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博物馆里的老鼠(新华博物苑新春好)(1)

世界历史博物馆里的老鼠(新华博物苑新春好)(2)

《老鼠嫁女》/李仁荣/泥塑(图片来源:无锡博物院)

“老鼠成亲”。

又叫“老鼠做亲”或“老鼠嫁女”,总之怎么叫顺嘴儿就怎么来,它是中国传统民俗中一个象征吉祥的意向,在我国南方地区广为流传,寓意着新年禳鼠、人鼠无扰。

鲁迅先生所著的《朝花夕拾》中有一篇名为《狗·猫·鼠》的散文,就描绘过他童年时看到的贴在床头的“老鼠成亲”年画故事,这幅画为他塑造了一段美好的童年记忆,和一个香甜无比的梦。

世界历史博物馆里的老鼠(新华博物苑新春好)(3)

然而有的人虽然睡了,有的人却还醒着,同一幅年画构成了周家兄弟共同的回忆。后来,周家排行第二的文学大佬周作人先生写了一首诗记述这件难忘的事,名曰《老鼠做亲》,让这个形象进一步丰富起来。

“老鼠今朝也做亲,灯笼火把闹盈门,新娘照例红衣裤,翘起胡须十许根。”

世界历史博物馆里的老鼠(新华博物苑新春好)(4)

“老鼠成亲”的意象在民间孕生出很多杰出的工艺作品,其中必须要提的一件,此刻正珍藏在位于江苏省无锡市的无锡博物院内,是一件泥雕作品——《老鼠嫁女》,其作者就是2006年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惠山泥人”的传承人,82岁高龄的泥雕工艺美术大师李仁荣老先生。

虽然“老鼠嫁女”在民俗文化中的表现形式丰富多彩,但由于古时候“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同一个故事以口口相传的方式散播到各个聚落时,也产生了不同的版本,说到这里,我们就得盘盘南方各地民俗中对“老鼠嫁女”的解释。

世界历史博物馆里的老鼠(新华博物苑新春好)(5)

在江南一带的民间传说中,老鼠是害人的,寓意不吉利,故有农历腊月三十“遣嫁出门,以求吉利”的说法;

在湖北孝感则将“老鼠嫁女”的日子定在了每年的正月十五。当晚,人们不能在家里喧闹,妇女们更是要在床下点一盏麻油灯,变拜边说:“请红娘子看灯。”以求在新的一年里免受臭虫的骚扰;

世界历史博物馆里的老鼠(新华博物苑新春好)(6)

而在上海郊区有些地方,“老鼠嫁女“则是发生在正月十六的这天晚上,家家户户都需在家里炒为老鼠成亲准备的“喜糖”——芝麻糖。

世界历史博物馆里的老鼠(新华博物苑新春好)(7)

除汉族外,彝民山寨里也有着正月十五“老鼠嫁女节”的说法。“子鼠啃破红香木,露出王母绣花鞋。”暗示着在彝族的古老传说中,人类的社会生活是从老鼠啃破戎芦放出伏羲姐妹时开始的(原来老鼠才是“真·万物之源”)。

世界历史博物馆里的老鼠(新华博物苑新春好)(8)

总的来说,《老鼠嫁女》对于中国人的意义不仅仅是一段流传极广、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更是父系氏族社会辞旧迎新时避害趋利思想的集中展现,不可被盲目归类为“迷信”。

扯完闲篇,让我们回到这件文物上,作为有着四百多年泥塑传统的宝地,惠山孕育出了无数能人巧匠,成为了无锡传统文化的象征。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李仁荣便植根于此,他的作品惟妙惟肖,创作风格多为单色调或本色调,融合了中西方以及非洲艺术的特色:自然古拙,简朴生动。这尊泥塑《老鼠嫁女》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如今收藏于无锡博物院。

世界历史博物馆里的老鼠(新华博物苑新春好)(9)

创作者李仁荣与《老鼠嫁女》

《老鼠嫁女》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塑造了一支热闹欢腾的老鼠送亲队伍。队伍中十二只小老鼠错落有致地排布在一节树根状的泥质底座上,除了被簇拥的新娘外,其余的老鼠各司其职。打头的是高举大红灯笼的“引路鼠”,举着仪仗的“前导鼠”与之并排,队伍中间的老鼠负责敲锣打鼓,队尾的四只“唢呐鼠”则围绕着送亲婆子和新娘洒脱地奏乐,娇羞的老鼠新娘子在伞盖的遮蔽下慢抬金莲,款步徐行。

世界历史博物馆里的老鼠(新华博物苑新春好)(10)

整尊泥塑从送亲队伍的喜庆到新娘的端庄,空间和情感的对比都展现出了鲜明的起伏。值得一提的是,该作品中李仁荣老先生对于老鼠腿部细节的描绘是一大亮点,作为作品形态表达的关键“跃起”的肢体动作与欢快的氛围相呼应,而被嫁衣遮住的双腿则更加体现了出嫁新娘的含羞、矜持,刻画的憨态可掬,惟妙惟肖。

此时正逢新春佳节,如果您正好有出行计划,路过春天里的江南,不妨造访一次无锡博物院,亲眼观赏这尊泥塑珍宝。全家一起则其乐融融,独身前往也可顺便沾沾老鼠们的喜气儿。

毕竟老鼠的女儿都出嫁了,祝福你在庚子鼠年里遇到那个命中注定的“TA”,尽早“脱单”~

少年(女),不要被老鼠比下去呀!

世界历史博物馆里的老鼠(新华博物苑新春好)(11)

文物汇小贴士·无锡博物院

世界历史博物馆里的老鼠(新华博物苑新春好)(12)

·2008年10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

·建筑面积71000平方米

·开放时间9:00-17:00(周一闭馆,节假日除外)

·常设展览20个

·特色收藏:书画,泥塑,紫砂

·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无锡市地标建筑(颜值担当)

《新华·博物专栏由新华网客户端、国际博物馆信息中心和《艺术博物馆》杂志联合出品以轻松幽默、深入浅出的文字风格,推介国内外知名博物馆馆藏文物、作品、标本及其他遗产,撰写适合各年龄段读者阅读的精品故事,揭秘赏析“镇馆之宝”。诚邀各地博物馆加入联合创作计划,为本栏目提供文物故事及展品线索。以文物为载体,追溯历史时光,弘扬民族文化,为公众了解博物馆、走进博物馆、爱上博物馆贡献力量!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新华·博物苑》投稿邮箱:museumdaily@iartmuseum.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