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农业种植的新思路(用60亩农田上演农业)(1)

农场主

第2067期

传统农业种植的新思路(用60亩农田上演农业)(2)

当新冠肺炎席卷全球并无收手之态;当全球变暖、极端天气发生频率倍数增长;当海克斯科技霸屏,揭露食品行业潜规则的辛吉飞被符号化为民族英雄,焦虑过后仿佛全人类都在寻找某种治疗内心,抚慰精神,还能化解三餐安全隐患的解药。

而作为与土地与空气与粮食打交道的农业人最清楚,这颗解药名为尊重自然土地,提倡生态可循环的有机农法或有机生活。

传统农业种植的新思路(用60亩农田上演农业)(3)

浙江衢州黄坛口村一亩耘心

只是,是药三分毒,有机背后还跟着“有机不过是农业的海市蜃楼”、“靠有机种植全中国人都得饿死”、“产量压根不行,有机产品不过噱头,只是资本割韭菜的一把利刃”。

在两级分化严重与信任危机的催化之下,有机成了农业界的“罗生门”,众说纷纭好不热闹,却没有标准,成了开了药单但找不到药材的神丹。

传统农业种植的新思路(用60亩农田上演农业)(4)

在田间劳作示范的“二叔”

2021年5月,拥有近20年有机农业实践经验的“二叔许天佑”通过抖音账号一亩耘心走进了大众视野,用60亩地和来自天南海北的徒弟们讲述着有机种植的方法和标准,受到了行业人关注和喜爱的同时,好似树立起了一盏关于有机标准的灯塔。

2022年9月,梅子与二叔相约见面,探访位于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黄坛口乡黄坛口村的一亩耘心,为大家解惑为自己寻道。

传统农业种植的新思路(用60亩农田上演农业)(5)

农场主 主编梅子与一亩耘心许天佑

传统农业种植的新思路(用60亩农田上演农业)(6)

从制作人到农民,“身陷”有机农法的“二叔”许天佑

1949年,二叔父母从上海去往台湾,成为大陆第一代迁徙台湾省的大陆人,6年后的1955年二叔便在眷村出生,日子被当兵、影视制作、留学、旅游包裹,唯一与土地勾连的,大概只有眷村文化之下对大陆故土的相思。

在一份报纸上,了解到有机农法这个概念后,便开始钻研并拜师学艺,2003年开始自己实践,在福建漳州开垦山谷,彻底成为有机种植实践者。

传统农业种植的新思路(用60亩农田上演农业)(7)

2014年在陶艺大师徐瑞鸿的推荐之下来到了山水灵秀的衢州,通过一年的考察筛选,遇见了环境原始/水质优质/人杰地灵的黄坛口村,和当地的朋友们一起打造了,占地60亩的一亩耘心。成为有机种植的传道人,也与梅子发生了一次直面有机种植的访谈。

有机产品虽然标准模糊,但是有机农场却全国各地开花,10个农场有9个农场标榜着有机种植,如何判断一个农场是否有机,或者说再往有机的方向实践,这是我跟二叔的开篇,也算是对有机最入门的评判。

传统农业种植的新思路(用60亩农田上演农业)(8)

走访农场到底看什么?

“你的责任很重,你是带着消费者眼睛在看东西,其次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背景里,你能给一些踏实种地的农场一个发声平台,所以每次探访农场可以不经意的去农场走走,看看土壤,好的田地一定是松软的,养的特别好的,踩上一脚过一段时间还能长起来,它是活的。

还有一个就是水源,一定要看农场用什么水,地再好没有好水一切皆为枉然,其次再看看他用的什么肥料,如何用的肥料,再了解一下循环模式”

万物归田,是我一直奉行的种植理念,当然除了去看田地,还要看农场主这个人,就像一亩耘心之所以起这个名字,也是因为希望做到从农田走到心田,人还是关键,可以看看农场主的为人处事”

传统农业种植的新思路(用60亩农田上演农业)(9)

您理解之下的有机标准?

目前来说有机标准并没有公信力,我自己也不相信一纸有机证书,并且想要获得一个证书,一个标准的检测就要几千,一个有机证书下来起码要大几万,这对种地的人来说不现实,也出不起这个钱。

包括一亩耘心,我也不敢说我的产品就是有机产品,即使土壤和水达到要求,但是山谷最左边有一条公路,你就达不到有机要求,所以我也不卖,自己吃,来的学员吃,唯一的标准就是我教学员的那套种植模式,稍后我会穿插着讲解。

传统农业种植的新思路(用60亩农田上演农业)(10)

有机种植种植面积小产量低成本高不好卖的局怎么破?

在解答你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要弄清楚有机种植不是徒手捉虫,它不是不用肥料和不能机械化。

其次,在种都种不好的条件下谈如何卖,我也没有解决之道,只能说在我这里学习种植方式,回去安心种植的农场主们,未来我可以帮他们卖,但是当下我只能解决如何种的技术问题。

传统农业种植的新思路(用60亩农田上演农业)(11)

有机种植是低产量高成本大家都这样说,但要清楚成本高在哪里?修复、用肥、人力。

第一,每一块地都需要三五年的修复周期这是误区,很多地可以一边搭建循环系统一边修复。第二,用肥的成本是逐渐减低的过程,脱离化学农药并不会种地,大量使用市场购买的有机肥,成本不高才怪。第三,人工成本确实存在,每个地方情况还不一样,但是不代表有机种植方式不能机械化,国外的很多农场都是机械化操作。

传统农业种植的新思路(用60亩农田上演农业)(12)

最后是大家最关心的产量问题,土壤破坏严重突然改变用肥和用量,确实会有减产的情况存在,但是一旦完成循环,产量是不会受到影响,甚至作物的抗病性更强。

拿一亩耘心的水稻田来说,在今天天气如此极端干旱的情况下,亩产依然达到了近1000斤,口感卖相要比一般大米好很多,因为土壤松弛保水性强,反而给了作物更强的抵抗力。

传统农业种植的新思路(用60亩农田上演农业)(13)

其实,有机种植没有那么麻烦,就是在改变种植观念的前提下,打造一个人与地与作物三者互相哺育的友好关系圈。

举个例子来说,假如一个村子全部做养殖业,另外一个村子做种植业,两个村子互相供养,那么村子的面积有多大,有机种植的面积就有多大,分工明确,难就难在目前三者的关系失衡,作为主导的人类在无序的索取。

当然,如何达到自足,一亩耘心还需努力,因为场地限制,用肥这块有一部分还需要用政府补贴的有机肥进行改良作为种地材料,农场养殖的鸡和鸭没有达到养活60亩地的数量。

传统农业种植的新思路(用60亩农田上演农业)(14)

为什么在中国学种地还门庭若市,学员来到底学些什么?

第一是在一亩耘心的前期我们是免费教学包吃包住,后期也只收取每天20块钱的餐食住宿费用,给予了足够的学习的空间,第二在大环境之下,好好种地被更多人认可,或者说更多人意识到了我们对土地的剥夺太过严重,第三很少讲概念,只有技术干货输出,真正减少了有机实践者们种植过程中的弯路。

传统农业种植的新思路(用60亩农田上演农业)(15)

由于二叔已经68岁,气温骤降身体抱恙,一些问题也已经有了答案,访谈在一个多小时之后就结束,虽然有意犹未尽的遗憾,但是选择农业这个行业和这条路有多了一份力量。

但是,拨开二叔有机种植技术背后,授课免费产品不售卖,一亩耘心到底如何盈利,他们到底想做什么?

想要解开这些疑问,梅子必须了解一亩耘心背后的运营团队,而主理人回来文化创始人王劲将给我这些问题的答案和新的农业运营思维。

传统农业种植的新思路(用60亩农田上演农业)(16)

传统农业种植的新思路(用60亩农田上演农业)(17)

把乡村摇身成为庙宇,一亩耘心从0到1的“土地经”

“15年股市亏损100多万,我开始正视自己的生活,在台湾陶艺大师的感染之下,被有机生活那种淡然松弛的态度打动,一头扎进了乡村,想要在乡村做点事儿”。

“但是,稍许了解一下与乡村有关的农业行业,你会发现种地不赚钱,大规模搞基建走休闲农业死的也快,如何从0到1闯出路子,按照传统思维方式肯定不行”。

“我本身就是传媒行业出身,每天要与各行各业的人打交道,深知想做事先做人的道理,只要有人来来往往资源才能聚合,才能创造更多机会和可能”。

传统农业种植的新思路(用60亩农田上演农业)(18)

一亩耘心运营人王劲

“如何聚人,事情需要被更多的人认可,需要利他的去解决一些人的问题,比如食品安全背后的焦虑/有机种植方式的空缺/乡村的空心和老龄化”。

“短时间能够踏踏实实落地的,只有有机种植方式的普及,二叔原本就有20年的有机种植经验,无形中搭建起了一座与农业人一起共建土地的桥梁”

传统农业种植的新思路(用60亩农田上演农业)(19)

“2021年,二叔通过抖音被更多的人认识和喜欢,一亩耘心也从山谷走进了互联网,把好好种地的方法放在了一些人的心上,生根发芽长出了一座关于有机生活的“庙宇”

“当然,这座“庙宇”的意义是跨时代的,只要有人来它就变的有意义,这也是一亩耘心目前最大的价值。”

传统农业种植的新思路(用60亩农田上演农业)(20)

一亩耘心创始人兼美食博主叶叔

“价值的出现以及不断缩减的成本,让我摆脱了起初创业的那种混沌,让农业人能够找到正确的种植方式,让农产品拥有标准也能发声,让空心村不再门可罗雀的渴望,变的比当初更加强烈,这种感受对创业6年多的我来说,很重要”。

“我最终目的是希望乡村能够真正振兴,虽然想想都会觉得很难,但是我相信一群人去做,结果肯定会发生改变,并且身处互联网时代又有国家的大力支持,这种愿景并不是不可能,当然最主要的一点也是最核心的一点乡村从来缺的不是钱而是来来回回的人,这是我的盾牌”。

传统农业种植的新思路(用60亩农田上演农业)(21)

“现在的一亩耘心算是取得了第一阶段的胜利,得到了40多万人的关注,二叔的种植课程也得到了一些粉丝的认可。就像你一来一亩耘心,会看到很多年轻人以及很多各行各业的人在这里工作学习分享,他们正在给一亩心生发细胞和机会”。

传统农业种植的新思路(用60亩农田上演农业)(22)

与台湾青年艺术家合作的一亩耘心稻田思飨音乐会

“整体来讲,打造一亩耘心这件事,我并没有赚到钱,但是我也没有倾家荡产的投入,相反各种机会、资源在不断的累积,让乡村运营成本在明显下降,这种下降才是乡村正真的希望和未来的可能”。

“只是人也有累的时候,如何继续上路,我时刻用2个问题鞭策自己:没有对土地的热爱,乡村如何振兴?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亩田,你用它来种什么?

讲故事需要把握情绪和逻辑,做事需要站得住脚,且懂得取舍之道,在一亩耘心探访的很多瞬间,让我想到了15年成立的源味网,在探索了农业各个板块后,也搭建起了一座关于农业人的庙宇农场主 ,分享整个行业资源,让一些人少走弯路,让行业能够聚力发展。

传统农业种植的新思路(用60亩农田上演农业)(23)

但是王劲更加聪明,切入点更加垂直,事情更加宏大,每一步都给自己插了一个小翘板,让路走起来更省力,而我们做着做着好似只剩下一腔热爱和还没有跑起来的资源和意义。

所以与王劲与一亩耘心的相遇是必然的,我们都需要在不赚钱的农业行业里寻找一种新的可能。

从运营角度去看,一亩耘心算是把互联网思维深入农业,较为成功的典范。未来,在这种思维作用下的平台,包括农产品电商、农产品源头把控、乡村振兴运营都能给孤独前行的乡村人带来希望。

传统农业种植的新思路(用60亩农田上演农业)(24)

传统农业种植的新思路(用60亩农田上演农业)(25)

每次去农场探访,心情都很激动和欣喜,因为又可以深入一线去学习,因为通过自己的文字或视频又记录了一个农场的成长,因为分享自己探访几百个农场后的所得可以帮助正在路上的农场主们,但是探访一亩耘心我是带着忐忑去的。

是真的想要解决一些问题,还是打着有机农法的旗帜搞噱头,我并没笃定的答案,也没有办法得到答案,但是踏踏实实的去看看,他们目前做的事儿,讲出来,本身也是一种答案。

你怎么看待一亩耘心轻资产的运作方式?欢迎留言!

编辑 | 梅子

排版|X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