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自《全视界》2022年第3期)

中华传统美德 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设计 / 余米曲

(作者单位:重庆市开州区教师进修学校)

一、文本组织

《陋室铭》《中华美德格言十二则》《程门立雪》《宋承存松柏之志》

其他推荐文本:《二十四孝图》郭居敬(元)

传统美德的教学实录(教学设计中华传统美德)(1)

二、议题阐释

本课议题为“中华传统美德”,通过多文本的学习,理解中华传统美德的内涵和实质,感受祖辈博大而深厚的人生智慧,获得终身受用的思想启迪和心灵洗礼,增强文化自信。

三、文本解读

教材文本《陋室铭》,文章以“山水”类比起兴,引出“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的主旨;接着描写居室环境与日常生活,突出主人情趣的高雅和胸襟的绝俗,即“德馨”;最后运用类比,举古代俊彦之居,圣人之言强化文意,表明陋室不陋的关键在于“德馨”。

《中华美德格言十二则》是格言文本,从春秋到北宋,跨越近两千年时空的经典伦理章句,从哲学、教育、伦理、政治、美学等方面阐明中华民族“自爱、自敬、诚信、宽恕、孝道、有礼、隐忍、进取、宁静俭朴”等传统美德。

《程门立雪》一文,讲述杨时拜会师叔程颐,恰逢程颐睡觉,于风雪中恭敬侍立许久,等候先生醒来的故事。此故事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宋承存松柏之志》一文,讲述宗世林因瞧不起曹操的为人,无论对方平凡还是富贵,都不愿与之交往的故事。文章以“松柏之志犹存”譬喻宗世林对曹操“不与之交”的初衷未改,婉拒曹操;也表明宗世林有松柏一样的志气,不为权势所屈服。

文本结构思维导图:

传统美德的教学实录(教学设计中华传统美德)(2)

四、教学流程

(一)引入

“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儒法并用”的治理思想,“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匹夫有责”的意识担当,无一不彰显我大中华传统美德的璀璨。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软实力,是我们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中国的精神力量。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华传统美德”,学习古典中国文化。

(二)理解“传统美德”的内涵

1. 分析《陋室铭》

(1)理解具体的“美德”。问题:你读出了哪些美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

传统美德的教学实录(教学设计中华传统美德)(3)

(2)分析表现形式。问题:立足全文看,这些“德”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明确:文章以“山水”类比起兴,引出“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的主旨,接着描述“室外景清、室中人儒、室中事雅”突出“室陋德馨”,最后用类比强化“主人德馨,陋室不陋”。全文通篇写“室”,但“意”在德馨,将“德馨”寄寓在“陋室”上,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歌颂,表达作者甘于淡泊的高尚情操,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2. 自主阅读

自主阅读后三篇文本,勾画关键字词,说说涉及了哪些美德,并简要谈谈这些美德的表现形式。(见下表)

传统美德的教学实录(教学设计中华传统美德)(4)

3. 整合分析

(1)看表现形式的关联

①比较前两篇文本“德”的表现形式,说说不同。明确:《陋室铭》《中华美德格言十二则》,前文“德”少(窄),后文“德”多(宽);前文“德”多自我色彩,后文“德”是公认准则;前文说得隐晦,后文显性直白。

②比较后两篇文章与《陋室铭》的“异曲同工”。

明确:环境烘托—“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比喻—自喻仙、龙,自比诸葛、子云。

小结:一篇文章,不管作者选择什么样的表现形式、表达技巧,都是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是学习略读,而略读的重要方法就是根据文章表现形式,理解文章内容、作者意图和情感。

(2)看美德的关联

任务:理一理这四篇文本的逻辑线。

明确:《陋室铭》提出“德馨”,而对“德”是什么,说得隐约;《中华美德格言十二则》是用格言形式明确、补充,凝练呈现“德”的内容;《程门立雪》和《宋承存松柏之志》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德”的践行,这两篇文本最大的不同是前文侧重尊师,后文侧重交友。

传统美德的教学实录(教学设计中华传统美德)(5)

(3)交流

①从这组文本看,我们对待中华传统美德的态度是?明确:学习—谨记—践行

②跳出这组文本,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应该如何看待“中华传统美德”?

明确:学习—传承—创新

小结:对于中华美德,我们应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不断提高知识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继承、发展和创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忠勇报国、高洁奉公、孝慈对家人、诚信对他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传统美德的教学实录(教学设计中华传统美德)(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