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记载,鲁国的叔孙豹出使晋国,与晋国的范宣子就何为“死而不朽”展开讨论。

范宣子不无得意的说,他的祖先自虞、夏、商、周以来就世代为贵族,家世显赫,香火不绝,这就是“不朽”。

叔孙豹不以为然,他认为这只能叫世禄,而非“不朽”。真正的不朽乃是“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

“三不朽”体现的是君子性格。君子不能满足于个人及家庭的幸福,对平民百姓亦负有不可推卸之责任。这种责任,孔子以一个字来表达,就是仁。

所谓“仁”,就是在上位的君子有责任建立公平、正义的社会制度,培育敦厚、纯朴的社会风气,使人人安居乐业,和睦幸福。

立德立功立言为将为相(君子三不朽立德)(1)

三立之中,立德有如树干,立功有如花果,立言就如种子。树干粗壮,自然花果繁茂,良种孕育。

立言就是文化的创立与传承。有了良好的文化的熏陶,才有温柔敦厚之美,才能培养出一代一代有德有才的人物。

立德之本在修身。修身有如树根,根愈扎得深,树干越粗壮。这个根,就是诚。《中庸》言:“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

据说中国历史上只有两个半人能够做到三不朽。孔子、王阳明各算一个,曾国藩算半个。这样的高标准我辈怕是没什么机会了。

但没什么关系,我们敬仰古人,不是追求他的名,不是羡慕他的位,而是学习他的为人,他的操守,并以此自励。

立不了大功,但做事努力,遵章守纪、履职尽责是每个人做得到的;立不了大言,说话诚恳,不说假话,不骗人,不忽悠是每个人做得到的;立不了大德,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尊老爱幼、做事诚信是每个人做得到的。

孔子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孔子并不求什么虚名,只是一生心存仁心,恪守礼义,本分做人,凭良心做事而已。

当我们重温古人“三不朽”的嘉言,千万不要被“不朽”吓倒,而是要理解“不朽”背后的意义。依据自己的条件,以真诚的心,努力去做自己责任范围内的事,人生就了无遗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