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谓“冷在三九,热在三伏”,三伏天为一年中最为酷热难耐的时候,也是庄稼生长最为旺盛的时期,唯有充足的雨水才能保证庄稼快速生长因此,不少农民都希望三伏天多降雨,唯有这样才能保证作物丰收,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淋伏头晒伏尾的说法?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淋伏头晒伏尾的说法(公伏凶母伏爽)

淋伏头晒伏尾的说法

正所谓“冷在三九,热在三伏”,三伏天为一年中最为酷热难耐的时候,也是庄稼生长最为旺盛的时期,唯有充足的雨水才能保证庄稼快速生长。因此,不少农民都希望三伏天多降雨,唯有这样才能保证作物丰收。

不过,今年夏季全国大多数省份迎来了极端高温,且已持续热了30天以上,部分地区更是频频突破40℃大关,对广大网友而言,也关心三伏天热不热。

其实,三伏天雨水多不多、气温高不高,主要还是看今年是公伏还是母伏,我们来农谚咋说!

01、三伏天习俗

自7月16日开始就正式入伏,一直持续到8月24日,其时间长达40天。根据惯例,初伏、末伏均为十天,而中伏为10或20天,主要是看年份而定。至于为何会这样,还因夏至到立秋这段时间,如果出现了4个庚日,那中伏就为10天;如果出现5个庚日,那中伏即为20天。

其实,三伏天也有不少讲究和习俗,主要是下面几个:

1、进补

入伏后人变得酷热,且因天热食欲下滑,因而需要吃上有营养的东西食补。民间有“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说法,入伏这天要吃上饺子进补,这样才能满足身体能量的消耗。

“入伏一只鸡,一年好身体”,民间认为入伏后也可以吃上鸡补充能量。当然,这天吃的是小公鸡,属“阳”,可为身体继续更多阳气。

2、贴三伏贴

中医上有“冬病夏治”的说法,三伏天的每个伏首日都要贴上三伏贴,这样就可以将体内余留的寒气和湿气去掉,从而起到强身健体的功效。

3、晒伏

入伏过后气温偏高,因而此时人们就会将家里的衣物、粮食等东西拿出来暴晒,这样就可将潮气和霉气去掉,避免其因夏季湿气大而发霉,可更长久的保存。

一些老人也会在入伏后晒太阳,通常是在阳光不太刺眼的上下午,但也要做好防暑工作。

4、沐浴

入伏后人体排汗量偏多,因而需要每日沐浴。而三伏天毒虫、蚊蝇较多,为避免被叮咬,也可以用晒干的艾草或其他中草药泡水洗澡,以驱赶毒虫。

02、今年是公伏还是母伏?

在古代,人们通常会将奇数、单数、单日称为“阳”,有阳刚之气,如男子就为“公”;而偶数、双数等则称为“阴”,有柔美之意,如女子又为母。

如此也就好判断今年为公伏还是母伏。今年入伏时间为农历的六月十八,而十八为双日,因而今年为“母伏”。

老话说“公伏凶,母伏爽”,这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母伏还那么炎热?

近段时间,我国高温天气愈发汹涌,甚至有不少人因户外作业或活动患上热射病,也就是重度中暑,该病病死率多达60%,一旦不及时治疗就会有生命危险,也确实已出现死亡病例。

因而不少人将希望看向三伏天,期待接下来能有所降温。但实际上,三伏天为一年最热,此时地球被副高压控制,使得天空如同被棉罩遮住,再加上晴朗少云,阳光直射地面的热量偏多,这使得地表积攒太多热量,但散发出去的少,因而使得三伏天酷热难耐。

还没有入伏就那么炎热,入伏后岂不是更热吗?其实,公伏天气多炎热少雨,且高温难耐,户外运动工作很容易就会中暑;而母伏天气多凉爽,雨水总体偏多,气温没那么高,体感比较舒服。

那么,母伏这天降雨会怎么样?看看农谚怎么说?1、“淋了母伏头,半月要动流”

在民间看来,如果这一年为母伏,且母伏入伏这一天就降雨,那表明接下来雨水将持续不断,沟渠湖泊雨水汇流,甚至会出现洪涝问题。

关于公伏也有“淋了公伏头,晒破狗舌头”的说法。如果公伏头一天下雨,那表明接下来三伏天气温炎热难耐,就连狗都要伸舌散热,但还是被阳光晒伤。

而今天为母伏头一天,但全国多地少雨,接下来恐怕气温难以下降,还会继续炎热。

2、“淋了母伏头,伏里凉嗖嗖”

从字面来看,如果母伏入伏这天有雨水,那整个三伏天将总体凉爽多雨,体感舒适。但这一天气,对庄稼生长并非好事。且不说三伏天持续降雨会使得农田积水多,天气凉爽也不利于庄稼生长的需求。

母伏入伏这天降雨,对广大网友而言是一个好事。但受拉尼娜现象影响,今年全球高温,三伏天内,我国长江流域、西北地区将会迎来高温干旱天气,大家要有所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