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青年报
疼痛到底是不是病,要不要治?“打封闭”真的治标不治本吗?镇痛药物会上瘾吗……调查显示,超七成疼痛患者“忍痛”不就医,仅28%患者首次疼痛1-10天内就诊。其实,我们对于疼痛还有一些误会。
超七成人选择“忍痛”不就医
10月18日,世界镇痛日·中国镇痛周主题发布暨中日医院疼痛医学周及疼痛专科医联体大会在京开幕。会上发布了“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项目疼痛防治主题口号——“发现痛,认识痛,解决痛”,并联合呼吁公众了解疼痛,正确认识疼痛。
据了解,疼痛可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急性疼痛为近期突然发生且持续时间较短的疼痛,常为许多疾病的一个症状,与手术、创伤、组织损伤或某些疾病状态有关;慢性疼痛持续反复时间长,往往是急性疼痛的延续。骨关节炎、颈痛、腰痛、头痛、癌痛等,均是常见的慢性疼痛,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人口老龄化、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以及慢性病等是引发疼痛疾病持续增加的因素。
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疼痛科主任张达颖教授介绍,对待疼痛,我们常常将它看作一种症状,或者某种疾病的附属品,我们期待它会随着疾病的痊愈而消退,也会在面对它时习惯于“忍忍就过去了”。消除疼痛是患者的基本权利,面对疼痛千万不要忍。但据研究显示,超七成疼痛患者“忍痛”不就医,仅28%患者首次疼痛1-10天内就诊。
专家提示, 许多患者都是无法忍受疼痛时才会就诊,甚至长期“忍痛”而没有得到妥善的治疗。与会专家等联合呼吁公众早期发现疼痛,正确认识疼痛,并及早解决疼痛,提高生活质量。
帮你揪出疼痛的“始作俑者”
北京市疾控中心健康教育所的专家介绍,严重疼痛可以导致人恶心、呕吐、头晕、出冷汗、血压下降甚至休克;慢性疼痛会导致失眠、便秘、食欲不振、抑郁、烦躁等;顽固性疼痛可能会引起肢体的活动受限,长期不活动以后甚至形成残疾,功能完全受限。在心理上,疼痛还可能会引起忧郁症导致恐惧、焦虑、绝望等情绪。
什么原因可以引起疼痛呢,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类:
1.直接的刺激,如刀割等。
2. 炎症,感染。
3. 一些无菌性炎症,如由组织感染引起的炎症。
4. 缺血,心肌缺血,下肢动脉闭塞引起的疼痛。
5. 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痛风。糖尿病会引起一些和疼痛有关的疾病,一个是糖尿病的周围末梢神经病变,会引起手脚麻木和疼痛。另外,糖尿病还会引起动脉硬化,好多人的下肢供血不足,发生坏死,后期严重者甚至要截肢。
6. 免疫系统疾病。风湿、类风湿关节炎、硬皮病,还有其他一些风湿免疫性疾病,都会使脊柱、关节受累,引起疼痛而致功能受限。
7. 老年性疾病。常见有骨性关节炎,颈椎、腰椎、胸椎和膝关节发生问题。特别是老年女性更容易发生此类疾病,因为女性从年老后雌激素下降迅速,容易引起骨质疏松,进而导致骨折、骨性关节炎等。
8. 一些神经系统的疾病。
9. 一些手术引起的损伤。
10. 由精神方面问题引发疼痛。
这些病别做“忍者” 去疼痛科看看
北京疾控中心健康教育所的专家介绍,诸如一些软组织的疼痛、头痛,骨关节病、椎间盘突出、压缩性骨折引起的疼痛,神经痛、癌痛、风湿免疫性的疼痛,还有慢性的外部缺血性疾病,这些在疼痛科都有一定的方法去治疗。疼痛的一般性治疗,也就是传统的治疗,主要是对症状缓解起到一定作用,比如,传统的按摩、针灸、拔罐、理疗等都属于中医的治疗方法。同时,药物治疗也很重要,包括各种类型的西药、活血化淤的中成药,但都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因为有些药对某种疼痛有效,对另一种疼痛一点效果都没有。此外,在疼痛学科里,微创介入技术得到很大的发展,包括颈、腰椎间盘突出的介入治疗,一些顽固性内脏痛的介入治疗,还有一些特殊神经痛的介入治疗。
“需要提醒的是,有一种疼痛急症必须引起重视。什么叫疼痛急症?其实这种疼痛是一个症状,不是一种疾病,它反映的是你的身体重要器官发生问题了,是一种警报。” 专家举例说,诸如突发心梗、老年病人肺动脉栓塞、消化道穿孔、主动脉夹层等引起的剧烈疼痛。出现这种疼痛时,要尽快去医院。如果有既往病史就要到相关的科就诊,不至于跑错地方耽搁了抢救时间,比如,有冠心病的突然胸痛了,胸背压榨性疼痛,要赶紧到心内科去做一些检查,看看是不是发生了心梗,并做相应的治疗。
〖六个关于疼痛的误区 别中招儿〗
对待疼痛这个问题,人们通常存在以下六大误区:
误区一:疼痛能忍则忍,在无法忍受时才需要治疗
疼痛千万不能一忍再忍,一旦出现症状,就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慢性疼痛更应被视为一种疾病来看待。疼痛会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影响患者的情绪和心理健康,导致睡眠紊乱、焦虑、烦躁,同时对各项治疗的配合度下降;持续的疼痛刺激能够引起中枢敏化。中枢敏化后,神经元对疼痛刺激的感觉阈值降低,使疼痛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增加,也会大大增加疼痛治疗的难度;术后患者若疼痛控制不良,影响术后快速康复。尤其是骨科关节术后,患者害怕疼痛而拒绝康复锻炼,造成关节僵硬、肌肉萎缩,从而影响手术效果;此外,如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造成的疼痛患者,若因疼痛影响日常活动和功能锻炼,会增加骨质疏松、肌肉萎缩等风险,造成恶性循环。
误区二:疼痛不是病,不用治
疼痛可以是某些疾病的伴随症状,如高血压继发的头痛、分娩痛等,也可以是疾病——疼痛性疾病,如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慢性腰背痛等。急性疼痛多是某些疾病的症状,而慢性疼痛大多数是一种疾病状态。急性疼痛在治疗病因的基础上,以对症治疗为主;慢性疼痛除了需要对症,还需针对疼痛病因和发病机制综合治疗。
对于急性疼痛,往往是机体发生损伤或者病变的信号,务必到医院及时就诊,例如,急性阑尾炎导致的腹痛,不能延误,否则可能会导致腹腔感染、脓毒血症等严重后果。对于慢性疼痛,会恶化、易化和泛化,造成恶性循环,从而进一步影响睡眠、生活质量和心理。
误区三:“打封闭”治标不治本
“打封闭”即封闭疗法,是把局部麻醉药或者少量激素类药物注射入痛点、关节囊等组织内。局部麻醉药可以起到快速镇痛的作用,局部少量激素可以发挥强大的抗炎作用,起到消除炎性水肿、促进炎症渗出吸收、缓解肌肉痉挛、改善病变组织的代谢等作用,所以封闭疗法不仅能缓解一时疼痛,还可以对疾病起到治疗的效果。
此外,封闭疗法使用的是局部麻醉药,一般不会上瘾,虽然长期、反复、大剂量使用激素可能会出现依赖性及骨质疏松、股骨头坏死等不良反应,但封闭疗法每次使用的激素剂量较小,无须过分担心,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另据2017年发布的《糖皮质激素在疼痛微创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中国专家共识》,硬膜外腔、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治疗中,中长效糖皮质激素的使用6个月内不超过3次,短效不超过5次;关节腔内糖皮质激素注射治疗3个月一次,最长可连续两年。
误区四:镇痛药物会上瘾,尽量不用
有些人认为,服用镇痛药物会上瘾。其实,这里常说的“上瘾”有可能是疾病依赖所致,是因为躯体或者疾病的原因,患者真正需要长期应用镇痛药物,例如,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需要长期服用激素等。而医学上所说的“上瘾”是指精神依赖及成瘾性,指人产生一种要周期性或连续用药的欲望,产生强迫性用药行为,以便获得满足感或避免不适感。
服用镇痛药疼痛明显改善,一停药就复发,这种情况往往是疾病本身的缘故,比如,一些退行性关节炎或慢性腰痛患者,疼痛会反复发作。
耐受性是指机体对长期用药产生的适应性反应,导致药物作用减低,增加剂量仍能发挥镇痛作用。老百姓害怕的成瘾药物,常见的是阿片类药物(包括吗啡),吸毒人群容易成瘾,但对疼痛患者成瘾较为罕见。值得注意的是,应用镇痛药物,无论是哪类止痛药,皆需在医生的指导下应用。医生会根据原发疾病、合并疾病、用药史等情况个体化选择治疗药物。
误区五:镇痛药物副作用很多
临床上常用的镇痛药物包括非甾体类抗炎药、阿片类镇痛药及抗惊厥药、抗抑郁药等多种类别,不同药物的作用机制和不良反应各有不同,不能一概而论。
比如,非甾体抗炎药的确会存在胃肠道方面的不良反应,表现为上腹疼痛、恶心、消化不良等,严重者可出现胃、十二指肠糜烂、溃疡及危及生命的胃、肠穿孔和出血。有相应高危因素的患者,谨慎使用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若病情需要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注意监测血常规、大便潜血等,若有不适,及时告知医师。
镇痛药物所产生的不良反应不仅与药物特性有关,与个人体质、使用剂量、使用时间,以及是否具有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也有关。因此,在选择镇痛药物时,需与医生沟通患者平时的健康状况,包括既往有无镇痛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史、伴有的疾病和服用的药物等。医生会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药物,将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降到最低。目前某些镇痛药物也开展了基因检测来预测患者服用药物的不良反应风险,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误区六:完全消除疼痛才算有效
急性疼痛在致病因素去除后,大多能完全缓解,但慢性疼痛由于病因复杂,往往无法根治,需要长期治疗,如糖尿病、原发性高血压等慢性疾病。慢性疼痛的治疗目的往往是对症治疗、缓解疼痛、改善情绪、提高生活质量。正如一位医学哲人所说“有时会治愈,常常能缓解,总是在安慰”,试图通过一次或几次治疗就能“根治”慢性疼痛的观念并不科学,需要正确对待。
文/本报记者 李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