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州东王村是越剧最早的发源地

(摄影 钰林等)

越剧发源地嵊州东王村 嵊州越剧寻踪游(1)

东王村香火堂作为“越剧诞生地旧址”之一是浙江省文保单位

绍兴嵊州市是中国第二大剧种越剧的发源地,嵊州市留有许多与越剧有关的纪念地。其中重要的遗址有落地唱书的发源地马塘村、中国越剧诞生地遗址东王村香火堂前、四季春科班办班地遗址、越剧女子第一副科班办班地遗址施家岙八卦台门、袁雪芬旧居、竺水招旧居、周宝奎旧居、越剧之家——越剧发展上最大的不可移动文物等一些重要越剧史迹纪念地。

游人和越剧爱好者到嵊州寻踪溯源,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旅游的时间选择几个最重要的地方。从我们到嵊州旅游的经历来看,位于嵊州甘霖镇的东王村和施家岙两个村庄是必须去看看的。作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的“越剧诞生地旧址”中包括香火堂前、八卦台门和施氏宗祠三处旧址都在东王村和施家岙村里。因此,如果只去了一个村,那寻踪溯源游就不是完整的。如果有时间可以到落地唱书的发源地马塘村看看,因为落地唱书是越剧的前身,越剧最早的时候就是由十几个落地唱书艺人联合组成“草台班子”而诞生的新剧种。

嵊州东王村是货真价实的中国男子越剧的发源地,很了不起。在东王村的香火堂院落的中央有一个戏台,这就是100多年前在东王村香火堂前稻田上用四只稻桶搭起的舞台,稻桶上铺上木板和稻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草台”。以李世泉和高炳火为代表的十几个说唱艺人,创新了一种走唱的新形式,也就是每个人都担任一个角色。开始是用当地流行的唱法表演,从而诞生了一个新的剧种。因为是在越地,所以叫越剧。 越剧是诞生于草根的戏剧,深受老百姓欢迎。道白是嵊州的方言,格外受到当地群众的欢迎。

所以,东王村的男子越剧是开创了越剧,东王村是真正的越剧发源地。从时间上推算,东王村比施家岙村至少早十几年。

越剧发源地嵊州东王村 嵊州越剧寻踪游(2)

香火堂前的石碑

越剧发源地嵊州东王村 嵊州越剧寻踪游(3)

图为香火堂前的两尊雕塑,越剧诞生代表人物李世泉和高炳火。

越剧发源地嵊州东王村 嵊州越剧寻踪游(4)

院落中央是一个用四只稻桶搭成的戏台,越剧就是从这只戏台走向全国。

施家岙村对女子越剧的发展有巨大贡献

越剧是我们国家第二大剧种,但是从越剧的发展历史看,它是一门比较年轻的戏剧门类,仅仅有100多年的历史。越剧更是有一个其它剧种所没有的特殊现象,就是女子越剧形式占有统治地位。从上世纪20年代女子越剧产生后,男子越剧绝迹,男女合演的形式也是解放后才尝试改革的,至今也没有成为主流。所以,女子越剧的历史在越剧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走进施家岙村的牌坊,迎面就是“中国女子越剧诞生地”的大石碑,非常鲜明地告诉我们这里就是越剧的诞生地之一。虽说这里并不是中国最早的越剧诞生地,但却是越剧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转折点。

在施家岙村的中央有一座亭子,这座小亭子虽没有古典木结构的亭子典雅,但亭子的名字很响亮而有特色,就叫做“四工亭”。这座四工亭就是纪念四工调的诞生而建造的。在四工亭不远处还有一座半壁亭,亭子里放置着一块石碑,石碑的字迹比较模糊,仔细看原来是介绍四工调的《“四工”情韵》,用文字简单地介绍了四工调,这对游人很有帮助。四工调就是由施家岙村一个早期的著名越剧演员施银花开创的。四工调成功地解决了女演员唱腔难题,四工调对女子越剧的创立与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所以施家岙村作为四工调的创作地成为无可非议的女子越剧诞生地。

在施家祠堂挂着一块横匾,在前几天我写的博客中错把“中国越剧第一村”写成了“中国戏剧第一村”,草体的“越”字太像是“戏”字了。有网友为我指正了,我在这里更正一下是“中国越剧第一村”。当然,越剧也是戏剧的一种,只是戏剧比越剧是更高的层次了。

施家岙村里有许多与越剧有关的遗迹,值得游人在此徜徉流连,感受越剧深厚的素养。

在嵊州感受越剧的魅力是一次很好的旅游,能增长对越剧知识的了解,对越剧爱好者很有帮助。

越剧发源地嵊州东王村 嵊州越剧寻踪游(5)

图为施家岙村村口的“中国女子越剧诞生地”石碑

越剧发源地嵊州东王村 嵊州越剧寻踪游(6)

图为四工亭

越剧发源地嵊州东王村 嵊州越剧寻踪游(7)

图为施氏祠堂外的“越剧诞生地旧址”石碑

越剧发源地嵊州东王村 嵊州越剧寻踪游(8)

施家岙村祠堂里挂着“中国越剧第一村”的横匾

越剧发源地嵊州东王村 嵊州越剧寻踪游(9)

我们在施家岙奥村祠堂的留影

越剧发源地嵊州东王村 嵊州越剧寻踪游(10)

图为施氏祠堂天井里的古戏台

越剧发源地嵊州东王村 嵊州越剧寻踪游(11)

图为“早期女子越剧博物馆“

越剧发源地嵊州东王村 嵊州越剧寻踪游(12)

越剧雕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