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学琴长大了怎么办(为圆父梦儿子学琴)(1)

祝恩仁在家中演奏大提琴

近日,省台新媒体节目《更龙江》介绍了一位特殊的大提琴手。他叫祝恩仁,今年83岁。祝恩仁与大提琴的缘分来自于自己的三儿子。1956年,在祝恩仁的陪伴下,三儿子开始学习大提琴,并将琴声带到了哈尔滨之夏音乐会的舞台上。不料,他在演出后遭遇车祸,全身大面积烧伤,扭曲的双手再也无法拉琴。为了完成儿子中断的梦想,退休后,61岁的祝恩仁开始接触大提琴,这一拉就是22年。

如今,83岁的祝恩仁是哈尔滨多个合唱团的大提琴手。老人告诉本报记者,除非自己躺下,否则拉琴一定不会停,音乐已经成为他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音乐之都”爱上音乐

11月29日,本报记者来到了祝老家中,一进门就如同走入了音乐的海洋:谱架立在地中央,琴谱随处可见,墙面贴满了老人演奏时的照片,抽屉里装满了各式音乐碟片。但最显眼的,还要数室内的各种乐器。这里面,有“吉他”,有中式乐器“阮”,还有一人多高的放大版“马头琴”……然而祝恩仁告诉本报记者,这些“奇形怪状”的乐器,其实都是他的最爱——自己手工做出来的“中式”大提琴。

83岁的祝恩仁告诉记者,自己对音乐的喜爱,还和咱们的家乡哈尔滨有关。原来,祝恩仁老家在山东,3岁时跟随母亲来哈尔滨寻找父亲。他还记得,当时的哈尔滨不仅是一座“世界之都”,还是一座不折不扣的“爱乐之城”。“我小时候,哈尔滨是一半中国人,一半外国人,犹太人、俄国人、朝鲜人、日本人都有,就像一个联合国。这些外国人不仅住在这里,还将自己的习俗和文化带到了哈尔滨,受他们影响,我们爱滑冰、爱打球、喝牛奶,当然也非常爱音乐。”

那时候的哈尔滨音乐气氛浓厚成什么样?公园小巷四处有乐声传来,街边的手艺人、邻家的叔叔伯伯,都可能成为你音乐上的启蒙人。祝恩仁记得,第一个给自己带来音乐“启蒙”的,是教堂的钟声。“当年,哈尔滨的教堂非常多,每到晚上做祷告的时候,钟声就依次响起。晚上五点多,戴着十字架的犹太人走入教堂,天空是一片温暖的橘色,悠长的晚钟响起,头顶有鸽子飞过,我第一次发现,音乐是那么美。”

给他带来冲击的,还有哈尔滨随处可见的俱乐部和舞厅。马迭尔宾馆有舞厅、秋林公司有舞厅,现在的友谊宫是当年鼎鼎有名的俄罗斯俱乐部。在这些地方,总有或欢快或婉转的乐声传来,让祝恩仁忍不住驻足聆听。特别是位于哈尔滨话剧院楼上的一个俄罗斯乐队,更是让祝恩仁大开眼界。“乐队里有拉小提琴的,吹萨克斯的,演奏手风琴和大提琴的,音乐响起大家跳起舞时,这些演奏家也不闲着,他们边跳边演奏,不断和观众互动,那种轻松、热闹的氛围,让人沉醉。”

然而不管对音乐的兴趣有多大,祝恩仁都没法学习乐器。他告诉记者,“当时我家特别穷,我到九岁了还没裤子穿。日本投降的时候,大家将即将遣送回国的日本人集中在经纬校那儿,我们一帮穷孩子去人家的垃圾堆里捡东西。在那儿,我捡到了一个两条手帕做的小短裤,这是第一条属于我自己的短裤。”

一夕车祸,儿子音乐之梦破碎

为圆儿梦,老父61岁重拾梦想

如果童年时可以学习一样乐器,你会选择什么?祝恩仁毫不犹豫地告诉记者:大提琴。他说,小学时,自己的一位同学曾在苏联人的俱乐部里学习乐器。他第一次听说有种乐器叫做大提琴。“从那时起,我对大提琴就格外关注,渐渐地它成为我的一个执念。”

因为经济原因,16岁的祝恩仁早早辍学进入工厂,成为一名木型工。因为身材挺拔、个子高大,又擅长跳交际舞,他被厂子的工会选为文艺委员。就在这时,他开始自学简谱和萨克斯。工作之外,组织演出,表演萨克斯,跟大家一起演唱《大海航行靠舵手》是他最快乐的时光。

1956年,祝恩仁的两个儿子先后下乡,他给自己的三儿子选择了一个出路:学习大提琴,成为一名演奏家。那时候,一把东方红牌的大提琴需要500元,对于祝恩仁来说,堪称巨款。没钱买琴,那就自己做,他借了一把琴仔细研究、揣摩,最终给儿子做出了一把水准之上的“温暖牌”大提琴。

每周,祝恩仁都陪着儿子上提琴课。他坐在窗边,听着低沉的琴声,能够忘掉一切烦恼。儿子也争气,四年的学琴生涯后,他代表机械局的文工团,带着父亲做的琴,登上了第一届哈尔滨之夏的演出舞台。

演出前,单位特意给儿子做了两身西装,身着新衣的儿子高兴地告诉他:我要将自己的琴声传遍全国。没想到,演出之后却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

祝恩仁至今还记得那个晚上。“大半夜的,车队的队长突然咣咣砸门,告诉我儿子出车祸了。我和老伴儿匆忙赶到事发现场,有人给我指出他乘坐的那辆车,车上的漆全烧光了,就连车祸附近的树叶都烧煳了。”躺在医院的儿子,全身百分之八十被烧伤。“全身都是黑色的,的确良的衬衫和皮肤粘在了一起,根本没人样儿了。”最重要的是那一双拉琴的手,因为烧伤扭曲变形,这一次意外,宣布儿子的大提琴之梦,彻底破碎。

儿子出院后,原本常常传出歌声的祝家再没有音乐响起,不仅如此,“大提琴”成为了一个“禁词”,没有人再提起。祝恩仁告诉本报记者:“我曾偷偷观察过儿子,受伤之后,他再也不碰琴一下,连看都不看一眼。那时候我的心里特别自责,如果我不让他学习大提琴,他就不会受这份苦,都是我害了孩子。”

三十多年过去了,伤痛被时间慢慢抚平,祝恩仁发现,有时候看到背着大提琴的孩子,儿子还会驻足观看一会儿,他告诉父亲:我多想回到我年少的时候!听了这句话,61岁的祝恩仁做了一个决定:儿子做不了的事儿,我代替他做;儿子没完成的梦,我来继续。我要自学大提琴。

有琴声的晚年,让人沉醉

祝恩仁跟记者坦言:六十多岁自学乐器,刚开始的难度相当大。“虽然看了很多教材,学了不少指法,但我的进度还是慢。年纪大了眼神不好,看一次谱子得准备一套放大镜;五线谱经常记不住,要花费时间转换成简谱。为了记一个乐谱,学会一首歌曲,我有时要花费一星期甚至一个月的时间来练习。”

刚开始,他是为了帮儿子圆梦,演出后,特别想让儿子听一听。慢慢的,大提琴唤起了祝恩仁对音乐的热情。他说:“大提琴的声音低沉有力,非常接近人的声音,一拉起琴来,我就完全沉浸在音乐中。我的琴声就像一瓶老酒,虽然没有多高级,但让我享受,能忘掉所有忧愁。”

不仅如此,因为大提琴,祝恩仁认识了很多音乐路上的同好人,成为各种合唱团争相“抢夺”的“香饽饽”。夏天的傍晚,大家在松花江边会合,优美的乐声吸引了不少市民驻足。大家一起排练、一起唱歌,和人群“共舞”,让祝恩仁收获了无限的快乐。

他对本报记者说:“有人说我这个年纪学琴,是自己找罪受,其实在我看来,这既是一种享受,又是一种追求。活到我这个年纪了,愈发感到,人这一生总要有点爱好,有点比舒服活着更重要的执念,这是音乐教会我的,也希望能传达给大家。” (李熙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