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投资时报除了心脑血管类的安宫牛黄丸依旧坚挺,公司另外三大重要业务收入和毛利率均出现下降而假蜂蜜门事件,更是同仁堂多元化困境的一个折射,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同仁堂13年利润?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同仁堂13年利润(同仁堂多元化突围1.7万员工一半干销售)

同仁堂13年利润

来源:投资时报

除了心脑血管类的安宫牛黄丸依旧坚挺,公司另外三大重要业务收入和毛利率均出现下降。而假蜂蜜门事件,更是同仁堂多元化困境的一个折射

350岁高寿的同仁堂再度登上头条。这一次,是因为“疯狂的996”。

始创于1669年的同仁堂,无疑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民族品牌之一。而让这家百年老店与互联网接轨的,却是员工的工作时间。根据相关媒体报道,近日有同仁堂健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同仁堂健康)的员工爆料称,需要通过军训才能转正并且要接受“996”式的工作制。

同仁堂健康系同仁堂集团有限公司二级子公司。目前集团已在公司官网对此事做出回应,称已专门成立调查组进驻公司,对报道中提及的问题将逐一核实。

事实上,这只是此前负面事件的延续。去年末爆发的假蜂蜜门事件,虽然最终以1408万元的罚款告一段落,却让同仁堂久负盛名的“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古训为之蒙尘。

作为同仁堂旗下旗舰上市公司,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600085.SH)近期公布的年报,或许能解答“老人家”面临的困境:2018年该公司营收和扣非后的净利增速均创下十年来的最低水平,此外三大重要业务收入也均出现下降。而上述的假蜂蜜门,恰是其多元化突围并不顺遂困境的折射。

《投资时报》记者就市场普遍关注的问题发送提纲至同仁堂董秘办,但截至发稿日并未收到回复。

三大业务收入齐降

同仁堂主要生产中成药,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有“回魂丹”之称的安宫牛黄丸。据悉,一粒3g的安宫牛黄丸,市场零售价在560元。而一粒产于1993年的安宫牛黄丸,更曾在拍卖市场上以15750元的价格成交。

目前同仁堂业务收入来源集中于四大领域,分别为心脑血管类产品、补益类产品、清热类和妇科类产品。而安宫牛黄丸正属于心脑血管类产品,该项业务在2018年即为同仁堂贡献了28.48亿元的营收,同比增长16.27%。

不过,除心脑血管类产品外,同仁堂另外三大业务领域收入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萎缩。其中,补益类业务收入同比下降13.99%、清热类业务收入同比下降3.87%,妇科类业务收入同比下降14.39%。

除了安宫牛黄丸以外,同仁堂其他业务也各自拥有压阵的高知名度产品。比如补益类代表产品包括六味地黄丸、阿胶系列;妇科类代表产品包括同仁乌鸡白凤丸、坤宝丸等。但知名度有时并没能代表市场溢价力,上述业务毛利率在2018年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

其中心脑血管类业务毛利率同比降低了3.89个百分点,而补益类业务的毛利率同比降低了0.56个百分点,清热类业务毛利率则同比降低了4.8个百分点。

“六味地黄丸和乌鸡白凤丸的主动溢价能力,可能还不如涪陵榨菜和海天酱油”,有投资者如此评价。

在主营业务增长乏力的情况下,2018年同仁堂营业收入增速只录得6.23%,而扣非后的净利润增速更只有0.22%,分别为十年来最低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在收入增速放缓的同时,同仁堂还出现了库存积压的问题。自2009年以来,同仁堂公司存货水平从18.15亿元逐年上涨,截止2018年末达到了62.89亿元,十年间上涨了3.46倍,且后者已占到当年流动资产40%的比重。

一般而言,企业存货水平高,既可能源于企业基于珍稀物料通胀的主动惜售,但也可能是产品滞销引发的库存积压。因此,存货周转率往往更能反映企业存货的真实状况。2018年同仁堂存货周转率为1.24次,远低于行业2.69的平均水平,也低于片仔癀(600436.SH)的1.89次和云南白药(000538.SZ)的1.99次。

营销费用远高于研发

《投资时报》记者注意到,近年来同仁堂营销费用不断攀升,每年的增长速度甚至超过了营收的增长速度。

同仁堂投入的营销费用,已经从2009年的6.35亿元,增长至2018年的29.53亿元,十年内增长超过4倍。特别是2015年至2018年间,其营销费用的增长速度分别为22.07%、12.39%、9.77%、11.04%,除2017年以外均超过了营业收入的增长速度。

但2018年同仁堂营收和净利均创下历史新低,意味着以往通过营销驱动收入增长的策略正在失效。

而多年来同仁堂对于研发的投入并不大方。根据年报显示,2018年同仁堂研发投入为2.34亿元,只占到了29.53亿元的销售费用的7.9%。

实际上从员工构成来看也能说明,目前的同仁堂更像是一家销售驱动型企业。2018年同仁堂员工总数达到1.71万人,其中销售人员达到了8493人,占员工总人数的50%。而同期内技术人员只有3388人。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同仁堂销售人员不断增长,其中仅2018年一年就增长了654人。与此同时,同仁堂生产人员已经连续四年减少,从2015年的2982人减少至2521人。

多元化布局失手

有长期从事中药研究的人士指出,近年来辅助用药目录、医保限制使用、修改说明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后,对中成药市场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限制。对于中药企业而言,以往靠营销驱动的产品布局已经很难抵御政策监管带来的冲击。

不过,一些大型的中药药企已经开拓业务试图转型。或是由营销驱动转向研发驱动,布局创新药、生物药;或是进军大健康领域,布局日用品、化妆品、保健品业务线等。

以云南白药为例,其药品板块业务收入只占营收的17%,另外则由健康产品等贡献,而最著名的产品莫过于云南白药牙膏。2018年云南白药牙膏为云南白药带来了44亿元的营收和15亿元的净利润,几乎为公司贡献了一半的利润。

另一家中药企业片仔癀的化妆品业务也发展颇有声色,其中最有名的产品则是片仔癀面霜。这项业务为公司贡献了4.99亿元的营收,同比增长了56.71%。

云南白药、片仔癀、同仁堂以及东阿阿胶(000425.SZ)一直有“中药四虎”之称。像其他兄弟一样,同仁堂业务在业务拓展上一直不遗余力,但进展却并不如意。

根据同仁堂集团官网显示,近20年内集团开发了新产品679个,其中药品176个,保健食品92个,食品288个,化妆品123个。在开发的新品种中,食品、保健品和化妆品占据了七成以上,足以见集团对该业务的重视。

但该业务并没能成为同仁堂未来的增长动力,发展前景难料。在2018年年报中,同仁堂并未透露保健品及食品业务的具体收入,但这部分业务销售占比只有17.37%,较2017年的19%还出现了萎缩。

一位接近同仁堂的人士对《投资时报》记者表示,同仁堂在市场化的尝试中缺乏灵活的机制,多年来进展不大。目前同仁堂健康是其旗下发展最好的一个板块,还曾在2016年拿到直销牌照。但由于种种原因,集团内部至今并未展开直销业务。

去年年底被媒体曝光的假蜂蜜门的主角——同仁堂蜂业,主要经营蜂产品加工,注册资本1.5亿元,实际上也是集团多元化的一步尝试。但多年来规模一直不大,2017年净利润只有268万元。

不过,“假蜂蜜门”对于集团的形象损失,或使同仁堂业务多元化蒙上一层阴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