病、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外伤等。此外,煤气 中毒 、噪声、出生时缺氧等因素也能导致耳聋。

2.临床上应用的十多种抗菌素的毒性反应可损害听觉神经,它们是链霉素、双氢链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紫霉素、春雷霉素、多粘菌素、万古霉素,医学上把这些抗菌素统称为“耳毒性抗菌素”。

3.预防孩子耳聋应从母孕时开始,孕妇应避免到过于杂乱的场所去,以免感染传染病毒性感冒、腮腺炎、脑炎等疾病,同时应尽量避免接触X射线。

4.情绪过于激动、急躁、暴怒也是诱发突聋的重要因素,因为人的情绪发生剧烈波动时,体内的交感、副交感神经会失去正常功能或发生功能紊乱,从而导致内耳听神经缺血缺氧而引发耳聋。

残疾人言语残疾鉴定标准(第23次爱耳日健康知识科普)(3)

如何预防

1、避噪音

人倘若长时间接触机器轰鸣、车辆喧闹、人声喧哗等各种噪音,会使原本开始衰退的听觉更容易疲劳,听力急剧减退,甚至引发噪音性耳聋。因此,尽量避免或减少噪声的干扰,是老年人保护听力的首要一条。

2、戒挖掏

正常情况下,我们不用掏耳屎,耳屎可以起到保护耳朵的作用,它有杀菌、保湿、防止小昆虫进入的功效。儿童与老年人是耵聍栓塞的高发人群,但这两类人群依然不需要经常掏耳朵。挖耳勺等异物会破坏外耳道皮肤,引起外耳道损伤、出血、感染,导致外耳道炎和外耳道湿疹。若洗澡后,感觉耳朵潮湿不适,可以用吹风机离耳朵远一点吹干。如果耳屎堵住了影响听力,需要到医院请耳科医生帮您清理,尽量不要自行清理。

3、慎用药

尽量避免应用耳毒性药物,如庆大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等,因为老年人解毒排泄功能低,应用这些药物容易引起耳中毒而损害听力。

4、常按摩

按摩耳垂前后的翳风穴(在耳垂与耳后高骨之间的凹陷处),和听会穴(在耳屏前下方,下颌关节突后缘之凹陷处),可以增加内耳的血液循环,有保护听力的作用。宜每日早晚各按摩一次,每次5~10分钟,长期坚持下去即可见效。

5、熄肝火

老年人如经常处于急躁、恼怒的状态中,会导致植物神经失去正常的调节功能,使内耳器官发生缺血、水肿和听觉神经营养障碍,这样就可能出现听力锐减或暴发耳聋。因此,老年人要尽量使自己保持轻松愉快的良好心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