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萧条来临 大萧条中找到机会(1)

【哈默:大萧条中找到机会,58岁成大事】

改革开放后多次来中国受到邓小平接见,1990年,92岁的哈默辞世;

哈默,美国人,苏联创业成功,父亲是共产党人;

医生出生,却成为著名的企业家;

大萧条中抓住机会。

大萧条来临 大萧条中找到机会(2)

一、20岁大学生百万富翁:从濒临破产到制药工业的大企业行列

1898年5月21日,阿曼德·哈默出生于美国纽约的布朗克斯,他的祖父是移居美国的俄国犹太人。哈默自幼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和严格的训练,具有敏锐的判断力和创新精神。

哈默初露锋芒是在哥伦比亚医学院就读时期。当时,他的父亲一边行医一边经营制药厂,一心难以二用,致使药厂面临破产倒闭。

这时,他要求颇有经商才华的儿子接管这家岌岌可危的药厂。

为不误学业,哈默找到学习的“替身”,他邀请一个家境贫困而学习优异的同学住在一起,免费供给对方食宿。条件是这位同学每天去上课,做大量的笔记,晚上带回给他,供他应付考试和写论文。

此后,哈默就专心致力于公司的经营了。他改革了公司的经营方针和推销方法,组织了一支强有力的推销员队伍,并把公司名字也改为响亮的“联合化学制药公司”。

哈默终于把岌岌可危的公司从破产边缘拯救过来,雇员从十几人发展到1500人,产品畅销全国,公司开始跻身于制药工业的大企业行列。

就这样,20岁的大学生哈默完全依靠自己的努力成为百万富翁。同时,他不但如期完成了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的全部学业,还荣获医学院荣誉学士会授予的金质纪念章,经商和学习两不耽误。

二、大萧条中窥见盈利机会 

1931年,在苏联创业发展十几年后,哈默返回美国(哈默父亲是俄罗斯犹太后裔,美国共产党创始人),正值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

但是,他却认为赚钱的机会到了——他捕捉到一个准确的信息:罗斯福正在走向白宫总统的宝座,如果他一旦当选,那么,1919年颁布的禁酒令将被废除。

这将意味着全国对啤酒和威士忌的需求激增,酒桶的市场将会呈现空前的需求,而当时市场上却没有酒桶出售。

哈默当机立断,立即从苏联订购了几船优质木材,

在纽约码头设立了一座临时的桶板加工厂,并在新泽西州建立了一座现代化的酒桶厂。

禁酒令废除之日,也正是哈默制桶公司的酒桶从生产线上源源不断地滚下之时,他的酒桶被各制酒厂用高价抢购一空。

哈默乘胜追击,进军制酒业,开始经营威士忌酒生意。他接连购买了多家酿酒厂;采取大幅度削价和大做广告等手段,很快就战胜了所有的竞争对手。他的丹特牌威士忌酒一跃而成为全美一流名酒,年销售量高达100万箱。

天下没什么坏买卖,只有蹩脚的买卖人。

三、58岁,冒险转战石油业巅峰超越成石油大亨

1956年,哈默58岁。他在商战中积累的财富,多得连他自己也数不清。他确实打算从商界隐退,安享晚年。

然而,一次偶然的机会,充满诱惑力的石油业又把他吸引住了,他又一跃成为扬名世界的石油巨子。

当时,在加利福尼亚州有一家濒临破产的西方石油公司,其实际资产只34万美元,还有3个雇员和几口快要报废的油井,公司的股票每股只卖18美分。

有人向哈默建议,投资这家石油公司。因为根据美国政府对石油业的倾斜政策,用于尚未出油的油井的资金无须报税。

对于想退休的哈默来说,他无意收购这家公司,还借给了西方石油公司5万美元,让他们再打两口井。如能出油,利润由双方对半分成;如果不出油,哈默投入的这笔资金可作为亏损从应缴税款中扣除。意想不到的是,两口井都出油了。

西方石油公司的股票一下子涨到每股1美元,哈默也尝到了甜头,开始涉足石油业。不久,哈默成了这家公司的最大股东。1957年7月当选为西方石油公司的董事长和总经理。

哈默凭着自己多年的经验,冒着巨大的风险,开始建立起一个石油王国。他招兵买马,聘请到最优秀的钻井工程师和最出色的地质学家,1961年终于在加利福尼亚钻探到两个巨大的天然气油田。

西方石油公司的股票价格一路上涨到每股15元,公司的实力也足以与那些世界上较大的石油公司抗衡了。1974年,他的西方石油公司年收入为60亿美元。

到1982年,西方石油公司已成为全美第12大工业企业。

有人向哈默讨教致富的秘诀:“为什么你从制药到制造铅笔,从酿酒到经营艺术品,从饲养奶牛到开采石油等都能经营?

“生意有其内在的联系,一件连着一件,抓住机会,把握时机,努力奋斗,你就会取得成功。”

哈默同时解释,他的成功还在于:一个人要有特别敏锐的商业嗅觉,能把握商业良机,能在不熟悉的领域内抓住关键问题并善于处理。

相关链接:

大萧条

大萧条:是指1929年至1933年之间发源于美国,并后来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其中包括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和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

这场后来被称为“大萧条”的危机被认为是资本主义经济史上最持久、最深刻、最严重的周期性危机。

1929年10月,美股指数从之前的363最高点骤然下跌了平均40个百分点,美股突然崩盘,危机发酵。此后,美国和全球进入了长达10年的经济大萧条时期。

这一天被视作大萧条时期开启的标志性事件,由于正值星期二,被称为“黑色星期二”。

在1929年至1933年的大萧条期间,美国经济前后经历了三波危机。

第一波是1929-1930年上半年的金融危机。股市崩盘后,一个月内道琼斯指数下跌超过1/3。股市崩盘的后果是大量杠杆投机者爆仓,提供配资的股票经纪商破产,最终致使银行与参与配资链条的实体企业无法收回拆借资金,资产负债表受损。

受损的银行和企业分别回笼信贷资金与减少投资,失业率有所上行。但在1930年上半年,股市信心有所恢复,道琼斯指数在阶段性低点又反弹了20%。

第二波是1930年下半年-1932年的经济危机。第一阶段的金融危机后,股市下跌形成的负向财富效应,及失业的上升,使得美国民众个人消费开始减小。但与此同时,赫伯特·胡佛政府并未针对性地扩大政府开支,以弥补需求缺口。

相反地,1930年6月份胡佛政府为了保护本国工商业,签署了《斯穆特-霍利关税法案》,将20000多种商品关税提高到历史最高水平。

胡佛政府的贸易保护政策立刻遭到了其他国家的反击,各国贸易战开打,原本处于顺差国地位的美国净出口额骤降,进一步打击了本国工业和商业信心,全面的经济危机爆发。

第三波是1933年上半年的银行危机。1932年经济危机最严重时,联邦政府的税收下降,胡佛政府甚至进一步加税以平衡财政,无疑加深了萧条的程度。

整个大萧条期间,由于美国依然坚持金本位制度,美联储的货币宽松政策受到了黄金储备的限制,导致救市行动执行不力。

1932年末,部分企业经营情况有所好转,商业信心略有恢复。但美联储黄金储备已经见底,迫不得已地加息、紧缩货币,使得1933年春天美国银行业陷入了更大一轮的流动性危机,商业银行破产数量达到高潮。

大萧条的10年,使美国一半的劳动力被闲置,经济生产总值的损失,按当时的美元价值达到了3600亿,大约1300万人失业。这些人中绝大部分是家里唯一的工作人口,这也就意味着千万个家庭失去了收入。

罗斯福在1937年还说:“1/3的国民长年衣不蔽体、居无所安、营养不良。”一句话,饥寒交迫已经成了美国社会的日常现象。

1933年富兰克林·罗斯福成功当选美国新一任总统,面对胡佛留下的烂摊子,他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被称为“罗斯福新政”,其中三方面是核心:救济、复兴和改革。

新政主要有三条主线:

一是加大联邦政府支出力度,由政府出面,雇佣失业者参与基建项目、提供社会福利,以缓解失业问题、促进消费、推动经济回暖。

二是运用税收手段弥补财政缺口,如大幅提高个人所得税、遗产税、房产税上限等。

三是立法加强私人企业的监管与社会责任,如设立行业监管机构、出台企业最低工资标准、鼓励工会组织等。

全面实施的改革很快收到成效,从1935年开始,美国几乎所有的经济指标都稳步回升,恢复了国民对国家制度的信心。中企思智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