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8年的8条地铁线、200公里,到2022年的27条地铁线、近800公里,从奥运支线到冬奥支线,飞速发展的北京轨道交通不仅承载着亿万人的“奥运情”“北京梦”,也见证了“双奥之城”的蝶变。2月7日,3位嘉宾做客2022北京新闻中心“双奥之城·看典”互动展示活动直播间,围绕“从北京的地下路过”主题畅聊北京地铁的发展。
北京地铁与奥运渊源颇深。“2008年8月8日奥运会开幕当天,北京时间4点38分,奥运支线首班车顺利发出,开启45小时不间断运营,运送观众安全往返比赛场馆。”北京市轨道交通指挥中心总经理助理、运营数据部部长孙琦介绍,也是在2008年,轨指中心建成投入使用,这是当时规模最大、接入线路最多、集成化水平最高的轨道交通管理中枢。
14年来,在这个“超级大脑”的助力下,北京地铁从高速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赋能地铁服务也愈发显著,比如乘客能明显感受到的,地铁发车间隔在不断缩短。“现在北京有10条线的发车间隔达到或小于2分钟,其中1号线、5号线、9号线、10号线这4条线路甚至路到1分45秒”,孙琦解释,这背后就是轨指中心和各个运输企业不断努力优化行车组织,提升网络化运输能力的成果,从而缓解客流持续增长的压力。
2021年底上新的冬奥支线也是科技赋能地铁的缩影。孙琦介绍,冬奥支线是一条智慧地铁的示范线路,也是平安列车产品首次落地运用。孙琦介绍,平安列车产品的运用能实现几大功能,一是实时掌握每个车拥挤情况,并通过手机APP向乘客作出提醒,二是对车上异常行为准确感知,三是实时掌握列车满载情况,进行精准化客运组织。
如果说地铁中的“高科技”看不见摸不着,那车站文化却是乘客每次坐地铁都会邂逅感知的。北京市轨道公司勘察设计总部主任工程师李亚铁介绍,北京地铁装修及公共艺术设计一直本着“建城市就是建地铁”的目标,在保证原有功能需要的基础上强化地铁的文化载体功能,将北京历史文化与现代风貌完美结合,彰显北京作为首善之都的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
地铁司机是一个普通而神秘的职业。“对于安全行车,北京地铁有着非常苛刻的标准,比如列车晚点5分钟以上算事故;某个车门未关严列车启动算事故;红灯动车,算事故,就是不小心扳错了一个开关,都有可能是事故……”北京地铁公司地铁13号线列车司机廖明却创下安全行车超过25000小时,手动驾驶安全行车104万公里无事故的世界纪录。“安全这条防线只能坚守,不能退守。”廖明说。
“双奥之城·看典”是2022北京新闻中心的一项重要的互动展示活动。活动自2月1日起开始持续至2月20日,每天举办一场直播,邀请多名嘉宾结合自己工作在北京、生活在北京、学习在北京的切身经历,讲述在其个人视角下真实感人的北京故事,阐释北京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的建设成果和发展成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