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节的来历和传统习俗是什么(3分钟让你了解妇女节)(1)

当当当当

一年一度的妇女节又双叒(ruò)叕(zhuó)的来到了,

许多美少女都或多或少地对“妇女”一词有些排斥,

改称其为女神节,

殊不知,

国际劳动妇女节,全称“联合国妇女权益和国际和平日”,是在每年的3月8日为庆祝妇女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等领域做出的重要贡献和取得的巨大成就而设立的节日。

敲黑板,划重点

“为庆祝妇女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等领域做出的重要贡献和取得的巨大成就而设立的节日。”

所以广大女性们,我们能过妇女节,完全是沾了部分巾帼的光!

有人说妇女是指年满18岁的女青年,其实法律对此并没有相关规定,可以说,所有女性在法律上都可以认为是“妇女”。

So 这应该是一个除母亲节和情人节以外,为所有女性设立的纪念日!

其实最早的时候,妇女节并不是在3月8日这一天。

妇女节的来历和传统习俗是什么(3分钟让你了解妇女节)(2)

工业革命之后,工厂的大量出现,使女性们由家庭主妇转为社会工作者。

刚开始女工们是非常激动的,竟然可以出门挣钱了!但是很快她们发现,自己不仅工作时间长,而且工资还低,于是,就有很多女性不干了。

妇女节的来历和传统习俗是什么(3分钟让你了解妇女节)(3)

1857年3月8日,纽约的纺织业女工们开始游行罢工,虽然并没有什么用......

1908年的3月8日,纽约街上已经有1.5万的女工打出了“面包与玫瑰( We want bread and roses too)”的口号进行游行。美国社会党顺应民心,1909年商议每年二月的最后一个周日是美国妇女节。

1910年,“第二国际”在丹麦哥本哈根举办了国际社会主义妇女代表大会,但由于哥本哈根妇女代表会议没有规定国19世纪美国妇女的独立标志际妇女节的具体日期。所以,1922年之前庆祝这个节日的活动随机性较强。

1911年3月19日,欧洲一些国家的无产阶级妇女举行了历史上第一次庆祝国际妇女节的活动。于是,就你了,3月19日!

既然3月19日是天选之日,

那么3月8日后来又是如何有机可乘的呢?

妇女节的来历和传统习俗是什么(3分钟让你了解妇女节)(4)

谈及此,就不得不给大家介绍一位伟大的女性、创立国际劳动妇女节的主要提议者——克拉拉·蔡特金。

妇女节的来历和传统习俗是什么(3分钟让你了解妇女节)(5)

【克拉拉·蔡特金 国际社会主义妇女运动领袖之一,无产阶级女权解放的灵魂人物。

1910年8月,在丹麦召开了国际社会主义者第二次妇女代表大会。会上倡议1911年的3月8日为第一个国际劳动妇女节。】

在1917年,俄国爆发了二月革命(公历3月8日),为了纪念这次活动有很多女工的参与,蔡特金说服列宁将3月8日定为妇女节。(是的,大佬无处不在)

妇女节的来历和传统习俗是什么(3分钟让你了解妇女节)(6)

在德国1918年十一月革命中,女革命家卢森堡的生日3月5日变成了妇女节,不过这个日期仅存续3年便被更改了

1921年9月,第二国际妇女代表在莫斯科开会,认为还是3月8日更有纪念意义,所以最后还是以共产主义之名,将日子定在了3月8日。

巧的是,今年的这一天还是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哟。

妇女节的来历和传统习俗是什么(3分钟让你了解妇女节)(7)

【龙抬头,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青龙节,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所谓“龙抬头”指的是经过冬眠,百虫开始苏醒。】

龙是鳞虫之长,龙出则百虫伏藏。

所以,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是希望借龙威以慑服蠢蠢欲动的虫子,目的在于祈求农业丰收与人畜平安。

人们认为龙是祥瑞之物,和风化雨的主宰,所以会举行敬龙祈雨,放生,以求一年吉祥丰收。

在这一天民间还有剃龙头的习俗。

妇女节的来历和传统习俗是什么(3分钟让你了解妇女节)(8)

“剃龙头”:“二月二,龙抬头,大人小孩要剃头。” 儿童理发,叫剃“喜头”,借龙抬头之吉时,保佑孩童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大人理发,辞旧迎新,希望带来好运,新的一年顺顺利利。

妇女节的来历和传统习俗是什么(3分钟让你了解妇女节)(9)

另外,为了纳吉,二月初二这天的食物也与“龙”相关。

妇女节的来历和传统习俗是什么(3分钟让你了解妇女节)(10)

面条被称作:“龙须面”

妇女节的来历和传统习俗是什么(3分钟让你了解妇女节)(11)

“龙耳”、“龙角”

这一天,

面条不叫“面条”,称作“龙须面”;

水饺称作“龙耳”、“龙角”;

米饭称作“龙子”;

煎饼烙成龙鳞状,称作“龙鳞饼”;

面条、馄饨一块煮叫做“龙拿珠”;

吃猪头称作“食龙头”;

吃葱饼叫做“撕龙皮”。

一切均取与龙有关的象征与寓意。

妇女节的来历和传统习俗是什么(3分钟让你了解妇女节)(12)

今天,妇女节邂逅二月初二龙抬头,大家想好要怎么度过了吗?

妇女节的来历和传统习俗是什么(3分钟让你了解妇女节)(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