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微能力”,在多媒体教学、混合学习和智慧学习三个“环境”中,分别陈述为四个维度、30个能力点。(四个维度是: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法指导,学业评价)

尽管,用四个维度30个能力点来列出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内容,还是不很全面的,但是,如果放在一个项目里来实施,就显得相当的“沉重”(理论上能力提升2.0是未来几年要完成的培训,而不应该是一次性地完成50学时的“任务”)。

首先,让我们来学习多媒体教学环境下的“学情分析”这个维度下的能力点: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

项目办专家对这个能力点的“界定”是这样的:

学情分析是课堂教学的起点,一般包括对学生的学习经验、知识储备、学习能力、学习风格以及学习条件的分析。信息技术可以扩大学情分析范围、丰富学情分析形式、提升学情分析效率。例如,为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教师在新课讲授前可运用在线问卷工具设计调查问卷,通过QQ、微信、晓黑板等即时沟通工具组织学生填写问卷,快速收集和分析学生信息,有效了解学情,从而改进教学设计;又如,在复习课前,教师可通过思维导图(如MindMap、Inspiration等)提供结构化的思维支持框架,一方面帮助学生梳理学习内容、形成知识结构,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学生填写的思维导图捕捉学生系统知识框架中存在的漏洞,以便把握学情。

信息技术对老师教育教学的帮助(信息技术与课堂融合应用)(1)

前测之后,教师看到的本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各维度应用水平

学情包括“学习经验、知识储备、学习能力、学习风格、学习条件”。怎么应用信息技术来进行“学情分析”呢?专家提出的是“举例”说明:为了获得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教师利用在线问卷工具来调查。如果我们这样理解“知识基础”:学生对学科知识(与技能、能力等相对)的已有学习结果或效果,包括已有的知识学习方式、方法或习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往往注重学生的知识容量和质量,特别是知识质量--用学生对知识点或知识体系的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不同层次来表示学生的知识基础,那么,我们很可能不是用调查问卷来“收集和分析学生信息”,而是通过学生“作业”、“测试”、“考试”以及课堂学习的知识评价等方式来对获得有关学生知识基础的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就可以掌握学生的知识现状、知识学习“问题”,然后,才会有针对性地调整或变革自己的教学(设计)。

技术与教学的恰切性是关键。技术应用的“起点”是“学情”,是你所教的学生的学情状态、学习需求、学习问题。所以,我们需要将专家的“学术话语”翻译成“教学语言”。

“怎样进行学情分析”?这个问题太大。“怎样进行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这个问题既大且复杂。需要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预设合适的学习问题点,选择合适的技术手段,经过一定的教学阶段,获得连续的、系统性的学习数据,才有可能做出合理的分析和诊断,得出有效的教学改进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