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梁说汉代武将(东汉名士大V进化史)(1)

公元164年,太尉黄琼去世。他的葬礼轰动天下、青史留名,原因只有一个:名士大聚会

即便今天看来,黄琼追悼会的规模、规格都非常惊人:来自全国各地六七千名士参加。

1. 东汉没有汽车、高铁和飞机,六七千名士跋山涉水到湖北安陆(黄琼老家)参加葬礼,实属难得。

2. 东汉人口高峰是5600万,六七千名士参加,估计全国名士能来的都来了。

3. 如果再加上黄琼的门生故吏、亲朋好友,参加葬礼的人数很可能破万。

黄琼的魅力这么大?!当然不是。

想当年,帝国良心、东汉士人的精神领袖、太尉杨震的葬礼,也没这么多名士参加。

黄琼的葬礼之所以这么风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汉桓帝时期的名士爱抱团、爱社交。

因为这是一个太监擅权、文官集团(理想派)被残酷镇压的时代。读书人想当官,难度大(好位置基本都被太监的关系户占了)、风险高(好官大部分都被太监干掉了),除非你愿意跪舔太监。

很多读书人既不愿跪舔,也不愿被干掉,所以,他们不愿当官。

但是,十年寒窗,谁没点儿热血和梦想?国将不国,谁没有一腔抱负?

所以,他们开始抱团,热衷于社交,努力大V化,想通过清议(舆论),寻求一条改变命运国运的新路。

所以,他们硬生生把黄琼追悼会变成了全国名士超级大趴,名场面不断。

老梁说汉代武将(东汉名士大V进化史)(2)

第一个闪亮登场的,是豫章郡(今江西省)大名士徐穉(zhì,字孺子)。

徐穉是黄琼的学生,但黄老师成了黄太尉后,徐穉立刻和老师绝交。黄老师征辟他当官,拒绝。其他高官征辟他,拒绝。他的名气越来越大,粉丝越来越多,被征辟的官职越来越高。最后,汉桓帝亲自派人请他出山,担任太原太守,还是拒绝。

牛吧?更牛的是后续操作。

徐穉家中常备有烤鸡一只,泡酒后晾干的绵絮一团。任何一个被他拒绝过的官员去世了,不管千山万水,他都第一时间用绵絮裹上烤鸡,前去吊唁。

到了高官墓前,摆上烤鸡,用清水浸泡一下绵絮,立刻酒香扑鼻。祭品齐活了,然后悲痛哀悼,然后留下名帖(名片),潇洒离开,也不和高官家属见面(留谒则去,不见丧主)。

超凡脱俗得长期霸占热搜。

老梁说汉代武将(东汉名士大V进化史)(3)

徐穉画像/古圣贤像传略

现在,敬爱的黄老师去世了,徐穉当然不会缺席。

还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带着烤鸡和绵絮,从老家南昌出发,跋山涉水到安陆,在黄老师墓前,摆上烤鸡,浸泡绵絮,祭奠,痛哭,走人。

等等,还没留名帖呢?这就是徐穉的高明之处。

治丧委员会的同志们都看傻了:这位先生是谁?然后,到处询问。

六七千名士一听,激动地说:这肯定是徐穉徐先生呀(众曰:必徐孺子也)。

赶紧派人去追,去请!而且,怕徐先生不赏脸,特意选了一位最能言善辩的陈留郡名士茅容,骑快马去追。

当然一追就追上了。

茅容代表天下名士诚挚邀请徐穉返回安陆共襄盛会并作主旨演讲。徐穉拒绝了。

茅容说:那咱就近吃个饭,我代表大家向您请教几个问题,好吗?徐穉勉为其难地同意了。

  • 茅容:您对天下大势、朝政得失怎么看?
  • 徐穉:开春一直没下雨,我那几亩庄稼,得赶紧浇水了。

然后就没然后了。徐穉潇洒离开,茅容郁闷返回。

六七千名士大失所望:鼎鼎大名的徐先生,竟然是个只会干农活的庄稼汉?还是说,他有眼无珠,看不起咱们(然则孺子其失人乎)?

这时,又一位大名士闪亮登场。

老梁说汉代武将(东汉名士大V进化史)(4)

郭泰画像/古圣贤像传略

他叫郭泰,三万太学生的杰出代表,人称“天下第一才子”。

郭泰笑着说:你们都误会徐先生了。徐先生有个原则,只吃自己种的粮食、养的家禽(常自耕稼,非其力不食)。这次,他能赏脸和茅容吃饭,说明对我们非常认可。不谈国事,正是他的高明之处。他的智商,我们或许能达到;但他的智慧,我们永远赶不上(是其智可及,其愚不可及也)。

六七千名士恍然大悟,更加崇拜徐穉和郭泰了。

茅容也补充道:徐先生还让我给郭先生带句话——大厦将倾,孤木难支,你何苦为难自己?

郭泰笑而不语。

都是大V,但每个人和官场的玩法不一样。

  • 徐穉:“若即若离”型。
  • 郭泰:“公开秀恩爱”型。
  • 黄允:“嘴上说不要、身体很诚实”型(回头细讲)。
  • 范滂:“直接领证”型(回头细讲)。

郭泰,太原郡界休县(今山西介休)人,博学多才,能言善辩,还是个低音炮(美音制)。他的成名离不开高官李膺的力捧。

李膺,颍川郡世家子弟(爷爷李修当过太尉),超级名士、一代名臣,文武双全。

郭泰在太学读书时,李膺是河南尹(河南郡太守兼洛阳市长)。经人推荐,郭泰有机会拜见李膺。李膺对郭泰大为赞赏,给出了超高评价:天下第一才子(聪识通朗,高雅密博,今之华夏,鲜見其俦),并以朋友相交。郭泰从此名扬天下。

太学毕业后,郭泰返回老家。李膺又给他操办了一场轰动全国的送别秀。

洛阳的官员、士子,共计上万人,到黄河边为郭泰饯行,光马车就停了几千辆。李膺更是亲自坐船,送郭泰到河对岸。

天下第一名臣和天下第一名士同舟共济,指点江山。

黄河岸边,上万名看直播的高端粉丝彻底傻了,只有两个字在不停刷屏:神仙

(膺唯与泰同舟而济,众宾望之,以为神仙焉。)

在李膺的支持下,郭泰游历全国,结交天下读书人,积极奖掖后进。陈留郡申屠蟠、巨鹿郡孟敏、鄢陵郡庾乘等60人,都是在他的勉励和指导下,发奋读书,成为名士的。

老梁说汉代武将(东汉名士大V进化史)(5)

郭泰成了超级顶流。他红到什么程度?有一次下雨,他把头巾的一角折起来挡雨。没想到,这造型火了。天下读书人也纷纷把头巾折起,称之为“林宗巾”(郭泰,字林宗)。

当年,李膺对他的评价是“天下第一才子”。如今,粉丝对他的评价是“大汉开国以来第一才子”(汉元以来,未见其匹)。

名士范滂对他的评价更牛:“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翻译成白话文就是:皇帝都没资格让郭泰给他打工,因为他不配。

通过和文官集团(理想派)的亲密交往,以郭泰为首、以太学生为主体的东汉名士,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政治新势力。

1. 名气太大。郭泰都“天子不得臣”了,谁敢轻视他们的存在和声音?

2. 人多势众。比如太学生。东汉首都洛阳的常住人口为30万,其中,太学生3万。这应该是东汉政治中心的第一大团伙吧?而且他们不是官二代就是青年才俊。就连汉桓帝也经常在重大决策时征求他们的意见。

3. 全国串联,大造声势、舆论,朝野侧目。

黄琼去世,六七千名士聚集,议论朝政、点评百官。

冀州刺史朱穆被太监陷害入狱,几千名太学生到皇宫门口请愿,为其鸣冤。

颍川郡名士陈寔(shí)去世,全国各地3万多人到颍川参加追悼会。

......

4. 朝中有人。郭泰背后是李膺,徐穉背后是黄琼和陈蕃(太尉),黄允背后是袁隗(wěi,司徒,大名鼎鼎的汝南袁氏,袁绍的叔叔)......

一直被残酷打压的文官集团,更需要援军。

老梁说汉代武将(东汉名士大V进化史)(6)

至此,东汉名士从“以名求官”蜕变为“以名干政”。

比如,济阴郡(今鲁西南地区)名士黄允、汉中郡(今四川汉中、陕西安康、湖北十堰)名士晋文经,就是中央政府的编外组织部长。

这两位爷以看病为由长期暂住洛阳,还装清高,谁都不见。饥饿营销的效果当然最好。

洛阳城的达官贵人每天早晚两次派弟子登门问候病情,这两位爷勉为其难地接见一下。洛阳城的司局级以下干部则纷纷亲自登门看望,但级别不够,都被拒了。

两位爷的名声更大了。搞得三公(太尉、司徒、司空)选拔任用干部,都要征求他俩的意见。他俩同意,立刻任命;他俩不同意,立即放弃。

(三公所辟召者,辄以询访之,隨所臧否,以为与夺。)

司徒袁隗甚至想把侄女嫁给黄允。黄允立刻和妻子闹离婚,结果被妻子实名举报15项违规行为。

更要命的是,袁隗和太监关系很好。所以,李膺和郭泰及时联手,揭露了黄允和晋文经“沽名钓誉”的真面目,两人灰溜溜地逃离洛阳(二人自是名论渐衰,宾徒稍省,旬日之间,惭叹逃去)。

官场之中,派系林立。名士自然也得站队。当然,他们最大的敌人,是太监集团。

一代名将皇甫规被太监集团陷害,就是在文官集团(理想派)和太学生的联合抗议下,无罪释放的。

这一胜利极大地鼓舞了东汉名士,他们再次蜕变,从“以名干政”升级为“以名救国”:

不惜一切代价,用上一切手段,干掉太监集团!

一群大V,能挽救东汉帝国吗?

太监集团:呵呵。

老梁说汉代武将(东汉名士大V进化史)(7)

参考文献:

[1] 司马光:《资治通鉴》

[2] 范 晔:《后汉书》

[3] 王夫之:《读通鉴论》

[4] 钱 穆:《国史大纲》

[5] 吕宗力:《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修订版)》

[6] 罗 琨:《中国军事通史》

[7]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

[8] 王 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9] 周 强:《中国古都城地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