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中世纪哥特,中世纪欧洲之瑰宝(1)

公元六到八世纪,僧侣绘制了一部古朴华美的圣经典籍,经书之美令人讶异。“这是爱尔兰最珍贵的杰作之一。”玛萨·科尔尼(Martha Kearney)写道。

多年前的夏天,我住在都柏林三一学院(Trinity College)的学生宿舍。卧室墙壁留有蓝丁胶的印痕,斯巴达式的住宿环境相当简朴清苦,但这丝毫没有影响我的心情。当游客纷纷离去,我自由穿梭在都柏林大学旧式建筑群,激动不已。最可贵的是,还能一睹《凯尔经》(the Book of Kells)真容,看上个无数遍。学校图书馆每天对外展示经书的一页内容,这些古朴华美的手稿可谓中世纪欧洲的一大奇迹。

据闻,生活在遥远苏格兰小岛的僧侣是《凯尔经》的创作者。这部经书应以他们所在的米斯郡(County Meath)的一个小镇命名,严格意义上应称作《爱欧那岛经》,而不是《凯尔经》。僧侣所住的修道院于六世纪由爱尔兰僧侣克伦巴(Columba)建立。事实上数百年来,人们认为这是《克伦巴福音》的手稿。不过学者如今将《克伦巴福音》所属的时期往后推移,认为该书于公元800年完作。纵使僧侣身处荒野、材料有限,也能绘制出如此精美的经书,实在超乎想象。试想一下:海风往蜂巢般的石屋吹袭而去,海鸥嘎嘎的鸣叫声下,僧侣依旧在屋内低头专心绘制经书。我曾经拜访过大西洋沿岸克立(Kerry)的斯凯琳·迈克尔岛,那里生活的偏僻荒凉难以用言语描述。

欧洲中世纪哥特,中世纪欧洲之瑰宝(2)

都柏林三一学院图书馆,每天对外展示《凯尔经》的一页内容。(图源:阿拉米图片社)

僧侣们不仅在与自然力量抗争,和许多早期的基督教群体一样,修道院也常常受到北欧海盗的侵袭。公元806年,海盗的一次侵袭带走了克伦巴修道院僧侣的68条性命。僧侣为保安全,来到爱尔兰米斯郡凯尔岛新建的修道院。在避难途中,僧侣一同携带着手稿,这是最可能的解释。

自绘制以来,手稿大部分内容代代相传,仅遗失60页,这实在令人惊讶。中世纪资料确实有相关的记载,1006年一份手稿于凯尔岛上一石制教堂内失窃,该稿很可能便是《凯尔经》。而据《阿尔斯特史》(the Annals of Ulster)记载,“八十多天后,人们在一块草皮下发现了这份手稿”。而后,在克伦威尔时期,这座教堂在战争中沦为废墟。1653年,凯尔岛镇长为保安全,把经书送到都柏林。几年后,《凯尔经》来到了三一学院,也就是经书的现存地。

黑暗时期的曙光

《凯尔经》篇幅惊人,寓意深刻。经书绘制于牛皮纸上,据统计整本书需要185头小牛的牛皮。该书一共680页,版面布局形式依旧成迷,某些页面页角处还装饰着精美的凯尔特式图案。以下这段文字写自12世纪作家吉拉尔·杜斯(Gerald of Wales),不少人认为是对《凯尔经》的描述:

“在杰罗姆看来,该书由四部新约圣经福音书组成(注:四大福音分别为马太福音、马克福音、路加福音和约翰福音),四部福音书内每页的图案不尽相同,颜色各异。书里你能看到国王庄严的面孔,也能看到四大圣史神秘的象征图案,每位圣史都有翅膀,时而三对翅膀、时而两对、时而一对。你还能看到老鹰、小牛、人类、狮子,表现形式无穷无尽。放眼望去,仅看经书表面,你会觉得这并不像窗花图案。所见之处尽是高超的工艺,虽然你可能察觉不到。仔细观察,沉浸在艺术殿堂之中,你可能会注意到错综复杂的图案。图案细致精美、线条交错联结、色彩清新斑斓,不禁感慨‘此作只应天上有’。”

欧洲中世纪哥特,中世纪欧洲之瑰宝(3)

《约翰福音》标题页:一位圣徒神情若有所思,身旁另一位衣衫褴褛,手持酒杯,大口痛饮 。(图源:《凯尔经》)

四部福音书的标题页配图最为奢华,手稿文本均为拉丁文。我最喜欢《约翰福音》的标题页,版面只有四个单词“In principio erat verbum”,意为“开篇是道”。字体下是圣约翰本人,双目炯炯有神,手中端着一本书,略有所思。右边一位身材较为瘦小、衣衫褴褛,举酒大口痛饮,双眼禁闭,酩酊大醉,丝毫未察觉到正向他步步逼近的庞然大物。这稀奇的生物一口尖锐白牙,舌头鲜红,舔舐着香醇的红酒。这幅画展现的是嗜酒怪物寓言故事?或仅是僧侣的消遣作乐?我并不确定。不过,我喜爱的正是这些插图背后留有的想象空间。

欧洲中世纪哥特,中世纪欧洲之瑰宝(4)

人们最为熟知经书一页“Chi Rho”,这个词是古希腊语耶稣(Christ)的首几位字母。(图源:《凯尔经》)

荣耀之冠

人们最为熟知经书中名为“Chi Rho”一页,这个词是古希腊语耶稣(Christ)的首几位字母,排列在页面中间醒目之处。页面图案细致入微,旋转纷乱,给人以迷幻的错觉。若长时间盯着看,不难察觉页面浮现出跳跃的花体字、精致的图案还有螺旋式的线条。线条纵横交织,不少人认为这属于涂鸦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页面不留白,某页页角画有“海獭杀鱼”一幕,有人认为这幅画象征着耶稣之死。当然,这可能只是僧侣在苏格兰野外目睹的一幕。

《凯尔经》中出现了许多动物的图像,像是异域的孔雀、狮子、蛇,本国的猫、野兔、山羊。不少专家开始着手研究动物背后的寓意。某些动物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像是山羊,但在基督纪元时代,某些动物仍视作非基督教的象征。这些图像为福音故事增添了不少戏剧性元素。翻开《马太福音》的一页,上面描述了犹大背叛耶稣的故事,一旁还有两头狮子。伯纳德·梅汉(Bernard Meehan)对这些图像有所研究,据他所看,“这两头狮子代表着两位主人公,左边猛烈撕咬攻击的一方象征着犹大,右边被动的一方象征着耶稣”。对我们来说,文本中隐藏的信息难以理解,而对于那个时期人们来说再明显不过了。

欧洲中世纪哥特,中世纪欧洲之瑰宝(5)

经书绘制使用了大量颜料,例如蓝色提取自靛蓝染料。(图源:《凯尔经》)

经书绘制使用了大量颜料:蓝色取自北欧本土的靛蓝染料;艳黄色取自雄黄;红色取自铅丹、有机物质,如今难以辨认这类物质属于何物;绿色是由于经书穿钉打孔,铜环受潮所致。

欧洲中世纪哥特,中世纪欧洲之瑰宝(6)

据闻,生活在遥远苏格兰小岛的爱欧那僧侣是《凯尔经》的创作者。

《凯尔经》的华丽古朴在海岛经书中并不常见。住在克伦巴修道院的僧侣,同时建立了其他僧侣团体,其中便包括僧侣艾登635年建立的团体,位于林迪斯法恩岛诺森伯兰郡的大岩石。僧侣正是在此完成了《林迪斯法恩岛福音》,不过在爱尔兰人心中,《凯尔经》仍是最佳海岛经书。11世纪的《阿尔斯特史》高度评价《凯尔经》,称之为“西洋瑰宝”。

《凯尔经》研究专家伯纳德·梅汉写道,“爱尔兰人认为,《凯尔经》象征着学习的力量、基督教对国民的深远影响、以及艺术想象的精神”。事实上,每年约有数万位旅客纷至沓来,一睹《凯尔经》真容;同时也吸引不少电影制作者的关注,动画电影《凯尔经的秘密》(The Secret of Kells)讲述小男孩主人公对《凯尔经》的热爱,已获奥斯卡提名。

欧洲中世纪哥特,中世纪欧洲之瑰宝(7)

每年约有数万位旅客前往都柏林三一学院,一睹《凯尔经》真容。

僧侣为何费尽周折,绘制这本华美的经书呢?《凯尔经》仿佛不断向读者夸耀文本中的精神特质。人们站在教堂后方望去,即使经书晦涩难懂,巨大的页面和图例依旧给人以强烈的冲击。近期研究表明,经书成为宗教游行的工具,认为“经书是礼拜对象,至少中世纪民众认为经书能够辟邪护身”。

相信这观点的游客已经不多。不过假若你前来拜访,放眼望向经书的图例,犹如置身奇幻世界时,肯定也会不禁感慨僧侣技艺的高超。

原文选自:BBC

译者:爱新闻 吴海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