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配公平问题,从古到今都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孔子说:“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们不担心社会财富少,而担心社会财富分配不均衡,不担心贫穷而担心不安全、不安定。孔子接着说,“均无贫”,如果财富分配均衡就而就不会有特别贫困的人。

论语中关于自我价值(论语不患寡而患不均)(1)

这里有一个关键词就是“均”,它不是“平均”的意思,用朱熹的话来解释是“各得其分”,就是每个人得到他应该得到的那份,包括权利、地位、物品等,显示了公平。

相反,“不均”就是不遵名分、不按规矩分配社会财富,强取豪夺,践踏了社会公认的公正、公平准则。说到底,“不均”,不只是财富多少的问题,而是权利如何公平、公正分配的问题。

论语中关于自我价值(论语不患寡而患不均)(2)

什么是社会的公平、公正?就是社会成员平等地分享社会资源。如果社会不平等、社会不公正,就会出现应该得到而没有得到,有些人会不劳而获。

人们不担心财富的多少,而最关心的是社会财富能否公正地分配。换言之,人们虽然关心财富分配的结果,也就是占有的多少,但是人们更加关注如何合理地分配财富,更在乎分配的方式是否合乎正义,是否平等地享有权利,是否受到公平、公正的待遇。

论语中关于自我价值(论语不患寡而患不均)(3)

社会分配是否公平,不取决于有没有差距,而取决于这种差距是否合法、合情、合理,让人们能从心理接受这种差距。就像幸福是一种感觉,一个人再富有,如果与超过自己的人比,你会觉得很不幸;与不如自己的人比,你觉得自己很幸福。

农民起义提出了“均贫富、等贵贱”的口号,这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具体化。“均贫富”,就是要求经济权利平等的诉求;“等贵贱”,就是要求政治权利平等的诉求。

论语中关于自我价值(论语不患寡而患不均)(4)

1924年,孙中山先生在《三民主义》中提出:“真正的三民主义,就是孔子所希望之大同世界”。孔子所希望的“大同”世界,就是《礼记·礼运》中所描叙的理想社会:“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孙中山先生说:“我们三民主义的意思,就是民有、民治、民享。这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意思,就是国家是人民所共有,政治是人民所共管,利益是人民所共享。”也就是说人民平等享有政治、经济的权利。

论语中关于自我价值(论语不患寡而患不均)(5)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平等、公平,否则就是平均主义,是大锅饭。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取向,在走向共同富裕的过程中,是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共同富裕的渐进的动态过程,到如今的全面小康,要让所有的人都富起来。而不是“同步富裕”和“同等富裕”,或者说共同富裕是存在着适度差异的普遍富裕。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就如何促进分配公平提出了具体政策建议,“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等要求,有效地调节不同群体、区域和行业的收入分配,及时纠正收入差距拉大等分配不公的现象,从根本上保障了分配公平的全方位、多层次和深覆盖。

#品书团#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立删)

我读《论语》之《季氏篇》:

【原文】孔子曰:“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译文】孔子说:“我听说,对于诸侯和大夫,不怕贫穷而怕财富不均;不怕人口少而怕不安定。财富均衡就没有贫穷,和睦团结就不觉得人口少,境内安定就不会有倾覆的危险。”

读书感悟人生,写文传承文化。欢迎关注 @丁小悟典,与你一起领悟传统文化之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