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发白帝城.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读来兴会淋漓,快意人生,痛快晓畅之感。仿佛眼前一片空旷无际,视野千里。“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耳边滚滚江涛如雷吼,猿啼作乐声。

如果不知道背后的故事,单单读其诗本身会觉得这是李白的一贯诗风,感情兴发,喷涌而出。

殊不知这是很特别的一首。表面看似旅次轻捷,实是有幸赦免后的复杂心情。江陵本非李白的故乡,一个“还”字亲切得如同归乡一样。两岸猿声助我兴,轻舟侧畔千帆过。抒情达意,自我放逐之感。

李白因什么作《早发白帝城》这首诗,个中因由许多人都略知一二。这事件背后的全貌和后来的事件发展是怎样的呢?

李白诗句背后的故事(早发白帝城后来的故事)(1)

01世人只看到李白诗里的狂欢,谁曾体会他的半世心酸。

李白是伟大的人。一生才华绝代,抱负深远,常怀济世救民之心,政治上不得舒展,但性情放逸超脱不改。

公元742年,李白四十二岁时,曾被李隆基招去做过两年的翰林院供奉。渐渐地,李白对这种御用文人的生活日渐厌倦,他的心在政治上。后请辞被赐金放还。

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实是放情山水诗酒,哪里风景秀丽去哪里,畅游名山大川。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盛唐开始滑向低谷。大唐荣耀不再复。

公元756 年(唐天宇十五年、至德元年),李白已五十六岁,在这年六月间,来到庐山,这是李白第三次到江州,这次他与夫人宗氏隐居在庐山屏风叠达半年之久,并修建了读书草堂,安安稳稳的过日子。

到了这年冬天,李白被邀请下山参加永王李磷的东征部队。为什么李白欣然前

要在这乱世中发挥自己的价值一展抱负吗?固然是,但这不是主要的。

李白最核心的思想是救济天下,拯救流离失所的百姓于战乱中。他可以在庐山避世的。他不能。他不能坐视不管。

李白诗句背后的故事(早发白帝城后来的故事)(2)

来到永王身边,李白斗志昂扬,写下了《永王东巡歌十一首》鼓舞斗士。树永王军容军威,勉永王勤王救危,称玄宗和肃宗为二帝,永王为贤王。

其五

二帝巡游俱未回,五陵松柏使人哀。

诸侯不救河南地,更喜贤王远道来。

其十一

试借君王玉马鞭,指挥戎虏坐琼筵。

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

李白在政治上是天真的,这天真是一腔报国热情,爱民之心。

在战乱中,李白诗云:

……天人秉旄钺,虎竹光藩翰。侍笔黄金台,传觞青玉案。……舟中指可掬,城上骸争爨。……太白夜食昴,长虹日中贯。秦赵兴天兵,茫茫九州乱。感遇明主恩,颇高祖逖言。过江誓流水,志在清中原。拔剑击前柱,悲歌难重论。

此诗表明李白弃隐出世跟随永王,扪心自问亦无愧色。其忠肝义胆冰清玉洁,大军在危难时刻,李白内心烦忧。诗人拔剑击柱,凄怆悲歌。沉雄豪迈的诗句中表现了一颗洁美的心灵和黑暗的现实在剧烈的撞冲反击。

李白诗句背后的故事(早发白帝城后来的故事)(3)

后来永王卷入了皇权之争中,连累李白也被捕入狱。

李白在狱中写下了《万愤词投魏郎中》:

……

南冠君子,呼天而啼。恋高堂而掩泣,泪血地而成泥。

悲羽化之难齐。穆陵关北愁爱子,豫章天南隔老妻。

一门骨肉散百草,遇难不复相提携。……

好我者恤我,不好我者何忍临危而相挤。苍苍之天,高乎视低。

如其听卑,脱我牢狴。傥辨美玉,君收白珪。

原本“因天下乱离,四方云扰,欲得一试其用,以扩清中原,如祖逖,非敢有逆志”辅佐永王,谁曾想成了阶下囚。

可叹!诗人不仅壮志成空,而且成了从王为乱的逆臣。真是出师未捷名先毁,世人终难信高洁。这样的辱没、冤屈,更向何人说?

奋斗一生、凌云一生、苦闷一生的呼喊。

李白诗句背后的故事(早发白帝城后来的故事)(4)

唐肃宗将李白流放夜郎(今贵州一带),途中暂居川东白帝城时,遇到天下大赦。

李白以58岁的年龄,抛妻别子,忽然遇赦,得以归家,心里突发的畅怀。从白帝城顺长江而下至江陵(今湖北荆州)时。李白乘着小舟,驰骋于江上,万重山留在身后,风在耳边呼啸,诗兴大发,于是有了李白的名篇《早发白帝城》。

李白诗句背后的故事(早发白帝城后来的故事)(5)

02“无诗不猿”猿声只存在诗词里

其实李白听到的猿声不是猿猴的啼叫,应该是猴子的叫声。

近一百多年来,许多专家认为古代三峡没有猿类,因为从气候上看三峡地区的生态环境不适于猿的生存。森林覆盖的神农架,也没有猿的记载。《中国长江三峡动物大全》一书中记录的三峡灵长目类,有猕猴、藏酋猴、短尾猴、金丝猴类,并无猿。

因此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并没有猿类生。而今天由于森林消逝,长江三峡连猴子也见不到了,著名的三峡猿啼只能在唐诗里给我们一个美好的梦境。

古代唐以前诗人在游三峡时写诗,近乎“无诗不猿”,从南北朝到唐朝,大多要提到猿声。不乏跟风流行的感觉。

李白诗句背后的故事(早发白帝城后来的故事)(6)

03只有李白以猿啼作乐声

猿声多用来抒发哀声,寄托文人墨客的五味杂谈的心情。有游子羁旅漂泊的孤苦,文人怀才不遇的落魄失意,亲人朋友远游辞行的别离情。

因此出现在诗中的猿是哀猿、寒猿、孤猿,其猿声亦是哀音、愁音、悲音。

唐人李端写猿声,“猿声寒过水,树色暮连空。”竹枝词· 黄庭坚“三峡猿声泪欲流,夔州竹枝解人愁”寄欧阳永叔谪夷陵·[宋] 谢伯初“江流无险似瞿塘,满峡猿声断旅肠。”

而李白的猿声是乐声,李白是永远打不败的精神领袖,在苦难中也能开出花来

全诗洋溢的是诗人经过艰难岁月之后突然迸发的一种激情,快船快意。为了表达畅快的心情,诗人用上平删韵的“间”、“还”、“山”作韵脚,全诗显得轻快,回味悠长。

李白诗句背后的故事(早发白帝城后来的故事)(7)

04白帝是谁?

“白帝”上古神话,五方上帝之一,西方白帝少昊。五方上帝分别是:东方青帝(太昊)、南方炎帝(神农氏)、中央黄帝(轩辕氏)、西方白帝、北方黑帝(颛顼,也称玄帝)。

相传一名叫黄娥的仙女在天上织布时,,常常到西海之滨的一颗大桑树下休憩。在这棵大树下,她认识了白帝子,他们一见钟情。

皇娥倚在瑟边唱起动人的歌声,白帝子也应和着唱了起来,两个情人常常你唱我和,快乐无比。后来皇娥生下一个儿子,名叫少昊,便是后来的白帝。

李白诗句背后的故事(早发白帝城后来的故事)(8)

白帝城原名子阳城,为西汉末年王莽政权下,割据蜀地的公孙述所建。

公孙述于建武元年(25年)称帝,自号“白帝“把自己以“五帝之一的白帝自喻。改子阳城为“白帝城”。

建武十一年(35年)光武帝刘秀派兵征讨,被公孙述所拒。次年,复命大司马吴汉举兵来伐,攻破成都,尽诛公孙氏,计公孙述割据益州称帝,共在位十二年。

李白诗句背后的故事(早发白帝城后来的故事)(9)

05白帝城和李白有关的故事还没讲完

几年以后,肃宗之子代宗即位,不到一个月,即为永王璘正式平反昭雪冤案。

《旧唐书》卷十一《代宗本纪》宝应元年(762):

“四月……己巳(二十日),即皇帝位于柩前。……五月……丁酉(十九日),御丹凤楼,大赦:……棣王琰、永王璘并与昭雪。”

代宗即位后召李白为左拾遗,左拾遗”这个官职居于七、八品。

那时李白刚刚去世。已经看不到平反昭雪的这一切。

《新唐书》卷二百二《文艺列传中·李白传》:

“李阳冰为当涂令,白依之。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年六十馀。”

李白以风华绝伦的才情,执着的爱国心,创作了不朽的诗史《永王东巡歌十一首》、《自丹阳南奔道中作》,《万愤词投魏郎中》这些记录历史,记录事实的爱国诗篇,保留了一系列诗史,从而保存了被权力所歪曲、掩盖的历史真相。我们看到了李白正直不屈的人格,他不愧为后人所敬仰的嫡仙人。

李白诗句背后的故事(早发白帝城后来的故事)(10)

结语:

“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历史上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苏轼、等人都游历过白帝城,并留下诗篇名句。

白帝城怀古,缅怀历史盛衰,缅怀人文往事,白帝城承载了文人的几多欢喜几多忧。

诸如白帝城一类的名山大川承载了李白的多少过往。如大部分文人士大夫的理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样,李白的真正理想在政治上,他认为自己能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

但是李白一生坎坷,虽然名满天下,但再也没有获得在政治上的建树,终究一生未完成。杜甫惋惜地说:“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伟大之人的伟大就在于,没有成全自己,却成全了后人。李白的诗篇,李白的豪情,李白的精神,给予我们以莫大的恩泽。千年来,用之不竭。代代后来人,仰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