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整个电影故事,简单点说就是进城、出城,再进城。其中最重要的也就是三句话,公平、玩不起也必须玩、没有你对我最重要。
基本可以把故事情节分三段的递进关系。城外劫车,假扮县长进城捞钱,站着拿钱、公平,是第一阶段。
小六被逼自尽、夫人被杀、要拿到黄四郎的钱报仇出气是第二阶段。
故事发展到这里其实是从火并高潮到拿到180万两银子,完成一个完美复仇的小结局,老二出城只是给他们找个出城后落脚的去处。
这里张麻子内部队伍有个分歧点,老二认为杀了黄四郎才算报了仇,老三是认为拿到钱就算报了仇,张麻子认为要拿到黄四郎的钱才算报了仇。出城后,假麻子劫道、老二被杀、师爷被炸、众人返城复仇除掉黄四郎,没有黄四郎最重要,是第三个阶段。
整个故事情节本来就不是张牧之一开始就要除掉黄四郎,而是这样一个发展的层层推进的过程。从故事情节推进来说,老二被杀就是故事情节上的需要,目前看没必要过度解读。
2、怎么理解葛优扮演的师爷这个角色性格?圆滑、满嘴谎言、懦弱,但是这个角色最闪光之处是不会做出出卖背叛的事。将师爷临死之前所说的第一个秘密,解读为他出卖了老2是完全错误的。
张牧之对他考验的最高潮火并戏时,他都没有出卖张牧之。张牧之火并戏后临走时所说师爷是他最爱,就是指这点。之后墓地告别这场戏,就有了张麻子告诉师爷,他真正的身份是张牧之。
师爷偷听张牧之和老2的谈话,只是担心张牧之不要这180万两白银而去和黄四郎拼命,因为张牧之之前曾经做过不要两大家族赎金的事。另外,张牧之带队出城剿匪,是带着银车出城的。哪有带着银车剿匪的?这说明张牧之一伙出城是打算离开鹅城不回去了,这笔银子里有黄四郎出的那份,仇已经报了。
所以有了师爷告诉张牧之,本来他计划去的是康城而不是鹅城这个秘密,因为他们不会再回鹅城了。整部戏里,除了被人揭穿,就这次师爷自己揭穿自己的谎话,骗子嘴紧,那他怎么又会去告诉黄四郎老2的去向?
既然张牧之等人和师爷都决定带着钱离开鹅城,那师爷去告诉黄四郎老2去向是为给自己添堵?如果有情报可交换,那哪有比带钱走人全身而退更值钱的情报可交换的?张牧之让花姐看着替身,是打算如果能顺利全身而退就将替身还给黄四郎。师爷被炸死在赶着马车赶去山西还钱的路上,他具备一个可贵的品质,信义。
3、电影最后有句台词:浦东就是上海。
但在当时,浦东并不属于上海管辖。在当时,上海是一个县,浦东还是一个地域概念而不是一个行政地名,它由川沙、南汇、奉贤三个县组成。
直到1927年后,部分浦东地区才划入新成立的上海特别市。1949年后,虽然浦东被整体划入上海市,但相对于浦西,仍然是落后和不起眼的存在。
浦东真正成为上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后来90年代的事儿了,而90年代正是中国大踏步走向全球化的时代。
而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中国历经百年沧桑最终还是要融入世界。
电影结尾时,尽管张麻子(革命者)起初并没有去上海的计划,但还是不自觉地沿着铁轨去追那群目标是浦东(全球化)的兄弟们。
当然,这不算是一个细思极恐的地方,只是隐喻了一个史实。
4、很多人纠结于武举人真做过还是没做过。
按姜武的说法,电影原来一个结局的设定是武举人站上了碉楼,手里拿黄四郎的望远镜。说明姜文对于这个人物设定,首先是具有一定野心,但是没有忠诚度,见风使舵,多次背叛落难的前主公。
电影本来就是一种想像的叙事,不是历史的考据。姜文选择武举人这个头衔,是符合人物的塑造的,但年份和历史不符,也许他想表达的是一种荒诞的感觉,就像整个让子弹飞的故事是历史上真的发生过吗?
另外,像姜文一拿出枪拍在桌子上,武举人立马怂了,其实也象征了是热兵器轻而易举的一举毁掉了武举的制度。
5、老七嘴被打伤了那段他是知道了什么事!
要去告信,还不能开公共频道,结果刚出去就被打伤了,还正好是嘴,就是让他别多嘴,老七被打伤后指着哨子说“快快快”那他肯定是有什么要紧事要说,师爷拿起哨子就问老七“怎么吹?怎么吹?”
这时候老七中枪后反应过来这事不能在公共频道说。
后面师爷说“你带我跑吧”
老七:“不不不,跑不动!跑不动!”
师爷:“我带你走?”
老七:“跑不动,跑不动……!”
师爷:“不是嘴坏了吗?嘴坏了用脚跑啊!”
这里老七为什么不跑?因为老七知道这再出去打的就不是嘴了,这一枪也给老七镇住了!
所以说这一枪到底是谁开的?不想让他告信为什么不直接打死他?老七到底要说什么?能让开枪者这么大反应?
这段不能细说,只能你们自己想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