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

一花一树一菩提(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1)

千百年来中国文人特有的文学素养造就了一种对自然山水的回归感,这也是东方美学特有的一种气质。西方人有问题去教堂,东方的人遇到问题爱回归山水,向自然探求自我。所以,在中国山水风光世界里,早已把一草一木,一山一水赋予了一种人文情怀。对于我而言,风光里的山水不仅仅是西方风景摄影里的眼球视觉,还有我们千百年祖先遗传于我们的特有文化基因。这种文化形成早在唐宋就已经逐渐形成,而西方美术界把绘画带入意境之美,一直到了近代毕加索时代,受了日本浮世绘影响之后的事情了。

记得我在林芝看到那一颗颗上百年苍健的老桃树在云端绽放时,一种莫名的感动涌上心头。对我而言,那早已不是风景,也不仅仅是桃花,而是一种自然山水生命力的绽放,能感受的远远比看到的要多。纵然远观是可以看到 一片片桃源的壮观,但那只是视觉上行的震撼,远远不足以触及心灵之美。 放大一颗桃花的枝枝叶叶,看着那一丝丝古朴沧桑的枝干,却会带来不一样的震撼,从东方美学的角度来说,这是一种”气场“,即山水万物都有他的气场,这一颗桃树的气场是他的”枝干“的所凝聚的。 即我过去表达的,材质决定了气场。 有人说”气场“这东西太虚无,但放到生活里表达,又不会觉得虚无,比如男人会说某个美女好性感,性感一词,即是气场的一种。

一花一树一菩提(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2)

所以“气场”中的“气”是东方美学特有的东西,这个是西洋画里找不到的,自然从西方摄影圈也是学不到的。 这几十年,摄影圈从国外摄影师那学到了太多太多的技法,虽然给照片增色不少,但如果把这种“技巧”稍加磨砺,结合于东方美学的“气韵”,大概拍出的东西就要西方摄影师来学习了。他们固然有他们值得学习好的,却不代表我们没有他们可以学习的,倒是希望国内很多摄影人能在这里找到我们自己的文化归属于自信。 决定“气场”的元素其实很多,材质是决定元素之一,其他的我们以后会在我的东方美学摄影中私家分享课分享。

摄影的是看到每个人对世界不同的领悟

现在摄影圈有一个争论,文学修养稍高点人会强调过分”意境“之美,纯粹技术流的人会认为”意境“只是多余,只要好看即可。 其实这个关于审美的争论毫早在宋代时候就已经开始。宋之前以职业画家为代表的负责记录社会生活的画题,比如唐代的阎立本画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一直到“宋徽宗“时代,大概他是皇帝,又是读书人的缘故,才真正把”意境“这个东西融入书画给予了盖棺定论。 宋代之前的”画家“,大都是以“画匠”存在的,这部分群体不一定是读书人,所以更多的在技巧上的研究,后来北宋开始以苏东坡为代表的人非职业画家的文人兴起,他们开始批评“画匠”只是卖弄技巧,画的东西比较流俗,虽然画的很像,但匠气十足,并无意境可言。 甚至说出了:”画与形似见于儿童邻“这样的话。 意思就是画的很像技巧很好的画大概也就只能给邻居家的小孩子看看而已。 虽然偏颇了些,在那个时候对文人圈子而言,却也几分道理。我个人觉得整个延续几百年的“文人画”运动实际是上把东方美学向深入发展一个过程,把从简单的叙事,记录,发展到诗书画一体三绝的境界,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这是东方美学的一大成就,也是独特的文化魅力特点。

一花一树一菩提(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3)

所以,意境与技巧的争论并无意义,意境与技巧相互融合才能完成好的作品,偏执任何一边不过都是一枚硬皮的两面。对摄影而言,审美的层级决定了对品鉴照片的要求,追求意境之美的人大都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东方文化的审美价值观。 追求技巧的人也大概因为商业市场与更多入世要求,强调其视觉实用价值,都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而已。 摄影与绘画本就不同,摄影要求一定的技巧,技术修炼也是必须的,只是也没有达到传说中的那么重要。如果图片的意境与韵味十分恰当,技术上的不足也没有什么可以非议的。用任何一个审美标准去评判任何一个都是没有道理的,因为之前不止一次提到过用西方审美标准去看东方是看不懂的,反之亦然。

我一直在谈东方美学的特点,但并没有要否认西方美学标准,相反,我也跟学西方画的朋友在学习西方美术的一些好的东西。文明的发展都有他借鉴学习的地方,摄影脱离西方美学一些标准也是站不住的。只是在这个渐渐远去我们自己原来那种美的文化时代,希望通过自己的理解更多初学摄影的朋友从美的层面找到自家文化上一些自信与兴趣。在这个一味模仿追逐西方美的时代,也能让我们找回曾经的那份美的特质。我们在近代一百年落后的是科技,但因此连带文化艺术领域的自卑,就是真的毫无道理的了。

我一直建议很多喜欢意境神韵之美的朋友未必一定要从技术流那些枯燥的专业术语开始,可以先拍起来,不用技巧曝光准不准,构图是审美决定的,构图好带有审美的天赋,至于曝光之类的,不过都是如卖油翁一样,熟练工罢了,拍的久了,自然会慢慢好起来。技术的东西在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面前,就显得微不足道了。照片的作用是给人的看的,能给人带来视觉或者心灵层面的享受,就是好作品。发发微博,朋友圈,能有你身边的人朋友觉得很美,这就是生活中摄影的乐趣与艺术价值。挂在博物馆里的摄影作品和冲印出来挂在家里的在艺术功能上是没有区别,由区别是时代与市场赋予的东西,与内心的享受其实关系不大。

一花一树一菩提(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4)

摄影的修炼是为了完成人

我想摄影的修炼是为了完成”人“,一张照片应该是一个人对世界的解释,如果都拍一样的风景,沦落为纯粹技术流的技巧的卖弄,而看不到一张照片那个人,那不如直接买个机票,飞到目的地去住几天可以看个够,白天黑夜阴晴圆缺统统都看一篇,远比照片来的痛快。看不到“人性”的摄影作品大概在这个时代有两个功能:一是发到网络快速媒体上被点点赞,吸引一下一时的眼球,聚集一下人气。 二是供稿给一些商业图库,经过二次设计加工用来做广告海报。但对大多数摄影爱好者来说,摄影之所以让人着迷,是因为人在摄影,同一片风景,大家眼里的却是不同,你看到的是每个人对世界与美不同的解释与领悟,与其说是看照片,而不是更是在看人。

(文章转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你敢买、我就敢送

你敢买,我就敢送!2017.6.28 前凡是在 腾讯课堂 购买《数码摄影从入门到精通》课程就送您精美摄影书一本、价值99元的器材课程一门、价值99元的PS课程一门!

该课程包含雷波老师精心制作的1300张PPT、视频时长达17小时,知识点精密划分,哪里不懂看哪里!配合赠送给您的专业摄影教学书籍不怕您有学不懂的摄影知识。图书数量有限,先到先得,送完为止。关注这门课的摄友们是时候行动起来了~点击左下角 阅读全文 即可进入活动页面。

一花一树一菩提(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