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的血常规化验单 1分钟教你读懂宝宝的血常规报告(1)

我是兔头妈妈

welcome

冬天温度低,很多宝宝一不小心就感冒发烧,最近各地医院的儿科天天人满为患。带宝宝去医院看病,医生总让孩子做个血常规检查,看着单子上的数据,密密麻麻一大堆英文中文看起来就像密码似的,究竟各个数据是什么含义?数据高与低又代表什么呢?今天想跟大家来说说血常规怎么看。

宝宝的血常规化验单 1分钟教你读懂宝宝的血常规报告(2)

化验单上的符号

“↑”或者“H”提示结果高于参考值;

“↓”或者“L”提示结果低于参考值。

化验单上的各指标

一般情况下宝宝生病妈妈需要关注的几个重要指标有: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血小板(PLT)、白细胞(WBC)、中粒细胞、淋巴细胞、C反应蛋白(CRP)

红细胞、血红蛋白

判断是否贫血的常用指标,

负责转运氧份,与贫血、营养不良等有关。

红细胞的主要作用是给全身的各组织器官输送氧气,并把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

一般正常情况下,红细胞的数量和血红蛋白含量的比例大致是相对固定的。宝宝是否贫血可以根据血红蛋白含量来判断: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标准,当海拔为0时

血红蛋白正常值范围
年龄生后10天10天—3个月3个月—6岁6岁—14岁
血红蛋白测定(HGB:g/l)≥145g/l≥100g/l≥110g/l≥120g/l

海拔每增高1000米,Hb标准值升高约4%。

若血红蛋白正常,则提示宝宝没有贫血。发生低色素性贫血时,血红蛋白含量的降低就会十分明显,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比例就会升高。

如果平均红细胞容积(MCV)下降、或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下降、或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下降,则表面有可能小孩铁储备不足,建议多吃含铁量比较高的食物。

血小板

反映凝血功能的常用指标

血小板的主要功能就是凝血。要知道如果没了它,即使一个小伤口也会使原本的小问题复杂化,甚至危险到生命。

新生儿的血小板略有降低,2周后会显著增加,6个月内会达到成人水平。婴幼儿6个月至14岁的血小板正常范围在100—300。

白细胞

判断细菌感染或病毒感染的常用指标,和感染性疾病如感冒、肺炎等有关。

白细胞也称为免疫细胞,对人体具有保护和防御功能。

每个阶段宝宝的正常白细胞数量是不同的,因此不能拿成人的标准值去诊断宝宝的疾病,究竟数值在多少时是正常范围呢?来看看张思莱医师的建议:

一般医生是根据白细胞的数量来判断身体是否有感染发生,然后再根据白细胞分类(包括绝对值和相对百分数)来判断是什么类型的感染,应该使用什么类型的药物。

通过看白细胞计数(WBC)和中性粒细胞比率(N%)可以简单判断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如果有感染症状,WBC 和N% 的值明显增多,可能存在细菌感染;WBC 正常或低于正常值,判断可能存在病毒感染。

白细胞增高是人体对细菌侵犯的一种反应。那么,既然是“反应”自然需要一定时间才能被察觉。所以,建议妈妈们在宝宝发烧至少24个小时之后再带宝宝进行血常规的检查。

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能够吞噬和杀死细菌,防止细菌和有害物质侵入机体。

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与免疫有关,它是机体保护自己不受病原体侵袭的主要细胞,通过分泌抗体来对抗病毒。

一般而言,在宝宝发热后,如果中性粒细胞的数量增多,可能是细菌性的感染,淋巴细胞数量增多可能是病毒性的感染。

C反应蛋白(CRP)

判断感染严重程度的常用指标,它的升高幅度与感染的程度呈正相关。

如果孩子发烧,一般医生会建议血常规和C反应蛋白检查一起做。C反应蛋白(CRP)正常参考范围是≤8mg/L,在急性炎症、损伤等发作后数小时内,C反应蛋白的值会迅速升高,所以被看做是急性炎症反应最主要的标志物之一。

宝宝的血常规化验单 1分钟教你读懂宝宝的血常规报告(3)

给宝宝做血常规注意事项

一般在采血前应尽量让宝宝处于静止状态,避免有剧烈运动,比如跑跳等。激烈的运动后,应该静止15-20分钟再采血。另外在天气比较冷的时候要注意保温,保证末梢的血液循环比较通畅,这样也有利于采血。

宝宝每天都在长大,每个阶段的正常值都不同。血常规化验单上,大部分参考值都是成人标准参考值,所以建议妈妈在拿到化验单后做到心中有数,将化验单结果结合医生的临床建议,综合判断孩子的疾病。现在你知道怎么看血常规报告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