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人问湖北的天门市,天门名字怎么来的,问了很多人说是由天门山而来,但是我一直有个疑惑,因为天门山距离天门市区很远,也不高,不算有名,总是不得其解,后来查文献才知道是为了避讳。
避讳是中国历史上一种特殊的制度。“讳”即帝王或尊长的名字,避讳即避名,实质上是避字。天门古名竟陵。竟陵一词最初见于司马迁《史记》和《战国策》记载,云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拔郢(楚国都城)后,“东至竟陵”。据考此楚竟陵城址在今钟祥市丰乐镇。秦朝建立后在此置竟陵县(因大洪山余脉在此终止,取“竟陵者,陵之竟也”之意得名),属南郡。西汉属江夏郡。新朝王莽将竟陵县改名守平县。至东汉又复名竟陵县。西晋末年分竟陵县析置霄(宵)城县。南朝齐建元元年(479年),迁竟陵郡治至竟陵县境。梁大宝元年(550年),竟陵县并入霄城县,竟陵郡治设霄城。
北周保定元年(561年),霄城县改为竟陵县。据《隋书.地理志》(卷31)竟陵县载:旧曰霄城,置竟陵郡。后周改曰竟陵。开皇初,置复州。隋唐五代时期竟陵县一直为州(郡)治所(先后属复州、沔阳郡、竟陵郡)。换言之,南北朝北周重新设置的竟陵县才是今天门的前身。
五代晋天福元年(936年),为晋少帝石重贵避父晋高祖石敬瑭名讳(“敬”与“竟”同音)改竟陵县为景陵县。后汉复名竟陵县。
北宋建隆三年(962年),为避宋太祖赵匡胤祖父赵敬(追尊翼祖简恭帝)之讳,再改竟陵县为景陵县,属复州。熙宁六年(1073年)属安州(州治设今安陆)。元祐元年(1086年)复州州治设景陵县。元代先后属复州、复州路,沔阳府。明初景陵县为景陵卫。洪武三年(1370年)撤卫改县,属沔阳府。洪武九年改府为州,属沔阳州。嘉靖十年(1531年)改属承天府(治所在今钟祥市。清改称安陆府)。
清雍正四年(1726年),为避康熙陵寝名(景陵)讳,改景陵县为天门县。因县境西北有天门山而得名。
太平天国(1851 -1864年)时期,为避“天国”之名,一度改天门县为天门县。
1987年8月3日天门撤县设市(县级)。1994年10月24日被列为直管市。今城区设有竟陵街道,因为古竟陵县城所在地,故名。据《东皋杂录》载:竟陵因大洪山余脉在此终止,即“陵之竟也”而得名。1949年改为城关镇,1981年复名为竟陵镇。 无独有偶,在湖北古代行政区划中,除天门外,还有六地皆因触讳而更名。 东晋孝武帝太三年间(378年),为避简文帝祖母郑太后之名,改蕲春县(治今湖北蕲春县东南)为蕲阳县。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复称蕲春县。 唐昭宗天祐二年(905年),为避权臣朱全忠(即朱温,后称帝,为后梁太祖)之父朱诚(后追尊烈祖文穆帝)之名,改应城县(治今湖北应城市)为应阳县。后唐同光元年(923年)复称应城县。 五代后唐同光二年(924年),为避唐庄宗李存勖祖父李国昌(追尊献祖文景帝)之名,改孝昌县(治今湖北孝感市北)为孝感县。 五代后晋天福七年(942年),为避晋少帝(石重贵)父石敬塘(晋高祖)之名,改唐年县(治今湖北崇阳县,唐天宝二年即743年置)为临江县,北宋开宝八年(975年)为避前朝国号又将唐年县(治今湖北崇阳县城)恢复原名崇阳县。 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为避宋太宗赵光义之名,改义川县(治今湖北汉川市北)为汉川县。 清顺治五年(1648年),为避“胡”、“虏”、“夷”、“狄”等歧视字,改夷陵县(今宜昌市夷陵区)为夷陵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