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这座城市包容性很强 天津最硬核的城市(1)

▲图源@枉言

天津是一座硬核的城市,不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这样。

天津的独特历史造就了这座城市的独特风情,而独特风情又孕育了独特有趣的人。

“干嘛?”

天津这座城市包容性很强 天津最硬核的城市(2)

稍微熟悉天津的朋友,仅看这两个字,眼前就已经浮现出天津人说话的108种表情和语调了。

从某种程度上讲,天津人的种种行为方式,其实就已经勾勒出了背后这片土地的硬核画风

01

天津方言到底有多野?

天津的硬核,首先给人以冲击的,就是天津话

前些年天津话没现在这么普及,网上逮谁都“结界、结界”的调侃。

那时候,大伙都还习惯模仿东北话,因为当年的主要流量阵地还是电视,由小品王赵本山把持着。

天津这座城市包容性很强 天津最硬核的城市(3)

凭借本山大叔的一己之力,从小品、影视剧到二人转,把东北文化全方位无死角的带到了观众面前,并且迅速火了起来,没别的,因为东北话,不但好学,而且好玩。

天津话和东北话一样,同样带有天然的喜剧基因,喜剧演员当然不会放过。

之前听过一个笑话:

一天津人在国外买东西,抓耳挠腮想不起来英语『多少钱』怎么问。

一拍脑门,想起来了,张嘴就问:

『好吃吗?』

一咂么滋味感觉不对,又纠正道:

『吃嘛好?』

感觉还不对……

『嘛好吃?』

这段子,没考过英语六级的天津人都听不懂。

春晚上也曾有过两位演员模仿天津话,一个是林永健,一个是蔡明。

天津这座城市包容性很强 天津最硬核的城市(4)

如果说林永健的小品《装修》里那个长头发娘们儿,模仿的还稍微有么点意思的话,那蔡明在小品《送礼》中的表演就直接可以打不及格了。

那天津调儿,听着太侉了

天津这座城市包容性很强 天津最硬核的城市(5)

从蔡明之后,鲜有演员再模仿天津话,不是天津话不好玩,而是若非土生土长的天津人,确实拿不动,天津话不像东北话那么容易速成,需要慢慢熏。

熏吧,等到你天津话炼成之日,便是碾压所有方言之时

有人说这话太狂了,那是你没见过天津话碾压其他方言时的名场面。

来段视频感受下

天津话的可爱之处在于腔调神似rap,以语气词实现单押双押,让人随时随地就能开嗓battle。

用实力为天津话代言的冯巩,一开口有多么余音绕梁,想必看完视频的你已经了然了。

然而其他的老艺人们,纵然已使出全力为大家普及当地方言,努力想表达出自己的方言特色,但遗憾的是,不论上海话、山东话、陕西话或是湖南话,在天津话面前都是弟弟,不用矫情,台下观众的笑果说明一切

天津这座城市包容性很强 天津最硬核的城市(6)

很多人喜欢天津话,大概就是因为搞笑,似乎随便一句天津话就能戳到它们的笑穴。

以前上学时,宿舍里有个外地同学,听马三立不笑,看周星驰不笑,唯独听到天津话时,会笑的的一塌糊涂,最严重时,他时不时就会嬉皮笑脸的追着我们屁股后面“干嘛、干嘛”的嚷嚷,场面一度十分尴尬,好在后来他这病痊愈了。

可见天津话的杀伤力确实不俗

天津这座城市包容性很强 天津最硬核的城市(7)

不过,天津话如果只承担搞笑这一种责任,那还不足以说明其硬核。

咱知道,中国现代话剧之父曹禺,就是天津人,他的《日出》《雷雨》是中国话剧史上的里程碑,在他的剧本中,“大果仁”、“各色”等天津口语时常直接出现,让高大上的话剧也变的平易近人。所以在推动话剧发展这方面,天津话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天津这座城市包容性很强 天津最硬核的城市(8)

所以说咱的天津话,进可登晚会、演话剧,退能讲段子、骂大街(这就不展开了,正创建文明社会呢)。

这才是真正的硬核呐。

02 天津人的胃口,就是硬核

天津这座城市包容性很强 天津最硬核的城市(9)

天津话听着有滋有味,但比起天津人的吃来讲还差点,因为天津的吃物,更有滋味。

天津菜和天津话一样,“呛口”在全国独树一帜,但津派呛口不是川渝贵赣的麻辣生猛,也不是江浙沪闽的甜入骨髓,而是一个字——“咸”

天津的硬核口味,和早年的码头文化息息相关,多盐的食物能让人食欲大增,很适合重体力的码头工人。所以在南甜北咸东辣西酸这个说法里,天津把北方人吃咸这个特点,诠释的明明白白。

天津这座城市包容性很强 天津最硬核的城市(10)

要说天津的美食,多数人第一反应就是狗不理包子煎饼馃子,这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

但鲜有人知道的是,天津人对于煎饼馃子竟然有着一套严格的规范标准,外地人做饭,看菜谱就足够,可天津人摊个煎饼都得按规范来

天津这座城市包容性很强 天津最硬核的城市(11)

▲天津煎饼馃子加工技术规范

而对津派厨师来说,做菜时,与外地厨师最明显区别的大概是对“用盐”的规范。

你以为一勺盐是这样的:

天津这座城市包容性很强 天津最硬核的城市(12)

天津厨子认为一勺盐可能是这样的:

天津这座城市包容性很强 天津最硬核的城市(13)

天津人认为,咸则鲜、菜咸好下饭,吃咸有力气……

所以从八大碗的熘鱼片儿、烩丸子、笃面筋……到满街的各样天津小吃,“咸”始终占据着天津人的主流口味。

天津这座城市包容性很强 天津最硬核的城市(14)

其实在天津,和煎饼果子齐名的小吃有很多,嘎巴菜、老豆腐等等……但他们却不像煎饼馃子一样,可以走出天津卫,没别的,就是因为它们太咸了,即便有干粮,那碗素卤二八八的外地人也真的咽不下去。

走遍天津的早点铺,没有一个桌上不放着个盐罐子的,天津人离不开这个。喝豆浆,放盐,吃白豆腐,放盐,喝云吞,也放盐……就连稀饭也偶尔要做成咸饭。

天津这座城市包容性很强 天津最硬核的城市(15)

在《中国居民膳食指南》里,研究人员推荐健康成人每人每天食盐摄入量最好不要超过6克。

而咱天津市民的总盐摄入量,都已经超过15克了,其中烹调用盐约为10克……

即便没有一颗铁打的胃,可在健康和口味面前,天津人也向来只选后者,绝对不含糊。

在口腹之欲面前,天津人的字典里从来没有怕死两个字。

03 天津人,更硬

提天津,外地人常用两个字形容,一是“哏儿”,二是“怂”。

网上常见很多人拿东北人的“能动手就别吵吵”和天津人的“吵架俩小时就是不动手”对比来开玩笑。我之前听过一个段子:

“天津人不是不动手,是动手要分时候!”

“什么时候才能动手?”

“旁边人一劝架,俩天津人就要动手了,这样打不起来……”

天津这座城市包容性很强 天津最硬核的城市(16)

怂吗?这不叫怂,这和天津人所信奉的生存之道有关。

老天津人最高的生活理想就是平安是福,家里没病没灾,外边没仇没怨,直到今天也是如此,就算嘴里不说,也都体现在行动上了。骂两句又不掉肉,不碍事的。

但这种怂,绝不是不分时候的。

天津人也有火气,往小了说是看不得家人、朋友受欺负,往大了说是看不得国家受欺负。

当年紫竹林,义和团前仆后继,让绕了大半个地球的联军士兵领略了天津人的勇气。敢问在清末,外国人怕过何时怕过中国人?

天津人,让他们头一次明白什么叫绝望。

八里台,聂士成横刀立马,万夫莫开,遗言“吾未瞑目,必尽吾职”至今回荡于聂公桥畔。

天津这座城市包容性很强 天津最硬核的城市(17)

聂士成纪念碑

往近了说,天津记者付国豪,一句“我支持香港警察,你们可以打我了”诠释了什么叫虽万千人,吾往矣。

天津这座城市包容性很强 天津最硬核的城市(18)

面对数百凶徒,其心不灭,其智尚存,这样的天津人,怂吗?

天津人骨子里是有血性的。

真到节骨眼儿上,比谁骨头都硬。

前些日子,2019上半年主要城市GDP排行榜公布,天津虽然增速不高,但整体来看经济企稳复苏,GDP总量历史首次在半年内突破万亿元大关,排名第五。

但实话说,天津的老百姓对这些数据和排名并不是十分上心,硬核务实的天津人,更关心的,仍旧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煎饼果子加几个鸡蛋?郭德纲又出了什么新段子?台风还来不来……

就像《两只狗的生活意见》中旺财的扮演者刘晓晔所形容的那样:

“既有强大的娱乐精神,又有心怀天下的能量,天津人真的很有意思。”

来源:天津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