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四库馆臣在《全书提要》中的所言,其实关于《宋史纪事本末》一书,陈邦瞻不是发明人而是完成者,最初的撰写人乃是礼部侍郎冯琦,而冯琦原本就是仿照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的体例来编纂该书,可惜书未完成冯琦就去世了。此后,刘曰梧得到了冯琦的遗稿,于是他请陈邦瞻完成此书。对于陈邦瞻的付出,《提要》中称冯琦只完成了本书的十分之三,而十分之七都出自陈邦瞻之手。

四库馆臣何以知之这样的比例?其实这段话本自陈邦瞻在《宋史纪事本末·叙》中的所言:“《宋史纪事本末》者,论次宋事而比之,以续袁氏通鉴之编者也。先是,宗伯冯公欲为是书而未就,侍御斗阳刘先生得其遗稿若干帙,以视京兆徐公,徐公以授门下沈生,俾雠正之。因共属不佞续成焉。凡不佞所增辑几十七,大都则侍御之指而宗伯之志也。”

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翻译(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1)

在村边看到了村牌

陈邦瞻不没前人之功,他在《叙》中首先讲述本书的编纂过程,而后称自己增添的部分将近整体的十分之七。而四库馆臣在撰写《提要》时去年了陈邦瞻所言中的“几”字,也就是将近之意,直接写明陈邦瞻撰写了十分之七。但陈邦瞻依然说,就整体撰写观念来说,他遵从了冯琦和刘曰梧的观念。

虽然有着客观与谦虚,但陈邦瞻还是认为撰写史书辨体很重要,其在《叙》中称:“事不改于前,词无增于旧,肪列而汇属之,以为讨论者径,斯于述作之体不己末乎?而非然也。”这正说明了陈邦瞻重视体例,而后他在《叙》中简述了从三皇五帝以来历史的变化,谈到宋朝时其称:“大抵宋三百年间,其家法严,故吕、武之变不生于肘腋;其国体顺,故莽、卓之祸不作于朝廷。吏以仁为治,而苍鹰乳虎之暴无所施于郡国;人以法相守,而椎埋结驷之侠无所容于闾巷。其制世定俗,盖有汉、唐之所不能臻者。独其弱势宜矫而烦议当黜,事权恶其过夺而文法恶其太拘,要以矫枉而得于正则善矣。非必如东西南北之不相为而寒暑昼夜之必相代也。故曰:世变未极,则治不得不相为因。”

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翻译(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2)

进村

陈邦瞻夸赞宋朝制度之佳,这样的制度不会出现吕后、武则天的乱政,也不会有王莽、董卓之祸,其认为这种制度之佳超过了汉朝与唐朝,但同样陈邦瞻也指出了这种制度带来的恶果,其重文轻武的整体观念最终导致了灭国。他在该书卷二《收兵权》中议论道:

宋祖君臣惩五季尾大之祸,尽收节帅兵柄,然后征伐自天子出,可谓识时势、善断割,英主之雄略矣!然观其任将如此,此岂猜忌不假人以柄哉!后世子孙不深惟此意,徒以杯酒释兵权为笑谈。至南渡后,奸臣犹讬前议,罢三大帅兵,以与仇敌连和,岂太祖、赵普之谋误之邪!然当时务强主势,矫枉过直,兵材尽聚京师,藩篱日削,故主势强,而国势反弱矣,亦不可谓非其遗孽也。

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翻译(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3)

村委会

以此可见,陈邦瞻撰写史书亦是总结朝代的更迭兴衰的内在原因。而他在《宋史纪事本末》中多处以按语的形式发议论来亮明自己的观点。比如在该书卷七十五《建炎绍兴诸政》中陈邦瞻评论说:“建炎、绍兴之间,其时事可谓亟矣,然君臣之所欲者有为者,概可观也,李纲曰:‘边事粗定之时,朝廷所推行,不过簿书期会不切之细务,至于攻讨防守之策,国之大计,皆未尝措意。’呜呼,若是而犹欲望其戡大难、立大功,岂不难哉!讲和之后,人主耳目壅蔽,碎欲自达无由,试读其约束轮对,戒谕台谏二诏,亦可悲矣。”

陈邦瞻的态度有如他在《叙》中所言,宋朝那个时段北方被金人所占,在国家危急关头,朝中的文臣们不以全部精力去探讨如何防守与恢复江山,反而把大部分精力用在推敲文字等细枝末节上。陈邦瞻通过李纲之口发出了这样的感叹,但陈邦瞻也替皇帝作了辩解,他认为皇帝了解不到实际情况,以至于作出了很多的误判。

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翻译(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4)

进入村中

从这段议论看,陈邦瞻支持主战派李纲,然而他却对另一位主战派岳飞的做法有保留意见。陈邦瞻在该书卷七十六《孝宗之立》中发出如下评论:“余观岳少保请高宗建储事,未尝不悲其忠而惜其智也!夫造膝密谋,为宗社计虑根本,此诚忠臣事,然惟腹心大臣得为之,非将帅任也!智名勇略盖一世,挟震主之威,而居不赏之功,斯已危矣,犹欲与人父子间事乎?矧苗、刘之变,实立明受。帝庸主也,岂能遽忘诸将?而武穆乃触其深忌,安知谗人不以此为中伤地也!史称赵鼎请正建国皇子之号,秦桧曰:‘鼎欲立太子,是谓陛下终无子也。’鼎由此获罪,然则武穆之不免,盖可见矣。”

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翻译(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5)

陈氏祠堂

陈邦瞻的评价颇为客观,他感伤于岳飞之忠,但是又可惜岳飞缺乏大智。当年高宗召来岳飞密谈军国大事,然而岳飞却干涉立太子之事。岳飞乃一武将,他勇猛善战,已然是功高盖主。原本立太子乃是朝中重臣方可参与探讨之事,这绝非武将的责任,故岳飞的所言触及到了高宗最深的忌讳。岳飞之死人人痛恨秦桧,然人们却忽略了深层的原因,再加上当时发生的一系列问题都与岳飞有牵扯,所以陈邦瞻客观地评价说,岳飞获罪不可免。可见其对当时的情形有着颇为客观的认识。

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翻译(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6)

上面提到了陈邦瞻

陈邦瞻为何能对当时的事情有着清醒的认识呢?这跟他的人生经历有一定的关系,陈邦瞻为明万历二十六年的进士,而后他到多地为官,他任两广总督期间曾平定当地叛乱,《明史列传》中称:

上林土官黄德勋弟德隆及子祚胤叛德勋,投田州土酋岑茂仁。茂仁纳之,袭破上林,杀德勋,掠妻子金帛。守臣问状,诡言德勋病亡,乞以祚胤继。邦瞻请讨于朝。会光宗嗣位,即擢邦瞻兵部右侍郎,总督两广军务兼巡抚广东,遂移师讨擒之。海寇林莘老啸聚万余人侵掠海滨,邦瞻扼之,不得逞。澳夷筑室青州,奸民与通,时侵内地,邦瞻燔其巢。召拜工部右侍郎。未上,改兵部,进左。

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翻译(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7)

匾额

对于当地的叛乱,陈邦瞻坚决予以镇压,而广东当地的海盗林莘老聚众数万人在沿海地区打家劫舍,陈邦瞻遏制了这股恶势力。而澳门也有一些人为非作歹,陈邦瞻同样是派兵进入澳门毁掉这些人的巢穴。这些作为都可看出他的敢做敢为,而他在编两部《纪事本末》时当然会将他的好恶观融入书中。陈邦瞻所撰之书既能旁征博引又能深入浅出,以便让读者客观地了解到当年所发生之事有着另外的原因在。这正是该书受到好评的缘故,因此郑彩云在其文中说:“据宋史研究专家程应镠教授回忆,当年张荫麟在西南联大讲授宋史课,开出的参考书只有《宋史纪事本末》;邓广铭教授在指导学生时,就建议从《宋史纪事本末》入手,先了解宋代基本情况,再逐步深入。可见,《宋史纪事本末》是学习和研究宋史不可或缺的史料。”

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翻译(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8)

奇特的锁

陈邦瞻在编完《宋史纪事本末》后,在徐申的建议下,他又编纂出了《元史纪事本末》。此书完成于明万历三十四年。陈邦瞻完成初稿后,由臧懋循对该书作了订补,其主要增添的内容是《律令之定》。到了崇祯年间,张溥又对本书中的每一篇分别撰写了史论,陈邦瞻所撰原书共六卷27目,张溥将其改为二十七卷。对于本书的价值,华世銧在《评<元史纪事本末>》一文中称:

本书取材相当精炼,如《北边诸王之乱》,对乃颜、海都、笃哇的叛乱,仅叙述反叛及平叛的简单经过,不描写战斗的具体过程,全文仅2400多字,即写明了这三次长达22年的叛乱及平叛情况。又如《阿合马桑卢之奸》,将《元史·奸臣传》内的阿合马、卢世荣、桑哥,这三人的擅权专横、结党营私、残害异己、贪污受贿、盘剥百姓等罪行,以及罪行被揭发而处死,共9千余字。

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翻译(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9)

祠堂前的小河

就总体而言,《宋史纪事本末》的质量高于《元史纪事本末》,这是缘于后世对宋史的重视程度要高于元史,而所修《宋史》内容太过庞大,读陈邦瞻的《宋史纪事本末》,就能清晰地了解到在宋代所发生要事的背后原因。所以金毓黼在《中国史学史》中对陈邦瞻的这部著作给出了如下好评:

《宋史》最为繁芜,南渡以后尤甚,邦瞻凡立一百九目,条分缕晰,眉目井然,故其书虽稍次于袁枢,而其难则倍之,学子颇患《宋史》难读,如能先读此书,则可寻得头绪,而《宋史》亦不难治矣。

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翻译(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10)

祠堂的侧身

2018年9月8日,在毛静先生的带领下,我们共同前往江西省高安市荷岭乡上寨村去寻找陈邦瞻的遗迹,因为此村是他的故里,我从网上查得该村有陈氏宗祠。本次寻访得到了江西高校出版社詹斌副社长的支持,他安排社里的车由黄师傅驾驶带我寻访三天。我们的车驶入上寨村后在这里看到了大量的老建筑,而陈氏宗祠处在本村的哪个方位我却未查到具体的信息。不知什么原因,本村内静悄悄的遇不到行人,于是黄师傅把车开到了村委会,然而村委会也同样关着门,敲门无人应。

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翻译(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11)

两侧全是功德碑

在村委会大楼的对面有一栋老建筑,走近端详,原来是一处老戏台。此戏台的建造格局颇为仿古,尤其藻顶的做法颇具传统味道,然而细看之下,藻顶所用材料则是前些年所流行的胶合板。这种板材在风吹雨淋下脱胶开裂,反而浪费了建造者所付出的辛劳。看来,这不是我要找的陈氏宗祠。毛静先生有多年的寻访经验,他认为该祠堂应当处在本村的南端,而黄师傅按其所言穿入村中,果真在本村中心靠南的位置看到了一处体量颇大的祠堂。

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翻译(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12)

讲解

这座祠堂正面保持完好,在其左侧墙上嵌有文保牌,上面刻着“陈邦瞻故里祠堂”字样。看来我们找对了地方,然而祠堂的两扇大门却挂着锁,这个锁看上去很奇特,其防盗功能超乎寻常,见到此况令我颇为泄气,而毛静让我稍安务躁,他开车跟黄师傅到村内转悠,想办法打听到开门人。

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翻译(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13)

天井

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翻译(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14)

牡丹

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翻译(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15)

开花时的照片

在等候的过程中我端详着祠堂的外观,从正面看过去,留存的部分应当是祠堂的前门,而后半部分作了整修。前门修成了屏风的式样,其主体部分是用一种砖红色的石头,上面雕满了花纹,这种纹饰基本保持完好,但有一部分能够看出是人为刻意砸烂者。两翼的侧墙各嵌着一块麒麟图,两扇木门上彩绘着门神。

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翻译(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16)

陈氏家族有成就者

祠堂的正前方有一条小河,我隐约听到河边有说话之声,走过去细看,一位大妈在河水中刷洗她的用具。其下游十米处是一座拱桥,我无意间看到拱桥的涵洞中有一位女士在里面洗衣服。想来这是一种纯朴的民风:洗物品在上游而洗衣物者在下游。然我看上去无论上游还是下游,河水看上去都不清亮。我试图与大妈交流想法,然而她所说的言语我竟然一句也没听懂。在车上我总听到毛静在电话里用当地方言与人交流,看来毛兄的话乃是当地的官话,而这位大妈所说才更为纯正。

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翻译(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17)

农家书屋也在这里

时间不长,黄师傅的车又开到了祠堂门前,他们果真带来了开门人,与这位陈先生寒暄过后,他掏出了钥匙打开了祠堂。而我却开玩笑地问他,祠堂内藏着什么珍宝,为什么要用防盗级别这么高的锁。陈先生告诉我,祠堂前一段被盗贼打开了门,贼以为里面有珍宝,结果在里面转一圈什么也没找到。故他们换成了如今的防盗锁。

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翻译(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18)

令人欣慰的传统

走进祠堂中,看到左右两侧的墙上嵌着多块刻石,从密密麻麻的姓名上看,这些人都姓陈。可见陈氏后人依然聚居于当地,而开门的陈先生则向我讲解着祠堂重修时的状况,他重点向我介绍了几位主要捐款人的身份来历。

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翻译(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19)

一一讲解

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翻译(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20)

祠堂中段

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翻译(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21)

天下第一家

沿着祠堂一路向深入走去,感觉其整体格局依然是当年的原物,对于该祠堂的状况,《高安县志》上有如下描绘:

陈氏宗祠位于荷岭乡上寨村,即史学家陈邦瞻故里,距县城东南约20公里。此祠堂始建于明代中叶。现建筑是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至二十年(1815年)根据原貌重修的,基本保持明代建筑风貌。宗祠呈长方形,三进,六架、歇山顶,青砖灰瓦,人字架梁木结构,座高7.2米,而宽12.8米,进深43.6米。祠堂为四柱平砖门楼,正门坐北朝南,门匾石刻“陈氏宗祠”已模蚀不清,其旁龙凤牡丹浮雕仍依稀可见。门楼两侧翼墙,各嵌红石麒麟雕一块。进门楼便是与祠堂连为一体的小天井。祠堂前后墙高出屋脊,墙顶平直,披以装饰瓦,祠堂中门上原有“帅府”字匾;门两边对联为“颖川望族,帅府门家”。东厅原悬挂历代竹员名牌多块,镌“理学才人第,忠诚孝子家”柱联。后厅供以神龛,筑有小戏台。

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翻译(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22)

空桶是为了放鞭炮用

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翻译(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23)

最后一进

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翻译(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24)

站在这里的是陈邦瞻

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翻译(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25)

墙上的刻石

然而我所看到的陈氏宗祠匾额已经进行了清晰的描润,小天井内种植着两棵牡丹。陈先生介绍说,如果我春天时来到此处,就能看到牡丹盛开的样子。天井之后仍然是敞阔的宗祠,从地面的磨损程度看,这一带应当是未曾动过手者。陈先生对家族宗祠十分了解,他向我讲述着祠堂的变迁。而当我们走到祠堂的最深处时,在这里看到了陈邦瞻塑像,可见他在本宗祠内有着特殊的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