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与“都”的区别

文/余长城

“京”是“京师”的简称。大一统王朝出现二京时,首都称京师,陪都(副都)称京。京与都词义是相同的,都指国都,但京略高于都。

夏商不论,典籍甚少。从西周开始,国、国都称京,先后定都丰京、镐京,并营建洛邑。西周时,诸侯国的都城称为邑。

东周时,特别是到了战国时期,天朝衰弱,强大的诸侯国将国君所居之邑称为都邑,渐简称为都,遂有了都与邑的区分。

“京(师)”的解释一一《春秋公羊传》:“京师者何?天子之居也。京者何?大也。师者何?众也。天子之居,必以众大之辞言之。”《尔雅》:“京,大也。”

“都”的解释一一《释名》:“国都曰都。都者,国君所居,人所都会也。”

请注意一一国君与天子是有区别的。都与京的区别正在于此!

所以:大一统的王朝(天子统治)一般将都城称为京或都,而多国并立时(国君统治)一般只称都。明朝修《元史》,则贬称上都、大都、中都。

举例如下:

东汉:班固作《两都赋》,张衡作《二京赋》。京即是都。

三国时期:左思作《三都赋》。未称京。

唐朝:李庾作《两都赋》。时人也合称二京。但二京(都)并列时:长安一般称西京,甚少称西都;洛阳一般称东都,甚少称东京。

北宋:开封称东京,几乎未称东都;洛阳称西京或西都。

明朝:分称北京、南京、中都,中都的地位要比京低一些。朱元璋的南京、朱棣的北京称京师。

清朝:分称燕京(北京)、盛京。

京与都的区别(京与都的区别)(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