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67年,正月初八,六祖慧能结束隐遁生活,来到广州“法性寺”,迎面撞上一场激烈的“辩法大赛”。

这“法性寺”主持印宗法师,这日正坐堂讲解《涅槃经》,讲着讲着,狂风入室,一旁的经幡,也就是旗子,被风吹起飘摇。法师座下的和尚们,本来听讲听得犯困,一个个神思飘忽,巡游八荒,这一个意外,一群人忽然来劲了,高声争论是这幡子自动,还是风吹幡动,人群很快分为两头,各引所知所学,争得不可开交,却谁也不能说服谁。讲经大会搞成这样,明知这些和尚借题发挥,印宗法师也很无奈啊,弟子不成器,老师表示很无辜。

出现这三种迹象说明你学佛学对了(风吹幡动到底是风在动)(1)

六祖慧能于门外听了许久,终于一步踏入门内,大声喝道,“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和尚心动”,一语双关,如当头棒喝,所有人都安静下来,看着这个灰头土脸,农夫打扮的人。印宗法师听得慧能大喝,浑身一个激灵,脑中灵光一闪,却又转瞬即逝,无处寻迹,随即生出一个念头,来人不寻常,一定要留住他。嘿嘿,哪有不成器的弟子,只有没本事的老师。

寺中后院,两人对坐深谈,几个回合下来,印宗法师越发心惊,来人深不可测,而又句句切中奥义,难道竟是传闻中隐遁南来的六祖?慧能微笑,并不隐瞒,随即将随身行囊中祖师衣钵取出展示。印宗法师看后惟有拜服,当下即请六祖登堂传法,慧能一笑,说你看,我还没受戒呢。

出现这三种迹象说明你学佛学对了(风吹幡动到底是风在动)(2)

正月十五,印宗法师为慧能落发。二月初八,智光律师为慧能受戒,广州一城震动。之后,六祖慧能就在法性寺开禅,开启了他半生传法的历程。这就是六祖慧能受传衣钵后出山的故事,同时也是一段著名的“公案”。

风动,幡动,和尚心动,这都说了个啥嘛,难道说,心不动风幡就不动了?这是不是胡说八道啊?

天下的道理,总是相通的,明代王阳明也有过一段类似的故事,说过类似的话。王阳明与友人游山,友人说你总说“心外无物”,你看这花树,深山中自开自落,与心何干,与你我何干?王阳明捻须微笑,回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出现这三种迹象说明你学佛学对了(风吹幡动到底是风在动)(3)

王阳明话说得比慧能清楚,却也更加让人迷惑了,你不看花,花便没有,你去看了花就有了,这也太唯心,太那啥了吧?

其实,无论六祖慧能还是王阳明,两个故事两段话,表达的都是同一个意思,即我们如何认识世界的问题。

客观的世界,当然不会因我们的主观意志而改变,但是,客观的世界与我们通过观察,映射在我们心中的世界,是两个不同的存在。我们认识中的世界,并不完全是客观的世界,实际上是客观存在与我们的主观判断,共同作用的结果。

出现这三种迹象说明你学佛学对了(风吹幡动到底是风在动)(4)

好比说,“盲人摸象”的故事,盲人因无法看到大象全貌,每个人都根据自己摸到的一部分,作出旁观者啼笑皆非,他们自己却深信不疑的判断。我们每个人,都因自身的学识,情感,欲望,经历等等限制,蒙蔽,影响,很难看到事物的本来面貌。比方说一片树叶初生,有人看到生机盎然,有人看到孤寂死亡,有人只看到一片树叶,有人却看到生生不息,这是什么呢,这就是“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分别。世界还是那个世界,却因看的人不同,而有了不同。

那么,为什么世界会因看的人不同而变化?因为看的人不同,因为人与人的“心”不同。就好比同样面对疫情,这个世界几乎没有两个人的看法,想法是一样的,对吧。

王阳明的“看花”,说的是我们如何认识世界,六祖慧能的当头棒喝,却是一语双关,既是斥责和尚们不专心,借题发挥搞事情,同时也一语道破玄机,跳出“风动幡动”的争论,直指问题核心,本质,即如何认识世界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