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刘余莉品读《群书治要》

家族和谐结共同发展(家族和谐相处的关键)(1)

《群书治要360》讲座第79集16 全文1709字,阅读需6分钟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来』也念四声来(laì),这句话出自《群出治要》卷九《论语》。

家族和谐结共同发展(家族和谐相处的关键)(2)

『丘』是孔子的自称,孔子名丘,字仲尼,但是我们在念的时候,为了表示对圣人的恭敬,为了避讳,就念成丘(mǒu)。『盖』就是承接上文,表示原因或理由,“来”就是招致招徕的意思。『既』就是已经。我曾经听说有国的诸侯,有家的卿大夫,不担心土地人民寡少,而担心财富不平均;不担心贫穷,而担心上下不能安定。因为均平就能致富而没有贫穷,和谐就能感召远方人来归附,而不会寡少。百姓安定就不会招致外患,而有倾覆的危险。诚能如此,远方的人如果不归附,我就修养文化道德来感召他们,等到他们归附以后,就让他们生活能够安定下来。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在《春秋繁露》中是这样引用的,“孔子曰:不患贫而患不均”,所以这里的寡作贫字讲。在俞樾的《古书疑义》上也举例认为,寡和贫两个字,在传写的过程中互换了,可以根据《春秋繁露》,把这一句话订正为,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

家族和谐结共同发展(家族和谐相处的关键)(3)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我曾经听说,有国的诸侯,有家的卿大夫,不担心贫穷,而担忧不平均。不忧患国家贫,为什么不忧患国家贫?因为一切缺乏没有关系,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劲儿往一起使,仍然可以脱贫致富。像我们看古代的大家庭,是恩义情义道义的结合,每一个人为家族去工作,去付出,到老的时候由家族来养老,所以每一个人都很有安全感。即使自己的小家境遇不好,但是养老育幼的事情也不用操心,有大家族做后盾。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人都身心安稳。

为什么一家的兄弟姐妹,在古代住在一起能够和睦相处,到现代就行不通了?因为古代有伦理道德的教育,讲究兄友弟恭,所以五伦关系处理得很好,大家能够相互谦让、相互关心、相互照顾都来不及,怎么能够因为一点点财产、一点点小事儿就起争执?但是传统文化已经有几代人没有讲了,一家人在一起,不知道伦理道德的教育,不知道长幼有序,兄友弟恭,所以很多的家庭问题就出现了。家族能够和谐相处的关键不是因为它有血缘的纽带,是血缘的结合,而是因为有伦理道德的教育,是恩义道义情义的结合,这才是关键。

家族和谐结共同发展(家族和谐相处的关键)(4)

要忧什么?忧一切不平均。如果贫富差距很大,又没有好的措施和教育,就会导致不平。古时候也有贫富差距,为什么没有不平?因为古代有因果教育。富人知道自己富的原因,所以他更加欢喜去布施,结果愈施愈多。穷的人知道自己贫穷下贱的原因,是因为自己悭贪,所以他也懂得用自己的内财去布施,也就是用自己的身体精力学识等等,去帮助别人,而不是怨天尤人。而我们现在既没有好的措施,也没有好的教育,贫富差距加大之后就会导致不平,不平就生嫉,也就是怨,怨气产生了,怨气再往上提升就是恨。所以政治上要讲究平等,经济上也不能不平均,贫富差距太大,会导致社会不安定。不患寡而患不安,不担心人民数量少,而担心什么?担心上下不安。

后面说,『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因为如果大家平均都一样,就无所谓贫了。“和无寡”,和气,即使自己的国家人少,也能够把远方的人招来。所以只要人与人之间相处和谐,也就会相安无事。“安无倾”,相安就不会招致外患,国家不至倾危,只要安稳,国家就能够保存住。如果内有苛政,外有外患,便不能安。当然这并不是说内部安容易,外部安难,其实只要内部和谐,上下一体,就能安。如果上下不一心,打仗的时候枪往里打,这叫倒戈。如果上下一心,宁死也要保国,即使是再强大的国家也能够抵御。所以一个国家如果懂得亲上事长,肯一心拼命,什么事都能办得成,内外皆安,国家也能保得住。

家族和谐结共同发展(家族和谐相处的关键)(5)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诚能做到以上这些,远方的人如果不来归顺,那我就要修养文化道德,使他来归,他既来了,还要使他能够安之。柔远人,就是治理国家,办外交,都能够做到近者悦,远者来。别的国家不但不来攻伐我,而且我做到了厚往薄来,待人加厚,即使别人薄待我,我也要对他厚重。讲信修睦,不动干戈,要用文化的方法招来,国家自然就稳定了。这一安,是内外统统都安。所以孔子这里说要先安内,再说柔远安外。

家族和谐结共同发展(家族和谐相处的关键)(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