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会武术(谣言乾隆皇帝给武大郎立碑还给他平反)(1)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世上悄然兴起了一则“乾隆皇帝给武大郎立碑还给他平反”的谣言。

这是一则假得不能再假的谣言。

这则谣言的兴起,可能与河北省清河县城东四公里的武家那村有关。

据说,武家那村人是武大郎的后代。

不错,这个“武大郎”就是《水浒传》中被淫妇潘金莲毒死的“武大郎”。

其证据,说是1946年初,有一座无名大墓被盗墓贼掘开,里面里面除了楠木悬棺,无任何遗物存在。

也不知村里人以何为依据,都一口咬定这就是“武大郎墓”。

乾隆会武术(谣言乾隆皇帝给武大郎立碑还给他平反)(2)

1992年冬,武家那村武氏族人捐资重修“武大郎墓”。

据说,发现了一条完整小腿骨。

又据说,该腿骨交科学家严密测定、推算,“武大郎”生前身高至少180厘米。

不久,一则刷新人们认知的“武大郎故事”新鲜出炉:

说武家那村的武大郎并非《水浒传》中武大郎的矮穷矬形象,而是一个玉树临风、高大英俊的大帅哥,原名叫武植,字田岭东,小名叫武大郎,祖籍是山西晋阳郡人,元代由山西迁至河北清河武家那村。武植自幼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经过一番寒窗苦读,高中进士,当上了阳谷县县令。为官期间,清廉开明。为百姓干了不少的实事。他的妻子潘金莲也是一位出身名门的好姑娘,自小与武大郎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当武大郎金榜题名,两人就洞房花烛。婚后夫唱妇随,心心相印,羡煞旁人。

有趣的是,与武家那相距不到两公里,就有一个黄金庄村。

所以,又有“据说”,说武家那村人武大郎的妻子潘氏金莲就黄金庄村人。

乾隆会武术(谣言乾隆皇帝给武大郎立碑还给他平反)(3)

其证据呢,据说是黄金庄《潘氏家谱》记载,说宋末就有姓潘人在黄金庄居住。黄金庄名字的来由,是因其地势较高,从未受水患,并且土壤肥沃,是“黄金宝地”。

为什么武家那村人武大郎和黄金庄村人潘金莲的美好姻缘被《水浒传》如此丑化呢?

据说——还是据说,武大郎交友不慎,得罪了小人,被该小人四处宣扬诋毁,文人施耐庵误听了其不实之辞,认为情节精彩,就写进了自己的小说中。

1996年,武家那村武氏族人又重修了一遍“武植墓”,还筹资修建“武植祠”,以及穿厅、展室、围墙、大门、甬道等等。

他们在墓前修建碑楼,并撰写碑文如下:

“武公讳植字田岭,童时谓大郎,暮年尊曰四老。公之夫人潘氏,名门淑媛。公先祖居晋阳郡,系殷武丁裔胄,后徙清河县孔宋庄(现名武家那)定居。公幼年殁父,与母相依,衣食难济。少时聪敏,崇文尚武尤喜诗书。中年举进士,官拜七品,兴利除弊,清廉公明,乡民聚万民伞敬之。然悠悠岁月,历历沧桑,名节无端诋毁,古墓横遭数劫,令良士贤妇饮恨九泉,痛惜斯哉。今修葺墓室,清源正名,告慰武公,以示后人。是为铭记焉。”

乾隆会武术(谣言乾隆皇帝给武大郎立碑还给他平反)(4)

这是一篇不伦不类的碑文,读之莞尔。

为什么说它不伦不类?

您看它洋洋洒洒说了一大通,就是搞不清楚这个“武大郎”是生活在什么时代的人,生于何年?卒于何年?父为谁?母为谁?何年中的进士?何人是他子孙?

这一大通东西实在是毫无来由。

如果按之前编排好的故事,把这个“武大郎”定位为明朝人,那您去查遍明代进士,绝对查不出“武植”这个名字。

当然,查宋朝的进士名单也是没有的。

而查《阳谷县志》从宋朝到明朝的官吏,也从没有姓“武”的人,更不用说什么“武植”了。

最打脸的是,小说《水浒传》只交待了武大郎姓武,排行老大,故呼之武大郎或武大。

也就是说,“武大郎”只是一个诨号。

给武大郎起名字为“武植”的,是《金瓶梅》。

崇祯版《金瓶梅》第100回中写:丫鬟小玉夜里见鬼去投胎,“又有一人,身躯矮小,面背青色,自言是武植”。

还有,关于潘金莲,《水浒》第二十四回交待得清清楚楚:“那清河县里有一个大户人家,有个使女,小名唤做潘金莲。”

注意了,“潘金莲”是个“小名”,说白了,也是个诨号,或者说是个绰号。

这个绰号来源于南北朝齐朝昏君萧宝卷的潘妃。

萧宝卷宠爱潘妃,为了讨潘妃开心,用金条在宫中地上嵌出莲花图案,让她在上面走。

潘妃走在金莲上走得步步若莲,艳名远播。

从此,人们就称潘妃为潘金莲。

南齐以后,民间多以“潘金莲”一名为称呼放荡、奢侈的女人。

乾隆会武术(谣言乾隆皇帝给武大郎立碑还给他平反)(5)

所以,《水浒》里“潘金莲”的真名并不是“潘金莲”,甚至可能也不姓潘。

把《水浒》里的“潘金莲”的绰号写成真实名字的,还是《金瓶梅》。

崇祯版《金瓶梅》第1回中写:“过了几时,妈妈果然叫媒人来,与大户买了两个使女,一个叫做潘金莲,一个唤做白玉莲。玉莲年方二八,乐户人家出身,生得白净小巧。这潘金莲却是南门外潘裁的女儿,排行六姐。因他自幼生得有些姿色,缠得一双好小脚儿,所以就叫金莲。”

看看,给武大郎和潘金莲定下名字的人,是写《金瓶梅》的兰陵笑笑生,根本就不是施耐庵嘛。

武家那村人既然这么爱较真,可不是较真错了吗?

但为了证明这个“武植墓”埋的就是《水浒传》里武大郎,武家那村武氏族人又不知从哪儿弄来一通残碑,说是这是清乾隆年间的东西,上面原本有字的,大意是说: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皇帝二次下江南,途经河北油坊,闻武植有坟无碑,口谕立碑于武植墓前,并植树二百余。

这个残碑让人相当无语。

首先更正一下,乾隆皇帝二次下江南的时间是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并不是乾隆十六年(1751)。

其次,我想说的是,虽然乾隆皇帝为人也很无聊,但也不至于无聊到跑去给一个无功无德的立碑,还种树,这都是什么事嘛。

好歹乾隆皇帝也是一国之主,每天有多少国家要事等着他去处理——他就算要忙中偷闲,也不是这种偷法。

当然,乾隆六下江南是假不了的,但每次都是扈从千万,排场铺张,前锣后鼓,轰轰烈烈,恨不得弄得地动山摇。

乾隆会武术(谣言乾隆皇帝给武大郎立碑还给他平反)(6)

小说、戏文,以及影视剧里那种乾隆带一两个小太监便衣打扮,潜入民间,访察民情,顺带谈个情、说个爱,打抱个不平,申张次正义,治贪官、惩恶棍,奖良民等等情节,全是瞎掰。

所以,说乾隆下江南在清河县油坊镇倾听街头阿伯、卖菜大妈讲武大郎故事,正义感上来,马上立碑植树,这种说法纯属胡编乱造。

但是,凭借这块残碑,还真是唬住了不少人。

乾隆会武术(谣言乾隆皇帝给武大郎立碑还给他平反)(7)

本来,《清河县志》自明朝嘉靖二十九年首次修志以来,先后七次重修,并没有丝毫关于武大郎和潘金莲的记载。

但是,就因为这块碑,2009年新编的《清河县志》开始收录入了《武大郎与潘金莲》,但还是将信将疑,将之编入第二十二编“文化”的条目里,归于民间文学一类。

2009年年底,清河县武植祠还请来了一个号称“施耐庵的直系后人”的人。

补一句,尽管学术界大部分人把施耐庵看成是《水浒传》作者,但是施耐庵到底有无其人,施耐庵到底是什么地方人,哪一个施耐庵是写《水浒传》的施耐庵,等等,目前的说法有多种,而每一种都各自有其出处和证据,同时又存在空白、不足,各界学者们还在研究、考证。

鲁迅先生就认为,世间根本就没施耐庵这一号人物。他老人家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断语“疑施乃演为繁本者之托名”,认为“施耐庵”这三个字,其实是明代的某书坊老板在将简本《水浒》补充改造成繁本时,为了推广书的销量,胡乱编上去的。

也就是说,“施耐庵”,极有可能就是和“兰陵笑笑生”、“西周生”等名字一样,直接就是个笔名。

但是不管了,施胜辰就称自己是施耐庵后人。

乾隆会武术(谣言乾隆皇帝给武大郎立碑还给他平反)(8)

说起来,施胜辰也很有些来头的,他是河北省广宗县周田庄人,任广宗县文化馆副研究员,曾当选县政协委员、省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北画院特聘画家。终生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接到武家那村人的邀请,施胜辰施施然地来了,为武植祠绘画了武大郎和潘金莲的画像,并代表施耐庵写下道歉诗“乞武潘在天之灵宽恕”,裱糊在武植祠墙上。

武大郎画像的配诗为:

杜撰水浒施耐庵,武潘无端蒙沉冤。

施家文章施家画,贬褒迄今数百年。

累世因缘今终报,正容重塑展人间。

武氏祠堂断公案,施姓欠账施姓还。

潘金莲画像的配文是:

乾隆会武术(谣言乾隆皇帝给武大郎立碑还给他平反)(9)

余曾敬绘武潘正传十六幅,端悬于武氏祠壁为其平反冤假错案,一白天下。然九泉武潘不恕吾族先人水浒传中泼污之过,故唆使小鬼得遍姿去,余今重塑武潘正容,还其本来面目。愿乞武潘在天之灵宽恕。施氏焚香再拜。

这画、这诗、这文,搞得煞有介事,跟真的似的。

但是,我要说,“乾隆皇帝给武大郎立碑平反”的故事是不存在的,而“施耐庵后人向武大郎后人道歉”,也只能是某些人为了某种目的而作出的表演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