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初春,澳大利亚新组建的第42届议会在堪培拉开幕。刚上任的总理陆克文在新议会的第一项议程上,就代表政府向澳大利亚土著作出极其郑重的连续三次道歉。
而这一切,都源于新世纪以来在历史学家及社会学研究者的努力下逐渐露出水面并引起全球关注的一段澳洲“黑历史”:1910至1970年间,澳大利亚政府对国内土著实施同化政策。全澳有近十万名土著儿童被政府从家人身边带走,强制进行白人文化教育。
被集中“白化”的澳大利亚土著儿童
这个在现在我们看来简直不可理喻的政策,在当时却是受到广大国民支持的政治正确的澳大利亚基本国策。因为当时欧洲信奉的达尔文主义认为物种、人种间的斗争及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都是必然的,澳大利亚土著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甚至都被政府归类为“动物群体”。
所以这些土著儿童在白人家庭或者政府机构经历的往往是被歧视、凌辱甚至奴役的非人待遇,承受着精神压力与肉体苦难的一代人长大后,也造成了很多社会问题。在澳大利亚,这个群体及那段不堪回首的过往被称为“被偷走的一代”( Stolen Generations)。
澳大利亚是一片孤悬于大洋之上的陆地,虽然从远古时期这里就有人类活动的踪迹,却迟迟未能发展出现代文明。一直到17世纪大航海时代被发现时,这里还是一片遍布在丛林中生活的原住民的蛮荒之地。
1788年,第一批远涉重洋的英国官员带着满船的流放犯登上了澳大利亚这片“新大陆”。他们将英国国旗插上了这片原属于31万澳洲土著的家园,并宣布这里成了大英帝国的新殖民地。
澳大利亚国旗右上角仍保留着完整的英国国旗
1850年代,随着英国人对澳洲大陆的探索,这里丰富的金矿资源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除了英国的流放犯被不断运输到这里,还有世界各地的淘金者纷纷涌入。其中,也有大量我国东南沿海的穷苦人民。
对殖民者来说开采金矿几乎是无本万利的生意,所以除了从澳大利亚周边群岛、东南亚、中国沿海等地连哄带骗带绑地带回劳工,他们也想尽办法让很多原住民参与到金矿的开采工作中。
大量人口的涌入,让新大陆迅速焕发出蓬勃的生机。道路交通、社区、商店、乃至各种组织机构也慢慢建立完善起来。可以说是初期殖民者、流放犯、原住民及世界各地涌来的淘金者共同建立起了一个新澳大利亚。
1850年代比奇沃思(Beechworth)的中国矿工
不同族裔的人一起生活,由于外貌、宗教、饮食、生活习惯等等差异,出现一些相互之间难以理解的摩擦现象,是很正常的事情。身处现代文明社会的我们都明白彼此之间要求同存异,互相理解,合作以求双赢才是最佳选择。
为了解决人与人之间,族群与族群之间的矛盾我们往往需要组织,推出意见领袖来促进沟通或者通过有智慧的领导者来解决这些问题。但如果领导者的决策有误呢?那事件可能就会从民间的小打小闹发展成整个社会的极端疯狂——很多原本尚存理性与良知的人也会被日益巩固的错误政策思想带歪。
1901年1月1日,在英国的允许下,澳大利亚各殖民区改称州,澳大利亚联邦正式成立。
1901年,悉尼市政厅在庆祝灯光和焰火的照耀下,庆祝澳大利亚联邦成立
不过这个联邦政府,澳大利亚的原住民和非欧裔居民却是一点份都没有的。不仅如此,联邦政府成立同年还通过了《移民限制法》等一系列法案,将一个充满了种族歧视理念的“白澳政策”(White Australia Policy)定为澳大利亚联邦的基本国策。
实施白澳政策的目的十分明确,就是要“建立一个能永久保障白人利益的单一种族国家”。而其做法则主要集中在两点:一个是有计划地驱除已定居的非白人移民,另一个是对没法驱除的澳大利亚原住民进行“白化”。
现存于澳大利亚博物馆内的种族主义宣传海报
所谓“白化”,就是强行将澳大利亚土著儿童永久地带往白人家庭或者政府机构照顾,迫使他们忘记原有的语言和文化,以成为文化意义上的“白人”。
就这样,全澳范围内奏响了一曲歧视非白人的疯狂乐章,并在官方认可政策的支持下渐渐成为全社会的主旋律。这个现在看来简直不可理喻的做法,成为了笼罩在当地土著及所有非白人族裔头上超过半个世纪的阴影。
其实自1788年第一批英国殖民者登陆以来,澳大利亚土著的生存空间就一直在受到入侵与破坏。随着英国人的开拓,他们渐渐被驱逐到澳大利亚资源稀少的荒漠地区生存。
尽管后来淘金时期的“合作”让部分土著居民在与殖民者打交道的过程中接触到大量现代文明,也有很多人与白人通婚接受现代生活。但是澳大利亚联邦成立后,一个“同化政策”就又把这些刚刚与现代文明接轨的土著打入地狱。
19世纪50年代末,在墨尔本的库林族原住民
1910年开始,联邦政府授权各州可以强行将土著的孩子带到各州的保育院接受白化教育,无数孩子就此与亲生父母失去联系,终生不知道自己的真实身份。更大的问题还在于,白人们根本不打算“教育”这些孩子。
保育院里唯一的教育大概就只有英语了,说母语的孩子会受到严厉的打骂。剩下的,等待男童的是超负荷的体力劳动,而女童甚至还频频受到保育员的性骚扰。在种族政策的压迫下,澳洲土著的人口从1788年的31.5万人,到了1933年降到历史最低点只剩7.4万人口。
最可怕的是,当时几乎所有的澳大利亚白人都觉得自己在做一件无比正确的事。他们这些政策与行为的“指导思想”,正是来自当时在欧洲十分流行的达尔文主义。
被卡车集中送走的原住民儿童
1859年,达尔文《物种起源》出版,引起了整个科学界、民间甚至政界的轰动。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假说,简单来讲就是所有生物都存在繁殖过剩倾向,而食物和生存空间有限,所以生物之间必须斗争,再通过自然选择达到“优胜劣汰”的结果。
达尔文的书卖到断货,不久后英国的哲学家斯宾塞(Herbert Spencer)就依样画葫芦,把这套理论套在了人类社会中,提出了“社会达尔文主义”(Social Darwinism)。斯宾塞等哲学家认为人类也是动物,那么同理人类社会当然也要斗争,也要经历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
这个弱肉强食的理论一出来,殖民主义国家的统治阶级简直就乐开了花——这么说殖民啦侵略啦甚至种族歧视都合理了,物竞天择嘛。
达尔文(左)与斯宾塞
基于社会达尔文主义得到广泛支持的时代背景,我们也就不难理解澳洲乃至全球殖民者在当时是如何放下心理上的负罪感,对毫无还手之力的其他民族犯下种种罪行的。
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建立后,所有的法律、公共福利、各种制度都是为白人服务的。最过分的是直到1967年之前,在他们的人口普查中都是不算上土著的。在土著数量变化记录的那一栏,赫然写着“动物群体”这样的词语。
从这个细节中我们完全可以看出澳大利亚联邦那种理所当然的白人至上态度。按这个逻辑,他们作为开拓文明的人,自然是可以对原住民为所欲为的。还不止是原住民,对于华工及其他地区过去的非欧裔移民,在那个年代他们也是被肆意掠夺的对象,只因为“弱肉强食、物竞天择”。
讽刺的是,1940年至1945年间,德国纳粹也效仿澳大利亚的做法对波兰儿童进行“德化政策”。纳粹的做法更血腥暴力,他们在五年间就绑架了多达20万波兰儿童,送到德国家庭中进行语言文化及思想改造,并准备在这些人长大后将他们送上战场成为德军的青年生力军。
1942年纳粹德国劳动营中的波兰儿童
澳大利亚在二战中跟随英军参战对抗德国,却从未反思过自己在国内的行为与被称为恶魔的希特勒政府并无二致。
一直到1972年,澳大利亚工党政府才在国际社会的严厉谴责下取消了“白澳政策”。不过白人至上主义在澳大利亚的“松动”,倒是在二战后就出现了。
这其中还有一段蛮有意思的历史。
澳大利亚联邦在推行“白化政策”的第二年,将其北部离亚洲最近的一个港口城市命名为“达尔文市”,以此纪念生物学家达尔文。而在二战中,将战舰推进到悉尼市海湾的日军,同时发动了空袭轰炸。
1942年日军派出242架轰炸机,反反复复地把达尔文市炸了63次,将其夷为平地。从未经历过现代战争的澳大利亚民众就在日军随时可能登陆的恐惧中瑟瑟发抖了两年,直到美军过来牵制住日本并帮助他们消除了危机。
1942年2月19日 被日军空袭的达尔文港
这个事件就如一颗沉重的炮弹,直接轰鸣在所有澳大利亚白人的心中。说好的白人至上,优胜劣汰呢?那假如澳大利亚白人不胜,甚至根本就“不优”呢?上百年根深蒂固的理念,就这样开始被松动瓦解。
“最纯的白人国度”被有色人种痛击这件事确实打醒了一部分澳大利亚白人,他们开始思考这个在当时白人占比已经达到惊人的99%的国家的未来。两年后澳大利亚联邦就修改了法案,开始对有色人种的移民松口。
与此同时,二战后国际上的民族独立运动和民权运动也是层出不穷。种族主义在国际上被弃若敝屣,白澳政策一时间面临着内部人民的质疑以及国际社会的声讨双重压力,也因此在一次次地修改后,终于于1972年被彻底废除。
1960年代上街游行反对有色人种歧视的澳大利亚学生
我们现在都知道,任何形式的种族主义都是不应该被认可的。因为不管从生物学的角度还是文化历史的角度来看,都没有任何一个绝对完美或者一直处于绝对优势的“种族”。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黑人的平均骨骼密度大,各方面生理特征让他们成为了十分擅长跑步的人种;但骨骼平均密度小的其他人种呢,就拥有了比黑人更好的游泳先天条件。所以要说优劣,也只是在某个特定环境下的“某方面优”。
面对日新月异的世界局势发展,还有瞬息千变的自然环境,更应该学会尊重人种的多样性。
以“被偷走的一代”为题材的电影《防兔篱笆》海报上赫然写着“如果政府绑架了你的女儿”
我们现在回头看20世纪的澳大利亚,经过了一战二战的“闷声发大财”,又因为自然资源丰富成为当时除了美苏之外发展势头最好的国家之一,因此渐渐吸引了大批移民。最终却因为一个臭名昭著的白澳政策落下了“最排外的发达国家”称号。
民间根深蒂固的种族偏见固然是难以避免且会带来负面影响的,但提高到基本国策层面的种族歧视政策,则是另一种可怕得多的存在了。
Barbara Glowczewski,Stolen Generations: l'enlèvement des enfants métis en Australie,France culture,10/07/2016
Kathryn Diss,Stolen Generation picture collection in WA looking for new home,ABC News,15 Jun 2017
White Australia policy-From Wikipedia
Stolen Generations-From Wikipedia
刘鸿鹄,二战后澳大利亚移民政策的演变(1945-1972),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刘琳,澳大利亚的“白澳政策”:确立、废除与遗留影响分析,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
罗文彦,从“被偷走的一代”看澳大利亚同化政策的失败,西华大学学报,2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