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兵、副将、参将、游击、守备,凡是这类动词的武官,统统是的称号

它只代表职责,不表示官位。

明朝每个省的军区和边镇衙门叫‘都司’(都指挥使司),主管军政。地方三司之一(另外两个是主管民政的承宣布政使司、监察司法的提刑按察使司)。

都司的主官叫指挥使,都有总兵称号,意思是总领所属兵马。

称号不是品阶,就像民国的司令,县保安团也是司令,全国总指挥也是司令。

总兵的品阶高低,五花八门。

如果不是正在打仗的部队,平时只有正式官职,是没有上面那些称号的。

但是‘打仗’的部队太多了,有些朝廷还不收回,就造成了一种假象,误以为那是品阶。

总兵、副将好理解。

参将,参谋、参与的意思,有的‘动嘴’、有的‘动手’,如果一支部队有个人赋予参将称号,代表他可以提供意见、辅助行动,整体或‘友军’胜败都有责任。若没有,就很光杆了,照顾好自己就可以。

游击,是防区内游动出击,意思是直属兵马可以在防区内灵活作战。一般都是猛人。

守备,表示你的直属兵马负责某一片的防御。

既然是称号,就可以赋予很多人。

比如作战部队分路出击的时候,每一路都有上面的这些称号。

不管带多少人,一路的总指挥,都是‘总兵’。

这个总兵在品阶上与都司府的都指挥使,天差地别。

大明武官的正式品阶,是这么分的。

小旗(从七品)、总旗(正七品)、试百户(从六品)、百户(正六品)、副千户(从五品)、正千户(正五品)、卫指挥佥事(正四品)、卫指挥同知(从三品)、指挥使(正三品)、都指挥佥事(正三品)、都指挥同知(从二品)、指挥使(正二品)。

剩下的什么镇抚、经历、知事、断事,都是后勤属官。这是地方武官的品阶,再往上,就是五军都督府。

都督佥事(正二品)、都督同知(从一品)、左右都督(这是两个职位,左为尊,正一品)。

到此,武官品阶到头了,再立大功,就是伯侯公爵,明朝没有子男两爵。

这些官名,才是武将的正式品阶,有官才有品

前面的那些称号,任何一个区域性的武将都可以获得。

比如,辽东大战前期,四路总兵、十路总兵,这些总兵实际品阶只是卫指挥使,或者都指挥同知。

比如,满桂与袁崇焕守宁远的时候,满桂就是宁远总兵,手下还有四个副将,满桂当时的品阶没有记载,大概是个千户、或许加卫指挥佥事。

再比如,每个实职都指挥使(省军区主官、九边一镇主官),都会加衔,加都督同知或都督佥事,这才是品阶(可以类比中枢委员之类)。表示朝廷对他的支持,也有拔高品阶,易于指挥的目的。

有的卫指挥使,同时也是都指挥佥事,这也是加高品阶。

明朝的武将官名实在模糊,卫指挥使、都指挥使,一字之差,品阶和实权差了十倍远。一个都司的都指挥使下面,有很多卫指挥使,一卫,正式编制就是5600人。

卫,都。类似于现代人思维里的团长和军团长区别(几千人和好几万人的差距)。

总兵品阶大小不限、可以是任何一个区域主官。

区分称号武官的职权大小,必须看前缀。

明朝一职总兵的地位(明朝武将总兵副将)(1)

明朝的一些官职都很有意思,老朱家皇帝和士大夫把制衡玩得很溜。

例如,巡抚,不是按省分的,估计很多人也不知道。

南直隶就有应天巡抚、凤阳巡抚。北直隶有顺天巡抚、保定巡抚。山西有山西巡抚、大同巡抚。山东有山东巡抚、登莱巡抚。

巡抚可以节制三司,但不主管三司。都司主官是五军都督府,布政使主官内阁和皇帝,按察使有都察院主官。

布政使、按察使,大部分地盘比巡抚大。

若按照现代人的思维惯性,巡抚节制三司、三司管地方,明朝没有一个省份能从地理上明明白白划分清楚(一个也没有)。

巡抚,不是地方官,他是京官(想不到吧)。巡抚没有固定品阶,隶属于都察院。

巡抚出镇地方,会加衔,一般是左、右副都御史,或者再加六部某个侍郎。若加衔左、右都御史或六部尚书(一般兵部、户部、吏部),表示他有很大的麻烦,都是奉皇命去做正事了

像巡抚、巡按、总督、经略、总理(大明有总理,而且大多是战区武将,不要喷),动词类的官职,均是皇命钦差。都是临时性的,没有品阶,要看他的品阶,同样得看加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