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YOND于1991年底开始赴日发展,成为影响这支乐队演艺生涯的一个关键决定。1993年6月底,随着主唱黄家驹在日本的意外身故,BEYOND的赴日发展之旅戛然而止。

beyond在香港娱乐圈的地位(不是因为在香港不红)(1)

多年来,围绕着这一决定,引发了各种话题和争论。比如“BEYOND为什么会去日本发展”“如果当初不去日本,后来BEYOND会怎样”等等。

如果不去日本,黄家驹就不会死,BEYOND就不会在1993年遭遇如此巨大的变故,后面的事确实有很多可能,但世事并没有如果。但关于“BEYOND为什么会去日本”,这却是可以探讨的。因为很多人一直认为,BEYOND之所以去日本,是因为他们在香港不红,混不下去才去日本寻找出路。

beyond在香港娱乐圈的地位(不是因为在香港不红)(2)

这种说法对不对呢?

当然不对,非常不对,甚至可以说,BEYOND不是因为不红才去日本,恰恰相反,他们是因为在香港太红了,才让他们毅然离开的。

也许你觉得我这样讲很扯淡,太红了有什么不好?太红了要离开是啥道理?但事实的确如此。BEYOND当然对“走红”这件事并不排斥,但他们希望看到的,是大家因为他们的原创音乐而被吸引,然后给他们足够的空间去做更多更好的音乐;可事实上好像不是这么回事,他们走红后渐渐发现,包括公司、媒体和大众,好像大家都在把他们往偶像组合的方向推,他们被香港娱乐圈“绑架”了。

beyond在香港娱乐圈的地位(不是因为在香港不红)(3)

按理说,他们只要接受、迎合这种娱乐圈规则,他们就能越来越红,和那些当红偶像巨星一样红。那样的话,他们不用花那么多精力去创作音乐,也能得到多得多的名和利。但可惜的是,那不是他们想要的。他们想做自己的原创音乐,不想翻唱;他们想要花大量时间去排练,不想没完没了地浪费时间去应付各种与音乐无关的“俾面派对”,去参加一些耍宝一样的活动……

beyond在香港娱乐圈的地位(不是因为在香港不红)(4)

这段时间主要是指1989-1991年这三年。说他们不红的,不妨去查阅一下当年香港的娱乐杂志,BEYOND上过多少封面就知道了。以杂志封面作为娱乐风向标,一般是不会错的。

《大众电视》,主流娱乐周刊,BEYOND是杂志封面常客,上过几十期封面,各种访谈不断。

beyond在香港娱乐圈的地位(不是因为在香港不红)(5)

《新电视》,他们也上得不少;

beyond在香港娱乐圈的地位(不是因为在香港不红)(6)

还有《香港电视》《录影电视》以及以“偶像”冠名的各种明星杂志,如《偶像风云》、《荧幕偶像》、《青春偶像》等等,有的还是创刊号封面。

beyond在香港娱乐圈的地位(不是因为在香港不红)(7)

beyond在香港娱乐圈的地位(不是因为在香港不红)(8)

此外还有《100分周刊》《ONE周刊》等很多无法一一统计的明星杂志,都屡屡选用BEYOND作为封面人物。而与之报道相关的明星,通常是谭咏麟、周润发或四大天王等巨星。

beyond在香港娱乐圈的地位(不是因为在香港不红)(9)

那时香港的娱乐杂志虽然多,但不管怎样,能登上封面的,必定是在歌坛或影坛非常红的人物。更何况BEYOND如此频频曝光于杂志封面,可见当时在香港一定是十分受大众欢迎了,至少在乐队中属于“顶流”级别了。

另外,我们还获得了连续的2份当年《偶像天下》杂志评选的“偶像TOP10”评选数据,BEYOND分别获得第九和第八的排名。

beyond在香港娱乐圈的地位(不是因为在香港不红)(10)

后面排名有没有继续上升不清楚,但即使是第八、第九,也是一个奇迹了,不是吗?因为其他上榜的,都是红得不得了的香港四大天王和台湾四小天王以及“玉女掌门人”周慧敏等人。BEYOND作为一支摇滚乐队,和他们一起登上TOP偶像榜,你跟我说他们在香港不红?

是的,BEYOND当时很红,但这恰恰是危险的,因为他们发现,自己不知不觉被当成了偶像组合。天啊,他们明明想靠音乐吃饭的,现在要靠流量吃饭了吗?

beyond在香港娱乐圈的地位(不是因为在香港不红)(11)

拍这么多杂志封面不需要时间吗?接受访谈不需要时间吗?去电影中客串各种搞笑角色是他们乐意的吗?参加圈内各种场面活动他们是享受的吗?对于普通偶像艺人来说,这可能就是日常,毕竟要多曝光才能红嘛;但BEYOND不想这样啊,他们要花更多的时间去创作和排练啊,他们希望用音乐赢得关注与尊重,而不是无止境地在各种曝光中刷存在感啊!

BEYOND是不是很奇葩?没错,从原创音乐这个角度来讲,BEYOND还真是香港这片贫瘠的土壤上长出来的一株奇葩!

beyond在香港娱乐圈的地位(不是因为在香港不红)(12)

但是,这就是香港娱乐圈的法则啊。这里能走红的都是偶像艺人,除了BEYOND,同时期几乎没有靠原创也能走红的歌手。这里不在乎原创音乐,大家靠翻唱几首日本歌照样红透半边天,你花那么多精力去创作,却没人因此而高看你一眼。况且,BEYOND也是签约艺人,并不是自己不想怎样就可以不怎样,大多时候他们是被安排的。所以,他们即使不想,但有时还是身不由己地做着妥协,像个偶像组合一样去面对大众。

这就是BEYOND当时的状态,确实是因为太红,而不是因为不红。只要他们愿意迎合 ,他们还可以更红。

beyond在香港娱乐圈的地位(不是因为在香港不红)(13)

这让他们左右为难,也有点骑虎难下。他们也抵触过,抗争过,用《俾面派对》这种歌来讽刺娱乐圈这种浮华风气,甚至公开抨击“香港没有乐坛,只有娱乐圈”!

如果BEYOND是非常享受这种偶像光环与流量红利,却还这样“端起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那确实不应该,但事实上他们是抗拒的。那怎么办?难道香港乐坛真的只有偶像艺人能活得风光?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只能把理想寄托于他乡了。

beyond在香港娱乐圈的地位(不是因为在香港不红)(14)

他们想到了日本。因为日本当时是亚洲最成熟的音乐市场,原创音乐普遍受到尊重,排行榜上95%的音乐都来自原创,包括香港乐坛七成以上的旋律也都是来自日本。BEYOND如果去日本发展,或许能闯出一片天呢。

但并不是每个艺人想去就能去日本发展的,什么“在香港混不下去了才去日本发展”纯属扯淡,在香港都混不下去,去日本岂不以卵击石?关键是,没有足够实力,谁会签你?

beyond在香港娱乐圈的地位(不是因为在香港不红)(15)

属于BEYOND的机会来了。

1991年他们在香港红馆举办了一连五场的“生命接触演唱会”,轰动一时。台下,经理人陈健添带着日本经纪公司Amuse的老板大里洋吉过来观看了演出。大里洋吉看完后,称赞BEYOND在舞台上很有活力,歌曲的旋律很好,技术也不错,接着向他们抛出了橄榄枝,力邀他们去日本发展。

beyond在香港娱乐圈的地位(不是因为在香港不红)(16)

有人说是陈健添把BEYOND卖给了日本人,但事实上,这显然也是BEYOND深思熟虑后的决定,他们已经对香港娱乐圈非常失望了,不想再整日被娱乐化偶像化了,要不谁愿意“怀着冷却了的心窝飘远方”呢?

至于去了日本之后,BEYOND也有过一段时间的不适与失落,作为新人,也需要去迎合一些娱乐宣传活动打开局面,甚至黄家驹最后还永远地倒在了游戏的舞台下……

beyond在香港娱乐圈的地位(不是因为在香港不红)(17)

这想起来也是挺正常的一个过程,只是我们只猜中了过程,却没猜中结局罢了。出师未捷身先死,留给我们的只有两个字:唏嘘!这是后话,但不影响BEYOND日本之旅这一决定的对错。

beyond在香港娱乐圈的地位(不是因为在香港不红)(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