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是纳粹德国的元首,他宣扬法西斯主义、极端民族主义,试图建立以纳粹德国为首的新秩序,力主扩大日耳曼人的生存空间并重新武装德国。然而,国际社会对希特勒的胆大妄为一再姑息,严重助长希特勒嚣张气焰,最终导致第二次大战爆发。
01二战前的侵略
希特勒上台伊始,就将世界引向一场有预谋的战争。
希特勒
1935年1月13日,在纳粹党的鼓动下,被分离出去的萨尔人举行全民投票,以压倒性多数要求重新并入德国(注:一战后该地区由国际联盟委托法国代管)。
1936年3月7日,希特勒以一次极为冒险的军事行动,派遣一支由2.2万人组成的军队和一支警察分遣队开进莱茵兰。(注:一战后的《凡尔赛和约》等规定,德国境内莱因河以东50公里为非军事区,如德军进入,法军有权采取军事行动,英国则有义务以武装力量支持法国。)
进军莱茵兰
国际社会对希特勒的胆大妄为一再姑息,严重助长希特勒嚣张气焰。1938年3月10日,奥地利又被强迫“合并”到德国,成为德国的一个省,对此,唯有英国表达了一下抗议。
兼并奥地利后的下一个目标是肢解捷克斯洛伐克。其第一个步骤首先要兼并苏台德。苏台德处于德国、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三国交界处,聚集着300万说德语的日耳曼人,是德国一战战败割让出来的土地。希特勒煽动苏台德的日耳曼人脱离捷克斯洛伐克并入德国,最终达到肢解捷克斯洛伐克的目的。
1938年9月15日,英国首相张伯伦与希特勒举行会晤,居中调停。会见中,希特勒表示要下决心让苏台德回到“祖国”怀抱。当张伯伦感觉到希特勒态度的坚决时,非但没制止,反而做起法国人和捷克人的工作,希望他们满足希特勒的愿望。
张伯伦与希特勒
1938年9月29日和30日,英、法、德、意四国在慕尼黑召开会议,讨论苏台德危机,却将当事国捷克斯洛伐克以及另一个协作国家苏联排除在外,这就是历史上臭名昭著的“慕尼黑阴谋”。由于英法害怕战争,决定将苏台德“移交”给德国。10月1日,苏台德被德军占领。
苏台德从捷克斯洛伐克领土分离出去以后,并没完全解决所谓“民族问题”,在捷克斯洛伐克其他地方依然散居着数十万日耳曼人,以及数百万其他民族。这都成为希特勒彻底肢解捷克斯洛伐克的借口。
捷克斯洛伐克内奸与德国狼狈为奸,逼迫捷克斯洛伐克老总统哈查于1939年3月15日凌晨在事先准备好的公报上签字。公报签字2小时后,德国军队全面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从地图上消失了。
1938年被德国吞并前的捷克斯洛伐克军队
3月18日,英、法两国在国内民意的压力下,向德国提出抗议,德国人断然拒绝这些抗议。
02波兰问题
当希特勒在波兰问题上故伎重演的时候,被希特勒捉弄得筋疲力尽的国际社会终于清醒过来。
1938年10月24日,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请波兰驻德大使利普斯基吃饭,提出但泽(注:原属德国,一战后实际上划归波兰)应当“归还”给德国。波兰拒绝了德国要求。
1938年,身着党卫军制服的里宾特洛甫
1939年1月5日,希特勒接见波兰外长贝克时说:“但泽是德国的,它永远是德国人的,而且迟早要成为德国的一部分。”3月21日,里宾特洛甫在柏林会见利普斯基,对波兰态度开始强硬,建议波兰大使向本国外长解释目前局势。26日,波兰方面以备忘录形式拒绝了德国对但泽地区的要求。从此,德国对波兰口气大变。
英国在了解到德国对波兰强硬主张后,张伯伦终于不再忍受希特勒的饕餮野心。3月31日,他在英国下院发表历史性演说:“我现在必须告诉下院,在此期间如果发生任何显然已经威胁到波兰独立的行动,而波兰政府因此也认为必须动员全国力量进行抵抗时,英王陛下政府将认为自己有责任立即全力支持波兰。他们已经给予波兰政府这种保证。”
当希特勒得知英国为波兰提供安全保证,暴跳如雷。随后,希特勒于4月3日给德国武装部队下达进攻波兰的绝密命令,即“白色行动计划”。同日,希特勒还下达了一个补充指示,最重要的内容包括“战备工作应当从这一点出发,即从1939年9月1日起任何时候都可以实施行动计划”。
4月7日,意大利在德国同意下占领阿尔巴尼亚;4月13日,英法两国对希腊、罗马尼亚进行安全担保。同盟国和轴心国的基本形态形成。
在阿尔巴尼亚作战的意大利炮兵,随时准备对希腊开火
1939年4月14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分别给希特勒和意大利总理墨索里尼发了内容相同的电报,电报指出:“我深信今天全世界千百万人正生活在异常的新的战争恐惧之中,甚至是一系列战争的恐惧之中”;呼吁两国“通过和平方法解决政治、经济、社会问题,不要诉诸武力”;要求德国、意大利不要入侵其他国家。
意德两国对罗斯福的呼吁嗤之以鼻。4月28日,希特勒对国会进行了长达2个小时的演讲,作为对罗斯福电报的回应,他矢口否认对波兰的侵略意图,单方面撕毁英德海军条约和德波互不侵犯条约。在演讲最后,希特勒说他“对我们全都关心的事情尽最大贡献,那就是:全人类的正义,幸福和和平”。他的这个演讲被称为欺骗德国人民“最光辉的杰作”。
希特勒在演讲
03苏德关系的演变
纳粹德国长期反对苏联,但在现实政局面前表现十分灵活。如果不能稳住苏联,德国就面临双线作战的可能。1938年底,苏德经济协定到期。11月,两国就延长协定问题进行谈判。
1939年3月10日,斯大林在苏共第十八次代表大会发表讲话,暗示苏联不会加入对德战争:“决不让那些惯于使他人为自己火中取栗的战争贩子把我国拖入到冲突中去。”在德国肢解捷克斯洛伐克后,苏联也不愿意对波兰、罗马尼亚提供安全保证。这一动态迅速被德国捕捉到,为两国接近打开了大门。
斯大林
此时,苏联尚未最终决定与德国合作。苏联外交人民委员(即外长)李维斯基在4月17日接见英国大使时希望能与英法缔结三边互助条约,建议提出“英国、法国、苏联约定,在军事行动开始以后,未经所有三国一致同意,不同侵略者进行任何谈判和单独媾和”。李维斯基的建议没有得到回应,5月8日英国正式拒绝苏联的建议。
与此同时,苏联驻德大使拜访德国主管外交的国务秘书时表示,意识形态不会妨碍苏联同德国的关系。稍后,德国即传出苏联将会合伙瓜分波兰的传言。
7月22日,苏联宣布与德国正式恢复贸易谈判,苏德关系越走越近。而英国对与苏联签订盟约的兴趣始终不大,且分歧很多,直到8月23日,才在法国敦促下开始英法苏三国军事条约的谈判。但英国对谈判依然漫不经心,派出的军事代表只拥有作战经验而不具备战略素养,甚至还忘记给谈判代表开出全权证书。
谈判进展缓慢,除了英国的漫不经心,波兰也负有重要责任。在6月9日,波兰外长贝克给英国大使拉钦斯基的电报中,不同意西方与苏联缔结条约时提到波兰,而是要与苏联直接谈判。由于波兰的固执,成为盟国谈判失败的重要因素。
苏德签订互不侵犯条约
这些使希特勒抢在前面与苏联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8月23日中午,德国代表团抵达莫斯科,随后,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与斯大林进行了3小时会谈。会谈十分顺利,在晚上进行第二次谈判时,即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这样,德国不仅卸下了东线的压力,同时还麻痹了苏联对德国的警惕。战争大门彻底打开。
04走向战争
1939年8月31日12时30分,希特勒正式下达第一号作战指令:进攻日期:1939年9月1日;进攻时间:4时45分。
德国入侵波兰
1939年9月1日4时45分,德国进攻波兰,战争爆发。9月3日9时,英国通牒送达德国政府,宣布对德宣战。当天12时30分,法国通牒送达德国政府,宣布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