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第六十章》:治大国,如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临天下?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临天下(论治大国如烹小鲜)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临天下

老子·《道德经·第六十章》:治大国,如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诗经·桧·匪风》毛传云:"烹鱼烦则碎,治民烦则散,知烹鱼则知治民"。这可以作为这句话字面意思,然而其真正的内涵不能只局限于字面意思。老子论道,以物喻理,形而上也。把“治大国”与“烹小鲜”相提并论,是理相类似,那么其相似性在哪儿?

一、目的。“治大国”有治大国所要达到的目的,国家发展,百姓安居乐业,与周边国家和睦相处,不欺负别人,也不被别人欺负,按现在的话说“力量均衡”。“烹小鲜”是干什么?当然是满足生理需要——裹腹(最基本的),再就是形、色、香、味的观感和美感,咸淡适宜。

二、整体思维或全盘意识。“烹小鲜”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之上的,即工艺:准备——从主料的处理、辅料(包括柴火、佐料)的配置及量,应一应俱全;加工过程:生火、火候、油温、佐料、放入主料、翻炒、佐料调味;出锅入盘。先后顺序及过程控制在主厨者的眼力和经验,“经验”达到知“道”地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治大国何以类比“烹小鲜”,其理在整体思维、在全局意识、在通盘把控、在过程精微——每一道工序与工序衔接恰到好处。

三、方法和度的掌控。“烹小鲜”的过程与最后的结果能否达到预期目标是一个完整过程。《淮南子·齐俗训》说:"老子曰:'治大国若烹小鲜,为宽裕者,曰勿数挠,为刻削者,曰致其咸酸而已。”所说到的是方法和盐量,方法即“曰勿数挠,为刻削者,曰致其咸酸而已”,盐量本身就是度的问题。加工过程中力道、翻炒次数、火候掌握、时间长短都有量的问题在,也就是度。

四、目的与过程的调控。要实现“烹小鲜”之美味目的,厨艺本身就是厨师经验积累与提升,蕴含着曾经的失败或不完美,即使徒弟有名师指点,徒弟离开了自己的亲身体验,也难以达到“烹小鲜”之完美。以史为鉴,以别人的失败(成功)为鉴,集众智。用大脑推演,推演完美也未必能实现理想目标,那就是现实的复杂性,以及不可预知因素的介入,所以过程中观察与调控必不可少。从此看老子的无为而治与“烹小鲜”是不协恰的,无为更精准的是“无烦”。

五、观察与信息反馈。以厨师的角度,其目的与实现目的的过程,经验(包括上升了的理性知识)与“烹小鲜”加工过程中的观察——现实信息是否一致,需要对接受到信息进行识别,一致时继续,否则必须采取措施纠偏。故“治大国,如烹小鲜”理同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