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出门不聚集不扎堆(不聚集不扎堆少外出)(1)

在桂田村,医护人员正在接听市民求医热线。

少出门不聚集不扎堆(不聚集不扎堆少外出)(2)

江海街高风险区的工作人员穿着防护服进行街面消毒。

少出门不聚集不扎堆(不聚集不扎堆少外出)(3)

江海街高风险区的工作人员穿着雨衣为市民运送物资。

权威发布

11月3日,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从广州市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获悉,11月2日0至24时,广州市新增373例新冠病毒本土感染者,有7例社会面新增感染者,其余均在隔离观察或高风险区发现。

广州市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本轮疫情传播速度快、传播链条复杂、波及范围广,完全稳控这波疫情需要一定的处置周期。广大市民朋友应不聚集、不扎堆、少外出,认真落实防控措施,争取早日控制疫情。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翁淑贤、方晴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陈忧子

疫情动态

市卫健委:

认真落实防控措施 争取早日控制疫情

11月3日,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张屹在广州市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通报:11月2日0至24时,广州市新增373例新冠病毒本土感染者,有7例社会面新增感染者,其余均在隔离观察或高风险区发现。

其中,海珠区单日新增311例,集中在凤阳街康鹭片区、赤岗街客村片区等高风险区域。同时,康鹭片区的7个网格在全面落实防控措施后,已连续多日无新增感染,今日对相关区域解除临时管控措施。但西滘、后滘、沥滘、大塘、龙潭、红卫等片区人员密集,楼栋间距狭窄,通风不畅,防控难度大,不排除这些高风险区域感染个案会继续增加。已加强对上述区域的网格管控、环境消毒等工作,争取早日阻断疫情传播,实现全域解封。

“针对疫情形势的发展变化,我们实时调整管控区域的风险等级和划定范围,尽量减少疫情防控给市民生活带来的不便。”据张屹介绍,目前,白云区嘉禾街、均禾街、同德街的聚集性疫情得到初步遏制,棠景、同德、龙归、大源等街的部分管控区域陆续降级解隔,钟落潭镇全域调整为常态化管理。但石井街、鹤龙街、云城街等散发疫情传播风险仍然存在。天河区部分管控区域连续7天没有新增病例。经专家研判,沙河、沙东、龙洞街辖内的中小学恢复线下教学,幼儿园正常返园;沙河片区前期涉疫的某服装城恢复正常营业。明日起,花都区将陆续恢复中小学线下教学及幼儿园正常入园。

“近几天,广州正经历降温降雨过程,这给我们的流调排查、核酸采样、管控区物资保障等疫情防控工作带来不便,在此感谢克服困难、坚守岗位的疫情防控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张屹同时提醒医务人员、环卫工人、志愿者、媒体工作者等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各类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要严格遵守行业指引、单位要求,认真做好个人防护,完成工作后要按不同风险级别落实核酸检测和健康管理要求。

“我市本轮疫情传播速度快、传播链条复杂、波及范围广,完全稳控这波疫情需要一定的处置周期。”张屹呼吁,“让我们齐心协力,共同抗疫,不聚集、不扎堆、少外出,认真落实防控措施,争取早日控制疫情。”

市疾控:

管控区内市民和一线防控人员都要加强个人防护

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党委书记、新闻发言人张周斌表示,海珠区新增感染者的数量在高位波动,与海珠区这次疫情的特点紧密相关。

张周斌谈到,近期海珠区新增感染者主要集中在客村、康乐、鹭江片区的城中村,这些城中村人口密集,空间狭窄。在这个片区内,由于产业的高度聚集,汇聚了大量人口,每平方公里的人口数量超过10万,握手楼多,内部多为小街窄巷,整个区域空气流通不畅,当有感染者存在时,排出的病毒极易在区域范围内形成难以短时间内消散的气溶胶。此时居住在楼上楼下、附近楼栋以及穿行其中的居民,如果未做好防护,极易被感染。

要解决这一难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大幅度降低整个风险区域内的人口密度。在此期间,无论是管控区内的市民朋友,还是从事一线防控的工作人员,都要加强个人防护。

区域保障

海珠区:

建立“联社-社员-房东-租户”链式工作模式

广州市海珠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傅晓初表示,近期海珠区新增感染者主要集中在客村、康乐、鹭江片区的城中村。“这些城中村人口非常密集,楼栋间距狭窄,这给我们的防控工作和服务保障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防控区内的物资配送,主要靠人力运输、手拎肩扛、逐栋逐户地派送。物资配送任务繁重,部分区域收到物资的时间会有所滞后,在此也感谢大家的支持和理解。”

他表示全力做好管控区居民服务保障是当前工作的重点。海珠区正结合城中村区域特点,全面动员各种力量参与疫情防控工作。目前,联社1502名党员、社员已主动下沉网格,积极参与核酸检测、物资派送、扫楼排查等各项工作。同时,调动经济联社、出租屋主、行业协会等,发挥联社人员熟悉路线、与租户联系紧密的优势,建立“联社-社员-房东-租户”链式工作模式,进一步畅通信息沟通渠道;调动社会志愿者上岗5094人次,开展管控区域的卡口服务,累计服务时长9376小时。

开发物资领取二维码 提高发放的安全和效率

生活物资保障方面,傅晓初介绍,海珠区组织15家大型超市、10家电商平台,优先做好管控区域生活物资保障。全面摸排市民需求,开通24小时医疗服务和生活保障热线,向管控区发放生活物资包38万份,共计1000吨。同时,进一步优化重点管控区域物资配送环节,开发物资领取二维码,群众在领取物资时,可直接扫二维码进行信息登记,提高发放的安全和效率。

关于特殊关爱群体,傅晓初给出一组数据:在管控区内33508名特殊关爱人群中,65周岁以上老年人就有22705人。该区认真做好老年朋友的健康服务,管控区内45个医疗保障点、171名医护人员24小时提供专业健康管理和用药指导,通过志愿者送药上门、互联网医生在线下单、配送,保障慢性病用药需求。

此外,社区三人小组还与47名独居老人建立“一对一”联系,通过上门、电话等方式,定期进行探访和健康关爱。目前,管控区域内各医疗保障点,已累计为各类特殊关爱人群提供医疗服务20566人次。

最后他提到,在海珠抗疫的一线有许多温暖人心的故事。比如55岁的老党员姚楚海主动请缨参与一线志愿服务工作,从维护秩序到物资配送,从体温测量到卡点值守都积极参与。沿街店铺的面包店店主主动提出,将店铺免费借用给志愿者们存放物资,水果店店主每天赠送一批香蕉给志愿者们。

白云区:

持续强化风险区管理 优化服务保障

11月3日,广州市白云区副区长周军在广州市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介绍,白云区持续强化风险区管理,密切关注市民反映的问题,持续优化服务保障,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是优化核酸采样服务。高质高效做好核酸检测,是打赢疫情防控这场硬仗的重要支撑,连日来,白云区开展了多轮全员核酸检测。针对部分群众反映的“红码”“黄码”采样等待时间较长等问题,高、中风险区增派2216名核酸采样医护力量,加快“红码”人员上门采样速度,新增11个“黄码”采样点,全力提升核酸检测和结果出具效率,让群众少些等待,多些安心。市民朋友可通过“穗康码”小程序、“健康白云”“广州白云发布”微信公众号等途径查询白云区检测点详细信息。

提醒:高、中风险区的居民 注意楼栋内人员“不串门”

二是优化网格管理。进一步提升网格治理水平,全区3116个综合网格优化调整为3454个,其中对城中村综合网格进行“微小化”调整,将原有1083个网格增加至1438个,解决网格太大服务不到位、网格太小浪费资源的问题,提高网格管理和服务均衡度。针对城中村人口密度大、服务需求大的情况,白云区动员22353人次志愿者投入抗疫一线,累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2211场。周军特别提醒,在高、中风险区的居民除了落实非必要不外出的要求,还要注意楼栋内人员“不聚会、不串门”,才能最大限度降低交叉感染风险。

三是优化群众服务保障。白云区专门成立了涉疫民生诉求的处置专班,及时收集12345等热线和网络平台反馈的问题,并按照收集、转办、督办的闭环第一时间跟进落实。本轮疫情以来,涉疫群众的诉求基本“日清日结”,其中258宗医疗就医等紧急诉求在3个小时内办结。对风险区内广大群众的就医需求,非紧急情况下请首先拨打医疗服务热线,寻求社区“三人小组”的帮助,可以给大家提供上门咨询、诊疗、送药等服务;有紧急就医需求的患者,请直接拨打120急救电话,“三人小组”将及时将患者转运至就近医疗机构收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