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民间二人台(逢时过节闹红火)(1)

二人台,是一个流布范围较广的地方戏曲剧种,目前,在山西省的北部、内蒙古自治区的中西部、河北省的西北部、陕西省的北部等地区,皆有二人台剧种的演出活动。

该剧种的唱腔,优美流畅、丰富多样;音乐,火爆热烈、旋律跌宕;表演,载歌载舞、生动活泼;剧目,风趣幽默、贴近生活。这一表演艺术,因其透射着浓郁的乡土气息,颇能展现其流布地区的某些民族性格,故尔,使它的演出能够深深地打动和吸引着广大观众,并使该剧种,牢牢地扎根于当地的民众之中。

二人台在山西省的晋北一带十分普及,影响较大,特别是在大同地区,这里的部分县、区、乡、镇,往往会形成“逢时过节闹红火,民众争看二人台”的景象。

二人台是在晋、冀、蒙三角地区流行的民歌、小调之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其唱腔曲调多为山西、内蒙古、河北的“秧歌曲”、“高跷调”、“爬山歌”等。

清代末年,晋西北、晋北、内蒙古中西部的很多村镇,在农闲时,普遍流行着一种“闹红火”的群众娱乐活动,这种“闹红火”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用丝竹弦乐伴奏的“打坐腔”,演唱一些当地流行的民歌、小曲,也有踩着跷子在广场演唱民歌小曲的高跷调,人们称之为“高跷二人台”或“高足秧歌”,这些演唱,虽然形式简单,但是,却为晋、冀、蒙地区二人台剧种的形成奠定了坚定的基础。

民国年间,二人台有了较大的发展,其唱曲在不断地丰富,唱腔也有了较大的变化,而演出的剧目,也由单纯的民歌演唱逐步向戏曲化靠拢,使其部分剧目有了一定的情节、故事、人物等,但是,此时的二人台,严格地讲,还不能算是完全的戏曲艺术,它仍属一种广场演唱艺术。我们从其《五哥放羊》、《挂红灯》、《打秋千》、《绣金匾》、《打连成》等诸多优秀传统剧目来看,基本上都属一种表演唱。

农村民间二人台(逢时过节闹红火)(2)

二人台真正登上戏曲舞台,成为一个较有影响的戏曲剧种,那应该是全国解放以后才完成的。从清末、历经民国到解放前,二人台在民间称“火爆曲子”、“社火玩艺儿”或“带鞭戏”等。它通常活动于水旱码头、割烟地头、商铺宝局、节日庙会等场所,打地摊演出,并无单独登上舞台演出的记载。清代同治二年,山西省河曲县唐家会村的五云堂玩艺班(大概系二人台班社)以《牧牛》、《小寡妇上坟》等二人台节目与晋北道情组成“风搅雪”班同台演出,这大概是二人台登上舞台的最早记录。

在晋、冀、蒙这块浩如瀚海的民歌戏剧之乡产生的二人台艺术,便有了极其丰富的演唱素材,故尔,使其传统剧目和演唱段子,多得数以百计。仅在大同地区普遍流行的二人台传统剧目就有:《走西口》、《挂红灯》、《五哥放羊》、《打樱桃》、《借冠子》、《卖碗》、《打连成》、《打金钱》、《探病》、《绣花灯》、《小放牛》、《打秋千》、《方四姐》、《放风筝》、《压糕面》、《小寡妇上坟》、《十对花》、《珍珠倒卷帘》、《绣荷包》、《思凡》、《卖菜》、《大钉缸》、《散花》、《进兰房》、《哭妻》、《惊五更》、《十里墩》、《报花名》、《跳粉墙》、《偷红鞋》等三十多个。

二人台的唱腔音域较宽,旋律中常有音阶大跳八度乃至十一度的现象,对此,演员则以真假声相结合的唱法来处理,这便成了二人台演唱的一种特色。另外,二人台演员在演唱时,巧妙地运用“推”、“闪”、“让”等演唱方法,遂形成其演唱的重要风格。“推”就是推迟发声,一般不超过半拍;“闪”即后半拍演唱,俗称“闪梆子”;“让”就是把唱腔旋律某些音让给乐队,唱腔时隐时现,与伴奏相互填补,这种演唱风格,当数内蒙古自治区的老艺人们表现的最佳。大同地区业内人士把这种演唱风格叫“喊腔”或“吼腔”。

农村民间二人台(逢时过节闹红火)(3)

二人台的曲牌音乐,也可算作该剧种戏剧音乐的组成部分,但曲牌音乐的演奏,往往与演出的剧目无关。曲牌演奏,只起间奏和气氛调节作用。二人台现存器乐曲牌大约有九十多曲。晋北大同地区的二人台班社,常用的有[西江月]、[柳青娘]、[黄莺亮翅]、[十番]、[八板]、[大救驾]、[急毛猴]、[爬山虎]、[千声佛]、[小拜门]、[巴音杭盖]、[乌苓花]、[森德吉玛]、[推碌碡]、[上南坡]等四十多首。从这些伴奏曲牌中,可以看到蒙歌、汉调、古曲牌、民间小调,以及其它地方戏曲剧种里常用的曲牌。

二人台的传统伴奏乐器很简单,主要是“三大件”和“四块瓦”。所谓“三大件”,即笛子(俗称“梅”)、四胡、扬琴;“四块瓦”,即四块竹板,供敲打节奏用。随着时代的发展,二人台乐队也逐渐充实扩大,普遍加入了武场乐器锣、鼓、镲、梆子等;文场上也加入了二胡、月琴、三弦、低胡、琵琶、笙、管、唢呐等。

二人台是由广场演唱艺术发展而成的,因此,它的舞台设置非常简单,甚至连其它地方戏曲剧种里常用的一桌二椅也没有,很多二人台传统剧目演出时,在其空荡的舞台上,只挂底幕而已。

该剧种的脚色体制是以小旦、小丑、小生这“三小门”为主的。服饰趋于生活化,多为彩衫、彩裤短打扮。因其传统剧目皆为“二小戏”,多脚色大戏基本没有,所以,演员服饰中没有蟒、靠、袍带等戏装。

二人台较有特色的砌末道具有手帕、红绸、霸王鞭。手帕为双层八角形,与东北二人转的手帕相同,在舞台表演中,手帕的飞转、抛接,也足可与二人转的手帕功相媲美;红绸一般长约5米左右,一端包短棍,便于手持舞动,有时红绸在舞动时,还伴有黄绿彩带同时出现;霸王鞭是用一根八十厘米长的柳木棒或小竹竿为鞭杆,在杆上掏成距离相等的六至八个小孔,每孔内用铁丝串两枚铜钱加以固定,杆外绘饰红、蓝、黄相间的长条纹,舞动时,能发出节奏铿锵的响声。以上三种特色道具的运用,形成了二人有表演特技,能够很好地体现二人台剧种的突出特色。

农村民间二人台(逢时过节闹红火)(4)

部分资料来自父亲之《大同文化志》

网络独家首发:张梦章 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山西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大同作家协会会员 大同周易研究协会常务理事

任何网站不得转载,否则视为侵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