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生命的最后时刻,从十二道金牌令开始。

可以妄自揣测一下,当时赵构坐在龙书案上,签发金令的目的,是不是已经存了“必杀飞,始求和”的想法,似乎也未必。

宋高宗是北宋垮塌之后,仓促之际扶上位置的皇帝,他既没有作皇帝的才干,也没有做皇帝的初衷,因此对于金国的逼迫,最佳选择还是寄希望于议和,所以当秦桧不失时机的提出“南人归南,北人归北”,他就立即就表示应允。这只是说明他偏安和懦弱,但不代表他昏庸愚蠢和没有政治敏感性。

岳飞硬刚金兵的后果有谁想过(十二道金牌闹乌龙)(1)

第一次宋金议和,是在秦桧的一力促成下实现的,虽然南宋称了臣、出了钱,但也实际意义上收回了河南、陕西的失地,存地得人,土地对国家的意义毋庸置疑。只是事情进展有些尴尬,金国政变后完颜宗弼撕毁协议,将河南、陕西二次夺走,这让之前的宋金第一次议和显得特别没有成果。

此时,岳飞因为“并统淮西行营左护军”的空头支票事件,愤然归隐庐山东林寺,赵构知道岳飞是有实力与金国一搏的,虽然结局尚难预料,但岳飞是有这个能力的第一人选。如果岳飞真的能够直捣黄龙、收复中原,这时候再行“议和”对赵构更有利,毕竟弱国无外交。

郾城大捷之后,岳家军进抵朱仙镇,金兵主帅完颜兀术撤离故都开封,复国就在眼前。在胜利在望时强迫班师,而且赵构急迫到一天内连续动用十二道金牌,让岳飞赶紧撤兵回来呢?赵构的担心,从主和派秦桧、杨沂中等人的陈奏中,大约可以一窥端倪,“兵微将少,民困国乏,岳飞若深入,岂不危也”。

在赵构看来,当时岳飞挺进中原,带走了南宋能够使用的全部精锐,这样孤军犯险深入敌阵,一旦战局失利,金国吞掉南宋的战斗力以后,长驱直入,南宋拿什么抵挡。目前的资本,已经足够“议和谈判”使用了,所以,赵构的撤军令也是发自内心的急迫,偏安一隅的想法,压倒了民族大义和收复山河。

岳飞硬刚金兵的后果有谁想过(十二道金牌闹乌龙)(2)

对于赵构的撤兵命令,岳飞并非愚忠遵行,他上疏说“金人锐气沮丧,尽弃辎重,疾走渡河,豪杰向风,士卒用命,时不再来,机难轻失”,这是宋金几十年交战以来能看到的最佳时机,他的解释,等到了赵构十二道金牌,撤兵已经无可挽回。《宋史·岳飞传》记载,“飞愤惋泣下,东向再拜曰,十年之力,废于一旦”,岳飞的心在滴血,这样的状况与绍兴七年御前对奏时“中兴之事,朕一以委卿”的承诺完全不符,岳飞只能猜测是赵构身边的人出了问题,秦桧等人投降主义影响了赵构的判断。

对于仓促撤兵,岳家军的将军们是担心的,因为当时宋金已经开了明牌,相互间动向无可隐藏,宋军撤兵不仅不合兵法暴露自己,对当地百姓也是很危险的。《宋史·岳飞传》记载,河南百姓拦住战马哭诉,“我等戴香盆、运粮草以迎官军,金人悉知之。相公去,我辈无噍类矣。”宋军去后,金国复来,报复性屠杀,必将涂炭生灵,民众无可幸免。

岳飞的仓促撤兵,也是无奈之举。

其一,帝心难测,此前岳飞曾经“抚梓还庐山,连表乞终丧”,结果被赵构三道诏书驳回,甚至在诏书中直言“以墨缞视事,古人亦尝行之,不独卿始,何必过奏之耶?”丁忧守孝与皇帝诏命,哪个重要不是明摆着吗?有前车之鉴,岳飞此次手中拿着十二道金牌诏命,怎么敢“将在外军命有所不受”?

其二,后继乏力,既然赵构下令南撤,则驻扎朱仙镇的岳家军已经变成事实上的“孤军奋战”,意味着不可能再有后续的军力、粮草支援,岳家军继续一意孤行,就会变成孤勇,岳飞也会坐实“拥兵自重”的口实,秦桧预测的“知飞志锐不可回”就会变成现实,这对于生性多疑的赵构,是不可接受的。

岳飞硬刚金兵的后果有谁想过(十二道金牌闹乌龙)(3)

对于岳飞来说,对于宋高宗这样心思难测的君主,只能选择遵从十二道金牌撤军,岳家军回撤的结果是什么呢,面对苦苦挽留的地方民众,岳飞出示金牌诏命,示意皇命难违,但是为了百姓安全,岳飞决定抗旨“留五日以待其徙”,给百姓争取撤离的机会,结果自愿跟随岳家军南下的百姓“从而南者如市”。

按照《宋史·高宗纪》的记载,“(岳飞)奉诏班师,遂自郾城还,军皆溃,金人追之不及。颖昌、蔡、郑诸州皆复为金有。”这无疑是一次令人痛惜的决定,岳家军收回的失地全部被金兵夺回。

《三朝北盟会编》载,岳飞下令撤军时,“军士应时皆南向,旗靡辙乱,飞望之口怯而不能合,良久曰,岂非天乎?”当时岳家军撤离时,已经非常匆忙杂乱,史料没有记载金军对“岳家溃军”实施全面追击,可见金军对岳飞军队的忌惮之心。

作为即将品尝胜利果实的赵构,他对这个结果真的无动于衷吗?

还有另外两则史料,出自《金佗粹编》,这是岳珂为祖父岳飞生平收录的汇编文集,可做旁证。

《金佗粹编·宋高宗御札》中记载,“得卿十八日奏,言措置班师,机会诚为可惜。卿忠义许国,言词激切,朕心不忘。”赵构看到了岳飞针对金牌令的回复上疏,提到了“可惜”,即使岳飞文中言辞过激存在失仪,也没有追究。

对岳飞的请求不要撤军,赵构的答复其实是,“卿且少驻近便得地利处,报杨沂中刘锜共同相度。如有机会可乘,约期并进;如且休止,以观敌衅,亦须声援相及。”不仅提出了相应的建议,而且还安排了补充力量,还叮嘱必须“相互支援,注意安全”。

赵构御札中提及的“十八日”,即绍兴十年(1140)七月十八日,也就是岳飞接到撤兵令的那一天。

另一则《高宗皇帝宸翰》发于撤兵之后的七月底,其中写道,“今韩世忠在淮阳城下,杨沂中已往徐州,卿当且留京西,伺贼意向,为牵制之势。俟诸处同为进止,大计无虑,然後相见未晚也。”还不忘在最后殷勤嘱咐,“遣此亲札,谅深体悉”。

信中嘱托,待“大计无虑,然后相见未晚”,意思已经非常明白,当前不必回京见驾,仍应寻机作战,待胜利之后再见不迟。只可惜,此时岳家军已经于二十日撤兵,赵构的后续安排无论是否合适,都已经变成一纸空文。

岳飞硬刚金兵的后果有谁想过(十二道金牌闹乌龙)(4)

综合来看,赵构在起初,的确是与岳飞君臣知遇,将复兴大计完全托付。但是岳家军毕竟是南宋精锐家底,宋高宗起先对岳飞究竟能打多大、打多远、打多久,并没有什么把握,因此他对此次战斗的指导原则是“保全实力、安全第一”,千万不要把家底败光。

所以当赵构得知,岳家军竟然打到了北宋故都跟前,他内心是震惊的,也是完全没有底的,朱仙镇孤军深入,一旦被金国反扑,后果不堪设想,这时候的赵构,自然是一心要阻止岳家军的疯狂举动,所以十二道金牌一天之内发出去,也是可以理解的。

后来,当他看到了岳飞的上疏,也了解了前敌的战况,就完全改变了起先的态度,转而希望几路军队相互支援,伺机而动,能够争取更大的胜利,歼灭敌人这才是作为帝王真正想要得到的东西。可实际上,已经来不及了,这两道御札送到的时候,岳飞已经班师。

所以,赵构与岳飞之间,一场几乎看到胜利的军事行动,完全被糟糕的信息传递耽误了。

岳飞硬刚金兵的后果有谁想过(十二道金牌闹乌龙)(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