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和硕特蒙古固始汗统治了青海、西康、西藏等广大地区,清政府封固始汗为“遵行文义敏慧顾实汗”,承认了固始汗对青海等地区的统治。

清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的原因(罗卜藏丹津叛乱与清朝设立西宁办事大臣)(1)

顺治十三年(1656年),固始汗去世,其子相继继承了固始汗对青海地区的统治,但是权不归一,青海地区陷入混乱。

导火索——罗卜藏丹津叛乱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罗卜藏丹津承袭爵位,封为亲王。同时,清政府认为“自西陲用兵以来,青海王、台吉等,俱各效力,应酌加封赏”。

于是郡王戴青和硕齐察罕丹津封为亲王、贝勒额尔得尼厄尔克托克托奈封为郡王、墨尔根戴青拉查卜封为贝勒,青海诸王、台吉都被酌加封赏,并令察罕丹津与罗卜藏丹津共同管理青海右翼,对青海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

清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的原因(罗卜藏丹津叛乱与清朝设立西宁办事大臣)(2)

这些措施进一步削弱了亲王罗卜藏丹津对青海地区的统治,打破了罗卜藏丹津想要恢复先人霸业,统领青海诸部的幻想。

罗卜藏丹津想获得权势的欲望没有得到满足,这些引起了他对清廷的不满。所以,罗卜藏丹津于雍正元年(1723年),即清政府新旧君王更替之际,与部分青海蒙藏势力和各寺喇嘛谋逆,发动叛乱,侵犯南西北各川。

清廷命侍郎常寿前往和解,本想采用和平手段解决,但“罗卜藏丹津并不听常寿之言,欲与戴青和硕齐察罕丹津交战,又冀望汗名号,又私称伊为达赖混(浑)台吉,殊属背逆”。

清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的原因(罗卜藏丹津叛乱与清朝设立西宁办事大臣)(3)

罗卜藏丹津蛊惑人心,煽动叛乱,并胁迫青海诸台吉听从他的指挥。青海各寺庙喇嘛也受到罗卜藏丹津的蛊惑,纷纷手持兵器,抵抗官兵,随罗卜藏丹津作乱。

在这样的形势下,清廷于十月“授年羹尧为抚远大将军,征调川陕官兵,声罪致讨”,以四川提督岳钟琪为奋威将军,参赞军务。是年十月军队始出寨,分军于西宁、松潘、甘州等路进剿叛军,一路势如破竹,四个月之后,罗卜藏丹津叛乱被清军镇压。

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之后,清政府为了加强对青海地区的统治,采纳了年羹尧提出的“青海善后事宜十二条”,“青海蒙古宜照喀尔喀之例分其旗,分编为佐领,各管各属定有分界,而原属番人,勿许管辖,另行安插,使权不归一,去其羽翼”。

清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的原因(罗卜藏丹津叛乱与清朝设立西宁办事大臣)(4)

因此清廷命理藩院侍郎鄂赉公同副都统达鼐于雍正三年(1725年)划定游牧地界,分青海蒙古为二十九旗;藏族部落则是划归内地管辖,清查户口,划定地界,令附近道厅及添设卫所官员管辖,结束了和硕特蒙古长期统治青海地区的局面。

清政府于雍正三年“改西宁卫为西宁府,附郭为西宁县,碾伯所为碾伯县隶府,筑大通、永安、白塔三城,设兵分守,置大通卫隶府”。

并任达鼐为第一任西宁办事大臣,正式设立青海办事大臣衙门,驻西宁府。西宁办事大臣的设置改变了青海地区的行政建设,将青海纳入到了清政府统治下。罗卜藏丹津叛乱使清政府意识到了对青海统治的重要性。

清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的原因(罗卜藏丹津叛乱与清朝设立西宁办事大臣)(5)

所以设置了西宁办事大臣管辖青海事务,因此罗卜藏丹津叛乱是促使西宁办事大臣设置的导火索。

根本原因——强化中央王朝对青海的治理

罗卜藏丹津叛乱只是西宁办事大臣设置的导火索,其设置的真正原因是清朝统一全国趋势的推进,强化中央王朝对青海的治理。

清初,和硕特蒙古固始汗早已在青藏地区站稳脚跟,统治青海达数十年之久。而清政府入主中原不久,国家局势并不稳定,各地出现多股反清势力,清廷没有多余的精力和军队对青海和硕特蒙古发动战争,所以清政府在政治上承认了和硕特汗王对青海地区的统治,并与青海和硕特蒙古建立了外交关系。

清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的原因(罗卜藏丹津叛乱与清朝设立西宁办事大臣)(6)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五世达赖喇嘛罗桑嘉措去世,第巴为揽政教大权,匿不发丧,并与噶尔丹勾结进攻青海,反抗清朝。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噶尔丹乘蒙古内战,发动叛乱,占领漠北。康熙帝为了确保边疆安定,三次出兵讨伐噶尔丹,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清军在昭莫多歼敌数千,击败噶尔丹主力军队,平定了噶尔丹叛乱。

清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的原因(罗卜藏丹津叛乱与清朝设立西宁办事大臣)(7)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清朝封达什巴图尔为和硕亲王,其余为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及辅国公等。于是青海和硕特蒙古正式成为清朝的藩属”。

继噶尔丹之后,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准噶尔策妄阿喇布坦同样存有侵略野心,趁西藏局势不稳,派兵侵入西藏,发兵叛乱。康熙五十七年,清军出兵西藏,平定了准噶尔叛乱,之后青海蒙古内附。

雍正元年(1723年),罗卜藏丹津发动叛乱,清政府花费不到四个月的时间平定叛乱,此后和硕特蒙古在青藏地区的势力彻底衰弱,清政府乘这一时机接手了对青海和西藏的统治。随后清廷设立了驻藏大臣和西宁办事大臣。

清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的原因(罗卜藏丹津叛乱与清朝设立西宁办事大臣)(8)

清政府先后平定准噶尔及回疆大小和卓叛乱,统一新疆地区,逐渐完成了统一全国的趋势,西宁办事大臣正是在这一趋势下设置的,达到了安抚青藏地区的需要。

青海所处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其北通甘肃、新疆,南接西康、四川、云南,西毗邻西藏,为“海藏咽喉”之地,地处西北要塞,是清代进军西藏的重要通道,也是清代准噶尔夷使进藏熬茶的必经之路。

清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的原因(罗卜藏丹津叛乱与清朝设立西宁办事大臣)(9)

无论是在宗教领域,还是地理位置上,青海都有其特殊的地位。《西宁府新志》上记载:“盖宁郡远通强虏,近逼羌戎,为河西之障,河西为河东之障,河东又为关中之障也。”

青海作为西藏的前沿门户,对青海的控制实际上达到了遥控西藏的目的,同时也能防御新疆准噶尔部的侵袭,所以青海一直以来成为了清廷与准噶尔争夺的地区。

早在西宁办事大臣设立前,清廷就曾派遣官员前往青海办理青海事务。到雍正时,正式设立西宁办事大臣管理青海蒙番事务。

清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的原因(罗卜藏丹津叛乱与清朝设立西宁办事大臣)(10)

西宁办事大臣的设置是清朝统一全国的一个步骤,以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为契机,推进了对青海地区的直接统治,将青海纳入到了清政府的行政体系之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