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爸爸妈妈看到宝宝从咿呀学语到逐渐开始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见闻想法,无不感到惊喜。但是研究表明,在学龄前儿童中,多达约8.5%的孩子都会在某个阶段出现或多或少的“口吃”现象,这让爸爸妈妈们格外揪心和烦恼。而在这8.5%的孩子中,又有八分之一左右,即1%的孩子会持续到成年。
孩子为什么会口吃?
事实上,每个人的言语流畅度都会随着我们的内在感觉和外部条件的变化而微妙地变化,例如在情绪极度紧张时,我们每个人都难免会偶尔 “卡机”或者“吱吱呜呜”,而这种流畅度的变化在小孩子的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当这种时而发生的“不流畅”或 “音节重复”超出了正常范围,就造成了“口吃”的现象。有时,口吃现象还伴随着面部肌肉紧张、快速眨眼、说话时做出口型却没有发出声音等。
研究表明,孩子发生口吃一般有如下原因:
- 家族史:如果父母或其他长辈也存在幼时甚至成年后的口吃现象,孩子可能会出现口吃。当然,遗传在其中的影响也并非绝对存在,口吃遗传与否并不像血型或其他遗传病一样容易预测。
- 男孩比女孩更易发生口吃:男孩与女孩发生口吃的比例大约为3:1到4:1。
- 肌肉的协调:一些孩子讲话时在发声肌肉运动的先后次序上不协调,会导致言语不流畅,这好比是学走路的孩子如果肌肉不协调就会绊倒或跌倒。
- 环境和情绪压力:当孩子出现说话不流畅时,难免带来负面的心理压力,而他们越想避免言语不流畅,负面反应也就越多…… 这种恶性循环导致他们在开始说话时,压力、担忧和紧张情绪越来越多。
- 所谓模仿:孩子模仿口吃的人说话,就会导致口吃吗?不完全是。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单纯用模仿来解释口吃,是把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
如何预测孩子口吃是否持续?
- 发生的年龄较晚:如果孩子的口吃发生在三岁半之前,那么他在六个月之内摆脱口吃的几率就很大。反之,则可能持续更长的时间。
- 持续较长的时间:如果孩子口吃的持续时间超过6-12个月甚至更长,那么他不经过干预摆脱口吃的几率会比较低。
- 男孩比女孩更不容易摆脱口吃:口吃在男孩中比女孩常见得多,而且更不容易在不经干预的情况下自然好转。
- 其他原因导致的语言发育落后或言语/语言障碍,例如语音错误、说话很难听懂或在理解指令上有困难等。
如果您的孩子有以上因素中的一个或几个,需要您引起重视,可能需要由专业人士进行测试和评估,然后决定是马上进行系统性地干预矫正,或是继续密切观察。
科学面对
无论您是否带宝宝到专业人士或机构那里寻求专业的评估和指导,家长都需要首先对孩子的口吃现象有科学而理性的认识:既不能讳疾忌医、回避问题,更不宜心急如焚、火冒三丈。对于家长来说,用正确的态度直面问题就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首先,孩子口吃绝对不是他们故意为之。其次,如果年龄稍大的孩子已经能够意识到自己口吃,那么家长不应忌讳与他们讨论这个问题。如果能心平气和地倾听孩子自己的主观感觉,理解口吃给孩子带来的烦恼,很可能会减轻言语交流给孩子带来的恐惧感和焦虑感,反过来对缓解口吃有所帮助。
此外,家长还可以多鼓励孩子自理和自立、避免过度保护、培养他们积极地面对挫折。
有哪些办法帮助孩子?
- 营造轻松平等的亲子关系、保证充足的亲子时间。
- 多陪伴孩子读绘本或讲故事。
- 家长自己适当放慢语速同孩子讲话,而不是反复提醒孩子“慢点说”。
- 用心倾听:把注意力放在孩子说话的内容而不是说话方式上。
- 总是等孩子说完了家长再回应。
- 多关注语言技能之外的综合能力发展,如社交、情感、体格、智力等。
家长做哪些事会适得其反?
- 养育环境的经常性变化(如父母离异、搬家、频繁更换幼儿园等)。
- 家长在孩子面前表现出对孩子口吃的紧张和焦虑感。
- 反复提醒孩子或打断他们说话。
- 责备或命令孩子“好好说话”,或者因为口吃而惩罚孩子。
- 在孩子发生口吃时帮他们说完一句话。
总之,当发现宝宝出现“口吃”现象时,家长需要全面而科学地了解口吃的成因、发展规律和应对办法。如果经过一段时间还没有缓解,您可以通过儿科医生或言语治疗师寻求更专业的评估和指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