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吐温曾说过:19世纪有两个奇人,一个是拿破仑,一个是海伦·凯勒。
读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人,无人不为海伦·凯勒的坚韧意志而感动。
但很少有人知道,在成为一个闻名世界的作家之前,她也曾是一个脾气暴戾、任性、完全不懂语言交流的人——她的父亲甚至曾说过,海伦和狗一样,不用懂得语言的含义。
作者:新新妈妈;本文来源:公众号“孩子教育”。
........................................
前两天看了一部电影——《奇迹的缔造者》,讲述了海伦·凯勒是如何被莎莉文老师教育,从一个撒泼野蛮的盲聋小女孩,到知道遵守餐桌礼仪,最后甚至学会了语言沟通、学习,创造了特殊教育的奇迹的故事。
看完后感触颇深:原来,教育,真的可以改变一个人,而正确的教育方式,在孩子的成长中,更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部影片,可以说是给家长们,尤其是特殊儿童的家长们的一部直击心灵的教育指南。
盲、聋、哑,
她的世界是一片空白,一团漆黑
两岁前,海伦还和其他的小孩一样,可以感受到这个世界的美好和奇妙,无忧无虑。
还在襁褓中的她,对周围的任何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并热衷于模仿周围所有人的一举一动。
她曾拥有过一段活蹦乱跳、咿呀学语的童年,也亲眼目睹过春夏秋冬四季交替的模样,但一场毫无预兆的疾病,让她陷入了无尽深渊。
盲、聋、哑,三个简简单单的字,却奠定了一个女孩苦难的一生。
突如其来的黑暗和寂静,让这个只有两岁的孩子感到恐慌和焦虑。
但她无法发泄内心的痛苦,只能不停地折磨着周围的人。
长此以往,海伦开始变得暴躁易怒,不守规矩、到处搞破坏、随意打人,家中所有人,都拿她没办法。
影片开头,穿着得体的海伦伸开双手摸索着前行。触碰到身边正在劳作的佣人之后,她立马将手伸进佣人的嘴巴里,扣他的嘴巴,随后又开始撕扯自己的嘴巴。
她的行为为何如此怪异疯狂?
原来,虽然失去了视觉、听力、说话的能力,但海伦对周围世界有着敏锐的感知能力。她发现,身边的人,在想让别人做事情的时候,并不像她一样用手势,而是用嘴。
她也想尝试着用嘴巴交流,但这样的努力徒劳无功——身边的人毫无反应。
这让她又急又躁,大发雷霆地又踢又闹。
每当无法制止海伦的撒泼行为时,母亲都会拿出一颗糖安抚她,然而,一颗糖只能换来大家片刻的安宁。
刚被母亲带进屋的海伦,肆意推翻桌上的文件,横冲直撞搞破坏,即便是她最喜欢的洋娃娃,她也会玩着玩着就开始发脾气,捶打、用力摔、揍洋娃娃。
妹妹的出生,更是让海伦心生嫉妒,她将妹妹视作一个入侵者:因为妹妹的出现,自己不再是母亲唯一的心头爱,妹妹似乎抢走了母亲所有的关爱和精力。
于是,当刚出生没多久的妹妹在摇篮里睡得正香时,她将摇篮掀了个底朝天。
即便是如此恶劣的行为,家中也无一人制止海伦——她本身的遭遇已经够可怜了,所有人都对她的不幸感到怜惜、同情,他们将海伦的野兽行为视作正常,在她生气的时候哄她、迁就她,放肆溺爱。
所有人都以为海伦嚣张跋扈的性格不会得到改善,所有人都以为这样的日子,会是海伦今后一生的模样,所有人都以为她不会像一个正常孩子一样拥有学习知识的权利。
直到安妮·莎莉文出现。
一个家庭教师,
改变海伦·凯勒的人生
在得知这个被宠坏的孩子因距离太远,父母不舍而无法到校学习,只能请家教老师住家培训后,校长挑选了一位自己很优秀的学生担此重任——安妮·莎莉文。
“你缺乏顺从他人的智慧和才能,所以你不容易被他人愚弄,更难以被取悦。尽管如此,我们依然为你感到骄傲。”
这正是莎莉文老师被选中的原因——面对一个被宠坏的孩子,或许,一个强硬但又温柔坚持的老师,才是治愈她的良药。
第一次见到莎莉文老师的时候,海伦就没给莎莉文老师好脸色。
她夺过老师的箱子,打开箱子乱翻,发现了一个老师带给她的洋娃娃。海伦爱不释手。
老师趁机教她用手比划洋娃娃的单词“doll”,第一次见到这种用手比划的方式,海伦感到很稀奇,立马学了起来,她学得很快,很快就能记住“doll”的拼写。
当海伦正确拼写出这个单词,莎莉文老师立马拿出一块蛋糕奖励海伦,并教给她蛋糕的单词——“cake”。
但其实在海伦眼中,这只是一种新型的游戏方式,“doll”和“cake”有什么意义,她还无法理解。
到了晚上,老师正在教海伦用笔写字,谁料想,暴躁的海伦用笔扎伤老师,随即开始大闹。
身在一边的母亲,立刻给了她一块糖吃,海伦瞬间安静了下来。
看到这一幕,老师质问母亲:“为什么她刺伤我,你还要给她糖?她明明犯了错。”
母亲只有无奈:这是唯一能让她平息下来的做法。
虽然很生气,但好在莎莉文老师终于明白了,原来海伦现在这如同野兽般狂躁的症结所在,就是这个家庭对她不良行为的纵容。
第二天,当其他人都规规矩矩坐在餐桌上吃饭时,海伦却围绕餐桌,走到每个人身边,在他们的餐盘里抓取食物。
大家都习惯了,对这种行为熟视无睹,没有人制止她。
莎莉文阻止海伦从盘子里抓食物,海伦气愤地将水泼在她的脸上,揪她的头发,对她拳打脚踢。
一场激烈的“搏斗”之后,海伦顺从了,但也开始抗拒和老师接触。
期间,海伦的父母三番五次想要制止老师:“她只是个看不见听不见的孩子,为什么要对她这么苛刻?”
父亲质疑这位“粗鲁”的老师——现在海伦像躲瘟神似的躲着她,老师要是能再多同情一点海伦,她才有被教育的希望。
如果莎莉文对孩子的态度不改善,他就会考虑解聘莎莉文老师。
莎莉文很清楚:在父母身边,海伦确实毫无希望。要想改掉坏习惯,就要让她远离家人的庇护。
“执意要保护一个人是没有用的,唯一的希望,就是教他们自己保护自己。这就是我想要教海伦的。现在,恐怕对海伦最大的阻碍,不是失聪或失明,而是你们对她的溺爱。”
最终,她有两周单独和海伦相处的时间。
两周后,海伦的父母看到女儿已经能够像一位淑女一样用刀叉吃饭,既守规矩,还很整洁,两人心满意足,并告诉老师,她的任务已圆满完成,海伦如今懂礼貌、干干净净的,可以回家了。
但莎莉文却还想继续教海伦学习语言。
老师:“干干净净就是你对海伦的要求?你没看到她正在学习说话吗?”
父亲:“她身边的狗和她一样,都不知道她现在正在比划的单词是什么,不过狗已经够快乐了。或许上天就是不想让海伦说话。”
老师:“可我想让她会。”
在老师的一再坚持下,海伦终于知道了人生中的第一个单词“water”的意义。
当她明白了“water”的意义,就是在她手上流过的清凉而奇妙的东西那一刻起,她开始以充满新奇的眼光看待世界上每一种事物,也让她内心中对知识的渴望和聪慧的天性得到满足和显露。
她拉着老师走到那个熟悉的人跟前,迫切想要老师在她的手上拼出单词。
“mother”她明白了,那是母亲。
“father”那是父亲。
“teacher”,就是给她认识世界机会的老师啊。
从此,她开始一点点认识这个她之前未曾了解过的美好世界。
教育和爱,
创造了奇迹
孩子的教育问题,对每个普通家长来说,已然很棘手。特殊儿童的家长,更是不知该以何种心态去和孩子沟通。
从莎莉文老师对海伦的教育方式中,我们不难借鉴以下几点:
- 信任,是一切故事开始的基础
刚接触海伦不到两天的莎莉文,就已经清晰认识到,虽然海伦又聋又瞎,但她无疑是这个家中最聪明的。
海伦很快地就能学会比划单词,莎莉文相信,终有一天,海伦能理解她教给她的这些知识——只要明白了一个单词的意思,那这些天学的全部单词的意义,将会被海伦参透。
而在她之前,家里所有人对海伦的要求,仅仅是情绪稳定而已。他们甚至认为海伦和小狗一样,不用懂得语言——让一个又聋又瞎的孩子学会语言沟通,简直是天方夜谭。
若不是老师信任海伦可以,海伦的这一生,恐怕都是孤寂而单调的。
- 建立规矩,拒绝溺爱
“你现在对她是什么要求,将来她就会是什么样的。”
因为父母为海伦的遭遇感到同情、悲悯,所以当海伦做错事情时,他们不忍心惩罚她,反而还给她糖吃。
这样的溺爱,让海伦没有区分对错的能力和判断力。
莎莉文老师从来就没有因为海伦天生残疾,而以对待弱者的态度来要求海伦。
在她的管教下,学会做一件事,可以受到一点奖励;但是错了,就必须要接受惩罚。
有规矩,不溺爱,才会让孩子拥有基本的分辨是非的能力。
- 坚持下去,会有奇迹发生
教育对一个人的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
为了改掉海伦用手抓饭吃的用餐习惯,莎莉文无数次将海伦抱回座椅上,手把手拿着刀叉教她用餐,即便是海伦跑了一次又一次,无数次将饭、水泼向莎莉文。
影片最后,海伦明白自己人生中第一个单词“water”的含义时,让人感动地泣不成声。
守得云开见月明,19世纪的奇人之一的故事,就此展开画卷。
而缔造这奇迹的,不仅仅是海伦·凯勒,更是她的老师——安妮·莎莉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