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禅古君

编辑:禅古君

摘要:中国禅宗,始于菩提达摩,经慧可、僧璨、道信和弘忍,盛于六祖惠能,自此开展出五家七宗临济宗、曹洞宗、云门宗、沩仰宗、法眼宗,禅宗臻于鼎盛,法脉广布天下,度众无数。

《禅宗的足迹——从初祖达摩到六祖慧能》将分八个篇章呈现从初祖达摩到六祖慧能的禅宗源流,涵盖人物生平、人物思想、历史贡献、传承等方面。

一、概论——初祖达摩到六祖慧能的思想流变

二、论达摩禅法——心如壁观

三、二祖慧可——心是佛,是心是法

四、三祖僧璨——至道无难,唯嫌拣择

五、四祖道信——安居传法

六、五祖弘忍——守本真心

七、六祖慧能——顿悟成佛

八、初祖到六祖经典语录

经过达摩、慧可、僧璨三代人的艰苦努力,禅宗虽在当时掀起了诸多波澜,但依然没有形成特别强大的力量。尤其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受到“灭佛”的影响,一直过着“头陀行”的生活。直到北周静帝于大象二年(580),在杨坚支持下,下诏复兴佛、道,隋文帝受北周禅位后,大力支持佛教发展,加上他对佛教“偏宗定门”(《续高僧传》卷26),从而使禅定一门迅速发展,达摩禅由此获得转机。隋炀帝为晋王和在帝位时,始终表现对佛法的崇敬和保护姿态。这一时事环境和社会条件给道信的传法予以得天独厚的便利。也就是在这时期,四祖道信“定住山林”,有安定的环境研习和传授禅法,唐王朝建立后,也执行了对佛教加以利用的政策,又使他得以在湖北黄梅三十年继续长期传法授教,广开禅门,培植人才。正是在道信一代,达摩禅声誉大振,“徒众日多”、“四方龙像尽受归依”(《历代法宝记》,见《大正藏》卷51),渐渐使禅宗的实力由弱到强。

解缚传法,受三祖衣钵

在皖公山,道信禅师跟随三祖僧璨大师学习禅法。道信禅师开悟见性,当在这期间。《五灯会元》卷一记载:

隋开皇十二年(592),有位沙弥,名道信,十四岁,前来礼谒三祖僧璨大师。

初礼三祖,道信禅师便问:“愿和尚慈悲,乞与解脱法门。”

三祖反问道:“谁缚汝?”

道信道:“无人缚。”

三祖道:“何更求解脱乎(既然没有人捆绑你,那你还要求解脱干什么呢?不是多此一举吗)?”

道信禅师闻言,当下大悟。

原来,吾人所感到的束缚不在外面,而在我们的内心。束缚完全来自于我们自心的颠倒妄想,也就是分别、计度、执着,如果看破了这些妄想,知道它们来无所来,去无所去,当体即空,不再被它们所转,那我们当下就解脱了。内心不解脱,到哪儿都不会自在的。因此,解脱在心,不在外。

道信禅师开悟之后,并没有马上离开,而是继续留在祖师的身边,一方面侍奉祖师,以报法乳之恩,另一方面,借祖师的加持,做好悟后保任的工夫。这样有八九年的时间(亦说十年)。

在这期间,三祖不时地点拨道信禅师,并不断地加以钳锤,直到因缘成熟,才肯把法衣托付给他。付法的时候,三祖说了一首偈子:

“华种虽因地,从地种华生。

若无人下种,华地尽无生。”

并说道,“昔可大师付吾法,后往邺都行化,三十年方终。今吾得汝,何滞此乎(当年慧可大师传法给我之后,寻即前往邺都,行游教化,时间长达三十年,一直到入灭。如今,我已经找到了你这个继承祖业的人,为什么不去广行教化而要滞留在这里呢)?”

于是,僧璨大师便离开了皖公山,准备南下罗浮山弘法。道信禅师当然非常希望能随师前往,继续侍奉祖师,但是没有得到祖师的同意。祖师告诉他:“汝住,当大弘益(你就住在这里,不要跟我走了,将来要大弘佛法)。”

僧璨大师走后,道信禅师继续留在皖公山,日夜精勤用功,“摄心无寐,胁不至席”。在皖公山居住了一段时间之后,因缘成熟了,道信禅师便离开此地,四处游化。隋大业年间(605-617),道信禅师正式得到官方的允可出家,编僧籍于吉州(今江西吉安地区)的某座寺院。

四祖道信法师偈语(四祖道信安居传法)(1)

四祖道信的思想(守一不移)

“解行相扶”、“守一不移”是《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中主张的基本禅修方法,是道信禅法的重要特色。道信说:“古时智敏禅师训曰:学道之法,必须解行相扶,先知心之根源及诸作用,见理明净,了了分明无惑,然后功业可成。”即是说,在修禅过程中,必须做到对“心”与“理”的明确认识和修持实践的紧密结合,相辅相成,才能达到禅修的成功。四祖道信的《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的核心思想便是“守一不移”。四祖道信的“守一”思想,在形式上和五祖“守本心”的提法十分相似。但后者很明显就可以看出是对前面几位禅宗祖师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宋文明与四祖道信的“守一”思想 . 高兴福(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北京 100875))

“守一”,意味着不起第二念,一旦生起第二念,则又生执着和妄想,正如《金刚经》所云: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因此,只有于念念中都能够“守一不移”,才能突破烦恼的缠缚而获得无上智慧,进而明心见性。《遗教经》云: 五根者,心为其主,制之一处,无事不办。此是也。 (《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楞伽师资记》卷一,《大正藏》第 85 册)这段话中,四祖道信进一步揭示了“守一不移”的功夫次第: “一”是应该专注于一物,最好做到“专精常不动”。

四祖道信认为,“守一不移”是需要不断地实践才能实现的,他作了一个射箭的比喻:如人学射,初射大准,次中小准,次中大的,次中小的,次中一毛,次破一毛作百分,次中百毛之一分,次后箭射前箭,筈筈相拄,不令箭落。喻人习道,念念住心,心心相续,无暂间念,正念不断,正念现前。(《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楞伽师资记》卷一,《大正藏》第 85 册) “正念”与“妄念”相对,一旦有所执着则必生妄念。而经过不断生起正念,并成功念念住心而不再向外散逸之后,又必须警惕对“一”的执着。在四祖道信看来,这是十分困难的,不仅一般人没能做到,即使中国道家的两位贤圣也都还没有做到: 大师云: 庄子说: 天地一指,万物一马。《法句经》云: 一亦不为一,为欲破诸数。浅智之所闻,谓一以为一。故庄子犹滞一也。老子云: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外虽亡相,内尚存心。《华严经》云: 不著二法,以无一二故。《维摩经》云: 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即是证。故知老子滞于精识也。(《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楞伽师资记》卷一,《大正藏》第 85 册)

四祖道信认为只有“妄心寂灭”,才能“圣心显现”。所谓“观察分明,内外空净,即心性寂灭; 如其寂灭,则圣心显矣”。四祖道信的“守一”法门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即“守一不移”却又念念不住; 活在当下、乐在当下却又不为外物所限制。四祖道信的“守一”法门完全是要在“心”上做功夫,从而实现明心见性。(宋文明与四祖道信的“守一”思想 . 高兴福(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北京 100875)

四祖道信的禅法特点(一行三昧)

道信曾明确说: “我此法要,依《楞伽经》诸佛心第一,又依《文殊说般若经》一行三昧。”(石峻,等 . 中国佛教思想资料: 第 2 卷( 第 4 册) [M]. 北京: 中华书局,1983.)宣扬“一切法空”的般若思想,并由此出发而谈到了佛性、如来藏,论述了众生与佛不二。他从“性空”实相的角度来论证的,即把包括佛与众生在内的一切法统统归之于非有非无的性空实相,认为“佛及凡夫二法相空”。正是基于这种思想,经中提出了“一行三昧”的念佛法门。(洪修平 . “一行三昧”与东山法门 .南京大学 中国哲学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江苏 南京 210093)

道信“一行三昧”分“事一行三昧”和“理一行三昧”。“事一行三昧”专称名号,从现实心念佛、观想佛。“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应处空闲,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随佛方便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无量无边,亦与无量诸佛功德无二。不思议佛法等分别,皆乘一如,成最正觉。悉具无量功德,无量辩才,如是入一行三昧者,尽知恒沙诸佛法界无差别相,夫身心方寸,举足下足,常在道场,施为举动,皆是菩提。”((唐)净觉撰:《楞伽师资记》,《大正藏》第85册,第1286页下、1287页上)

“理一行三昧”,说明法界平等无差别的道理。《文殊说般若经》说:“文殊师利言:‘世尊,云何名一行三昧?’佛:‘法界一相,系缘法界,是名一行三昧。如法界缘不退不坏,不思议无碍无相…尽知恒沙诸佛法界无差别相。’”((唐)净觉撰:《楞伽师资记》,《大正藏》第85册,第1286页下、1287页上)

道信所提倡的“一行三昧”是一种“念佛法门”,既有观想念佛,也有实相念佛,通过“事一行三昧”而进入“理一行三昧”。在此过程中,修持者的清净本心并非完全显现,而是逐步显现,无论“一年”或“五年”后,让心“更明净”,“更”的区别就在于“清净本心”显现的程度。“佛言:菩萨摩诃萨当念一行三昧,常勤精进而不懈怠。如是次第渐渐修学,则能得入一行三昧。”(白冰:鸠摩罗什所倡“念佛三昧”与道信“一行三昧”之比较)

四祖道信法师偈语(四祖道信安居传法)(2)

道信的贡献(定居传法与农禅并重)

道信以前的几代禅师,在传法方式上均以“游化为务”。他们奉头陀行,苦行节欲,一衣一钵,乞食为生。他们“不恒其所”,“行无轨迹,动无彰记”,“随其所止,诲以禅教”。

道信改变“游化为务”的传统;入双峰山“择地开居;营宇立像,存没有迹,旌榜有闻”(《传法宝纪》),采取定居传法的方式。这一传法方式的改变,对禅宗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因为很明显,“游化为务”的传法方式,禅师来去不定,很难发展门徒,因而从达摩到僧璨,其弟子寥寥无几。道信定居双峰山后,才出现“诸州学道无远不至”,门徒多达五百余人的盛况。一般说来,要形成一个佛教宗派,除了要有宗主和独成体系的教义外,还必须有一定规模的徒众团体。道信之前,由于“游化为务”无法形成这样的僧众团体,只有在道信定居双峰山后,才形成这样的僧团,因而才开始具备一个宗派的基本条件。

道信开创的农禅并重、自食其力的风尚,为弟子弘忍及后来的禅师继承发扬,成为中国佛教的一个优良传统。弘忍提出“四仪(行住坐卧)皆是道场,三业(身口意)皆成佛事”,把禅僧的一切活动(包括生产劳动)提升为禅修,为农禅结合、自食其力提供了理论依据。至百丈怀海,更将自食其力定为丛林规制。坚持“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在佛教上传为美谈。

历史评价

道信在中国禅的展开及中国禅宗的创立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和所处的地位,是值得十分重视的。可以说,他是中国禅宗的实际初创者。道信不仅奠定了禅宗的思想理论基础,而且在组织形式及禅行生活方面均使禅宗初具宗门之特点。《楞伽师资1记》载,道信“再敞禅门,宇内流布”; 《续高僧传》云,道信门下徒众达五百余人。这都表明,禅宗发展至道信时已具相当规模。

道信晚年, 慧眼独具, 将衣钵传给了他的得意弟子弘忍, 使弘忍成了中国禅宗的第五代祖师。道信和弘忍二人完成的东山法门的建立是中国禅宗正式形成的重要标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