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熟了,白村田地间到处都是拔花生的村民,丰盛的金秋硕果累累、令人欢欣陶醉。恍然觉得像个绚烂广阔的大餐桌,一颗颗花生正袅袅蒸腾着饭菜的香鲜。

又香又甜的花生(醇香可口的花生)(1)

李河新|文

又香又甜的花生(醇香可口的花生)(2)

丰收的季节,连梦都是一片金黄

玉米穗上空的天,瓦蓝瓦蓝的,四周的田地,苍茫苍茫。村庄在金黄的怀抱里。土墙青瓦的房屋,格外幽静。

清澈蜿蜒的沙河,映着成熟的秋,哗哗流淌。玉米、花生躺在小路上、院子里、房顶上,成了村子里最美丽的风景,给秋季流年沧桑的白村,带去了生机与活力,连梦都是一片金黄。

又香又甜的花生(醇香可口的花生)(3)

一踏进乡村,就有一种浓郁温馨的感觉,悄然笼罩于身旁。

村口响起了一连串的鞭炮声,白叔家的新媳妇披红带彩地被迎接到了家门,喜庆的烟花在乡村的空气里洒落,丝丝甜蜜的笑意醉倒了大捧大捧的秋阳,以至于那颗太阳也便和新娘的脸颊一般,羞答答的。

当局者的幸福,旁观者的愉悦,全部融入了这片深情的土地。

院子里,麻雀成群成群旋转,轻轻落下,踩在玉米堆上,叽叽喳喳地叫着,肆意喙啄。

老白孩站在窗下,时不时的吆喝一声:“嗨……”声音,拖得很长很长,传得很远……麻雀儿听见了,就赶紧瑟瑟着飞走。

又香又甜的花生(醇香可口的花生)(4)

“老李,回家了?”村干部毛哥在花生地边亲热地招呼着!

“开始收花生了?” 我吃惊问到。

“是呀!这几天,阳光好,正是出花生的好时节。”

白村是花生的生产地,因为是沙土地,浑厚丰韵。花生的品种也很多,有大花生,小花生,四仁红,红皮花生等。

花生棵小,透风,果成实;均匀皮薄,粒大,饱满,出油率高,口感好。今年种花生最好的还属天晓家,他家的花生壳洁白无暇,仁红润严实;颗颗饱满,粒粒壮实;一咬白沫四溅,满嘴溢香。

又香又甜的花生(醇香可口的花生)(5)

醇香可口的花生,一如勤劳朴实的父老乡亲,表里一致

早春播下了种子,从发芽、长叶、落花到成熟,虽然要经历春的孕育和夏的雷雨,只要风调雨顺,除几次草就可以等着收获了。

每一粒花生都凝聚着沉甸甸的劳动。播种时节,人们弯下腰,蹲下身,把一粒粒花生米埋进土壤,盖上薄土,踏实。播种后最及时的一场春雨后,花生的幼苗很快就可以长出来了。

一窝长出三四个探头探脑的绿芽芽,两瓣两瓣的,挤在麦茬旁边窃窃私语,这些花生开始滋润着雨露阳光,汲收着大地营养,一点点绿得旺盛,充满生机,蓬勃生长。

又香又甜的花生(醇香可口的花生)(6)

五月,麦子熟了。收麦后,要给花生“剔苗”。一窝四五棵的,往往只留下最健壮的那两棵,其余的全拔掉。

立夏之后,随着天气一天天的暖和,从碧绿变成深绿,花生苗开着了金黄的小花。

在那绿色彻底被金色取代之前,村里人就忙碌起来,种玉米的人们穿着花花绿绿衣服,和花生青黄的绿浪相映衬,那景象很是壮观。

中秋节前后,花生叶子不再像以往那样青翠欲滴,开始变得发黄了,颗粒变得坚硬了,便进入了成熟期。

花针深深扎进土壤,结出一粒粒果子——花生从不张扬,它们内敛,沉默,不像葡萄、苹果、梨等,让人们一眼就能看到枝头的炫耀,它需要你走进地里,连根拔起,才会知道它沉甸甸的果实。

这时节,花生禾子渐渐枯萎,卸下了曾经绿油油的叶子,花生就成熟了。

“老李,来吃花生吧!刚地里拔的!”满脸皱纹的陈大娘把花生从秧上摘下来,扔进柳框篮里。

大娘年轻也是美女一枚,娘家人一直想要个“带把的”,大娘生了好几个女娃子,一直感觉别人瞧不起,后来终于得了一个胖小子,也算了却心愿。晚年儿孙满堂,儿女儿们也孝顺,苦尽甘来。

又香又甜的花生(醇香可口的花生)(7)

走过白村小学,就是毛中民大哥的花生地了,老两口坐在小凳上,拔几颗向前移移凳子,这样省力又方便。

在地里收花生我可是头一回,脚下踩着一堆黑黝黝的泥土,像个地地道道的农人一般,来不得半点喧哗浮躁。

弯着腰,把头低下来,双手抓住根茎用力一拔,一串串坠满小铃铛的花生就出来了,饱满而结实,粒粒健壮;我播开一个,细细品味,醇香舒展。拎几颗到旁边的水沟里洗一洗,只要那么轻轻的在水里一摆,花生便清净至极。

又香又甜的花生(醇香可口的花生)(8)

把花生米放进嘴里,一股清香和淡淡花生奶油味爽嘴润心

和我一起收花生的贫困户徐大妈说,这花生可让人操心了,播种、拔草、施肥、然后收获,农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时半会儿闲不住。

几个粗衫布衣的大娘,一边拔花生,一边闲聊着,并肩在平坦田地的沟坎边,各自完成着手中的活计。一个花生从土里悄悄地跑出来,为他们传递着中秋的期盼。

“大娘,今年高寿?”“七十多了。”我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如果自己这把年纪,也能如她们一样劳作在希望的田野上吗?

记得儿时,每当收秋时,大人会嘱咐孩子们穿长袖衣裤,一大早踩着秋露,踏着晨霭,揉着酸涩的眼,跟着父母出工了。

又香又甜的花生(醇香可口的花生)(9)

母亲一边双手不停地摘着花生,一边让我猜花生的谜语:“麻婆子,红帐子,里面睡着一个白胖子”。

等花生摘到四五斤的时候,母亲就会叫我去“烧花生”:抱来一小堆枯萎的花生禾子,把生花生包起来,点燃。等花生禾子燃烧尽了,花生也就烧熟了。

我们一群孩子便用草帽装上烧熟的花生,分发给摘花生的每一个人吃。顿时馨香和快乐在花生地里沸腾起来。

母亲说,烧花生只有用花生禾子烧,才味道纯正,清香可口,别的柴禾都不行。点上火。秸棵噼啪作响,熊熊的火焰照亮天空,也映着孩子们笑脸。

烧得差不多,便捧土将火压灭,将花生埋起来。等大人们捆装好车,便迫不及待地围着熄灭的火堆,扒土打牙祭。花生焐得烫手,一边吹,一边往嘴里填。

我最怀念的,是花生收获后大人孩子们“遛”花生。“遛”花生,其实就是去已经收获结束的花生地里,刨捡那些被遗漏下的花生。

这时候,田野里到处可见挎着篮子,拿着撅头、铁锨倒花生的人:老人,年轻人,孩子,蔚为壮观。大家早晨出发,然后分散到各个地片,一撅头一撅头地刨,一铁锨一铁锨地翻,把遗落在地里的花生重新寻找出来。

有时候,一天的功夫,可以倒到二十多斤。这是属于自己的劳动果实,可以用来换钱,换油,补贴家用。

又香又甜的花生(醇香可口的花生)(10)

煮花生、炒花生、生花生,家乡浓浓的情愫蔓延心房

小时候,我最喜欢的就是炒花生。母亲说,炒花生的关键在这沙和火:沙是我家乡独有的黄沙,火也是家乡独有的花生禾子。

炒花生需要技巧,火大了,容易炒糊;火小了,又会炒得半生不熟,吃起来味同嚼蜡。

妈妈先用筛子箩出细沙,再把细沙晒干,然后放在锅里炒热,再把花生倒进去,伴着热沙,来回翻炒。

这黄沙细腻,传热均匀,这花生禾子烧起来不剧烈也不弱火,最后,炒出的花生香甜酥脆,吃一粒,从舌到胃,从唇齿到四肢,香酥全身,无一处不洋溢着幸福美好。

又香又甜的花生(醇香可口的花生)(11)

仲秋时节,村里陈大妈都会给城里儿子送来煮花生、炒花生、生花生。

收获花生后,大妈都会经过细心的筛选,把个大粒满的花生挑出来,在井水里洗净,放进一口大锅里,水放到恰到好处,多了或者少了,都不能煮出十足的“味”。

这样煮出来的花生,既有新鲜花生的甜脆,又没有完全晒干时的那种干硬,吃起来粉噜噜的。

当然,煮花生,炒花生,炸花生,这种种的吃法,各有各的奇妙和滋味。

白叔也有自己的绝活,把炒熟的花生,用蒜臼子,加上盐和芝麻,捣碎,做成碎末,这时候可以就着白面馍吃,既咸滋滋,又香喷喷,既充当了菜肴,又比菜肴芳香可口。

夕阳西下,整个村庄沉静下来,之字形路上,一辆接着一辆,都是拉花生的三轮车,偶尔有一辆牛车走过去,车旁跟着吆喝的牛把子。

空气里弥漫着花生的味道、散发着泥土的芬香、饭香的味道,这些味道都是生命的味道,是人生最深最真实的味道。

袅袅的炊烟从村舍的屋顶地升起来,轻轻淡淡地滑过屋顶,蔓延到树梢、田埂、地垄上,与夕阳缭绕着暧昧着。

远处,一对相爱的恋人,缓缓地行走在田间小路上,一边说着心里话,一边吃着花生。此时的乡村秋色,是一首诗、一幅画、一曲歌谣。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者简介

李河新(笔名:月亮之上),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平顶山曲艺家协会副主席。现在平顶山市卫生系统工作。先后在《莽原》、《散文选刊》、《西部》等全国各类杂志发表诗歌、散文60余万字,出版散文集《沙漠中的那条河》荣获东坡文学奖。

豫记·甄选河南好物

在微信中搜索salome1203,添加小秘书微信

进入“豫记·河南好物群”,获取更多豫地风物。

(添加时请备注“豫地风物”)

© THE END

欢 迎 投 稿

邮箱 yujimedia@163.com

豫记系头条号签约作者

商务合作请加salome12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