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传》总是会有前后对比的场景。比如看戏。
名场面记得有两次。
第一次:华妃在的时候,公然和皇后抢着点戏,更是斗嘴显摆自己的恩宠。
华妃倒台后,皇后又邀请大家看戏。
祺贵人第一轮夸奖,把皇后逗开心了。
齐妃都夸祺贵人会讲话,把我们的心里话都给说出来了。倒显得我们笨嘴拙舌的。什么话都不会说了。
但当祺贵人再一次张嘴,竟然让皇后恨起来。
祺贵人说:和家里两个庶出的妹妹说不上话。可见了娘娘,心里却又好多心里话要说。
潜台词:庶出的皇后,是比她的妹妹强呢?还是不强呢?皇后更讨她的欢心,所以有话说?
皇后心里苦。更是苦笑着。这新收的下属,收她是因为确实美,可以用来打压甄嬛。
之前说的话都还好。这次嘴巴没把门的,冷不丁就给自己来一枪!蠢啊。
说话怎么可以不经大脑就说出来呢?
当着这么多人的面,我还不好直接说她。赌得慌!
在场的众人,都明白,祺贵人犯忌讳了。说错话了。
连齐二哈都敏感得开始斜眼看皇后的黑脸!
敬妃更是警觉地扭头。
后知后觉的祺贵人这才反应过来。自己那个惹祸的嘴!
祺贵人立马跪下来请求皇后恕罪。她的丫头却站得笔直。眼睁睁地看着小主求饶。
皇后没听见。应该是在忍。说到自己的痛处,一生最忌讳的就是身份。最想摆脱的是庶出。
敬妃立马帮忙求情:皇后娘娘,祺贵人她不是有心的。
那么多人都保持着沉默。敬妃本可以保持中立。不发言的。
但她却张嘴了。
当时觉得有点奇怪!她本是皇上用来制衡华妃的棋子。现在华妃变成年答应,她的义务应该也该结束了。
完全可以过上像端妃那样深入简出,享受生活的日子。
但她还是要继续经常刷脸。这是为什么?
一句皇后娘娘,喊醒了宜修。
皇后说:无妨,都看戏吧。
显然宜修气没消啊。只是敷衍式回答。
祺贵人不敢起来。继续请皇后娘娘恕罪。
敬妃也陪着行礼。敬妃的宫女,也行礼。
但祺贵人的侍女景泰却站着。
如果最开始只是祺贵人跪那,她没反应过来。
现在帮忙的人的宫女都在行礼,景泰怎么不学起来?难道傻愣在那了吗?
还是觉得祺贵人的恩宠,不会因为说错话而受到影响?
景泰不懂礼多人不怪的道理?还是觉得,是小主说错话了。不是她说错话了吗?自己不会受到惩罚?
皇后生气归生气,但不能让受宠的祺贵人,老是跪在那里啊。
也不能让敬妃一直陪着行礼,就说:
本宫都说过了,后宫同为姐妹,自然不会计较的。
祺贵人站起来,望了一眼景泰。景泰赶紧扶着小主坐下。
祺贵人坐稳了,还是望着宜修。
之前一直觉得皇后像亲切的大姐姐,会包容自己,护着自己。
但自己一说错话,对方立马就冷若冰霜,板起脸来。求了两次,有人帮衬,这才绕过。
宫里果然不好混啊。
敬妃更是明白,初来乍到的祺贵人,惊魂未定。就约她一起吃晚饭。
之前敬妃帮甄嬛,是因为想让甄嬛帮她打压华妃。
那现在,敬妃为什么会帮助祺贵人呢?
人生目标的转变敬妃作为制衡华妃的一颗棋子,太不太好使。
所以,太后和皇上商量,用了两届名额的秀女,想要出类拔萃的秀女们能够制衡华妃。
果然在甄嬛的极力推动下,专宠的华妃变成了年答应。
整个后宫有一种轻松的感觉。
按说,敬妃的使命已经达成了。她就可以像端妃一样,深入简出,享受大自然的美好了。
但她却依旧出现在重要场合。
她深深明白,宫斗不可能停止。
原来,她及时地调整了人生目标。
从制衡华妃到开始使用起六宫协理权,维持后宫的平衡。
她并不像华妃认为的笨。当年为了生存,她不得不隐藏了锋芒。
现在,终于可以有机会发挥能力啦。她懂得珍惜每一次机会!
再说,皇后也需要台阶下啊。
优化时间,增加快乐敬妃曾哭着对甄嬛说:我宫里一共有三百二十六块砖石。可是这每一块,我都抚摸过无数遍。
在华妃的强势下,她不得不深入简出地避祸端。
独自在宫里面,她无法排遣享受这种孤单。
她本人是外向的,喜欢和别人说说笑笑。
这次帮助了祺贵人。晚饭就能有人一起吃饭。
毕竟,祺贵人是个大美人。皇上还喜欢看呢。敬妃也喜欢看啊。赏心悦目!
吃顿饭,后面集体活动的时候,祺贵人也会和她互动起来。
快乐就会多起来!
致良知总不会错祺贵人不是等闲之辈,对自己有利还是不利,短期看不出来。
但敬妃总是习惯性地先释放善意,也是她能承受结果的善意。
有句话说得好: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
人能尽力行善,虽然不能立马看到福报,祸患却远离了。人做恶事,虽然祸患不能立马看到,但福报已经远离。
敬妃在能自保的前提下,尽力做着善良的事。
虽然每次看起来不能扭转乾坤,但多少都会有点作用。
对方也能感恩。体谅她的不容易。毕竟人的能力有限。在后宫,敢于帮忙,已经不容易了。
就这样,敬妃的善事一点点积累。帮她越过了那些急功近利选择做恶事的人。最终实现了平安喜乐的一生。
为了碎银几两奔波的普通人,根据具体形势,调整最适合当前阶段的人生目标。每天努力一点点,能够享受当下的快乐,也是幸福的活法。
点赞、评论、分享都是鼓励。
欢迎关注我@靳十一,查看更多剧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