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一道一道

l 青蛙公主谷爱凌自由式滑雪女子坡面障碍技巧赛中,第一轮失误没有脱颖而出,但依旧微笑调皮应对,表现出从容自信的状态,最终取得好成绩;

l 滑雪少年苏翊鸣在面对诸多非冠军之赛,没有自暴自弃、否定自己,而是不断突破,找到极限自由,最终夺得金牌;

l 天生残疾傻子阿甘原本身体缺陷无法行走,但在极速跑中加入橄榄球队,甚至参加北美明星队。

他们遇到失败不自卑,面对意外不纠结,一切往前看,关注过程和美好,最终取得一个又一个的成就。

著名主持人白岩松说,“毁掉一个人最好的方式就是让他追求完美和达到极致。

《如何成为不完美主义者》作者斯蒂芬·盖斯经过大量研究表明,完美主义代表限制,不完美主义预示自由,如果成为不完美主义者,哪怕在状态不佳时,也能轻松找到做事的力量。

完美主义到不完美主义(别让完美主义毁掉你的人生)(1)

01追求完美,似是食用慢性毒药

一项针对450位老人做出的长达六年半的研究发现,有完美主义倾向者在这段时间内的死亡率比其他人高出51%。

另有研究表明,针对精神抑郁,无论采用何种治疗手段——药物治疗、认知行为疗法、人际疗法或是安慰剂治疗——完美主义永远是短期治疗中首要的破坏因素。

在网上曾看过一位博主的状态,他说,他看到一位心动的女生想搭讪,但自己犹犹豫豫不敢表白,一是觉得自己不够优秀,二是害怕被当做流氓而拒绝。

最终想了想,决定放弃,下次再说。

时间久了,一年又一年,却最终迈不开这一步。

暂且不谈这个案例的真实性,但里面的场景和心态是很多人都会遇到的。

担心自己没有做好万分准备而回避,给自己设定局限划定圈。

l 吃过饭想去健身房,结果自己没有带运动服,算了,今天就不锻炼了;

l 这项工作我没有百分百自信,算了,还是让某某同事做吧,我就不参与了;

l 每天只看一页书,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算了,我就不读了。

这些看似追求“去健身房必须带运动服”、“负责工作必须百分百准备充分”、“看书必须一天一本”的完美心态,其实并非是真正的完美。

斯蒂芬·盖斯认为,完美主义会影响发挥,自我设限会畏缩不前。

完美主义到不完美主义(别让完美主义毁掉你的人生)(2)

一个人的状态,往往取决于他的心态。

心理学家费斯汀格在研究中证明,生活中,10%的事件是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而另外的90%则是由你对所发生的事情如何反应所决定。

著名作家哈丽雅特·布莱克曾说,励志卓越可以成为你努力的动力,追求完美却只会让你身心俱疲。

无需追求完美,不完美才是人生本色。

02不完美主义者,能将软肋变铠甲

不完美主义,不是懒散、低标准、安于失败、不追求优秀与进步或对世事漠不关心。

斯蒂芬·盖斯说,人们常有一个错误的想法,认为只有目标完美了,结果才能更接近完美。

但事实正好相反:比起完美主义心态,只有接受不完美,结果才能更接近完美。

为什么?

从心理学看,过于追求完美,不允许有任何瑕疵,一旦与自己预设有出入,则容易陷入恐慌和焦虑中。

从医学上,当完美心态在内心助推,形成一股血流和惯性后,大脑会抗拒任何不完美的举动。一旦出现“事故”,大脑将一片空白,甚至在身体上有病态出现。

而不完美主义者,他对某些事情不那么在乎,只有不那么在乎时,才能在这一领域更放松。

《如何成为不完美主义者》一书认为,只有更放松,才不会产生严重的焦虑和分心,大脑才能保持清醒和专注,才能集中更多精力解决问题。

完美主义到不完美主义(别让完美主义毁掉你的人生)(3)

斯蒂芬·盖斯就是这样一位不完美主义的受益者。

他原本是心态健康、清醒冷静之人,某天突然被蜘蛛咬了一下,然后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跑了三次急诊。

至此之后,他开始过分关注自己的身体感受,寻找大病的征兆,陷入焦虑中。有时蜷缩在床头浑身发抖,经常不安和恐惧。

多年之后终于明白不完美主义者心态,开始忽视自己终日紧张的状态,关注美好,找到解决方法。

如今,像海中摇曳的水母一样平静。

这就如同凯利·麦格尼格尔在《自控力》中所说,越想遏制消极想法,就越容易精神抑郁。

总体来说,不完美主义背后的逻辑是:不那么在意条件和结果,而关心眼前具体怎么做才能掌控自己的身份与人生,积极前行。

海明威说,

生活曾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到后来,那些让我们受伤的地方,也是让我们强壮的地方。

请记住:你只要在前进,不论多慢,都会把那些瘫在沙发上的家伙远远甩在身后。

完美主义到不完美主义(别让完美主义毁掉你的人生)(4)

03有一种成长,叫克服“完美主义”

《如何成为不完美主义者》作者斯蒂芬·盖斯认为:

不完美主义者并不会嘲讽完美人生,他们只是不强迫自己做到完美,珍视每一个小小的进步,并能勇敢面对失败,结果反而比完美主义者更容易获得成功。

如何克服“完美主义”,做一个不完美主义者呢?

首先,要改变关注重点。

忽略结果,关注自己的投入;

忽略问题,关注自己在问题条件下取得的进步;

忽略他人看法,关注内心真实想法:你到底想成为谁,想做什么;

不纠结是否做得正确,重点是做了就比不做强;

忽略失败,多想想成功;

忽略所谓时机,多想想任务本身。

其次,要看到自己的“完美”表现并不断调整。

如果常常过高期待,就要试着调整自身预期,从风靡全球的《微习惯》做起,正确判断是否“足够”而不是“永不满足”,并且要关注过程,而不是死盯结果。

如果常常纠结不放,就要认清过去、接受现在、持续行动。比如你一直纠结失去一个客户,那就走出去再找下一个客户或者打电话拓展业务。

如果把失误当失败而担忧,那就学会记录成功日记,即使是成功完成日常的微习惯,也把它记录下来,学会把成功分阶段实现。用追求进步的心态面对挫折、痛苦或压力,在不久的将来,你会发现,即使是惨痛的代价,也将变成你下一步成功的养分。

人这一辈子,最重要的事情,其实就是和生活的不完美握手言和。

《人民日报》曾经讲过一句话,不管奔几,都要学会不完美,因为这就是人生常态。没有人总是在得到,也没有人总是在失去。聪明人懂得包容生活中的不完美,也明白看淡得失的道理。

视觉艺术家芭芭拉·布卢姆曾说:

日本人在修补破碎物件时,会选择彰显其损坏的痕迹,用黄金来填补裂痕。他们认为,破碎的东西因为其受伤的历史而更显宝贵和美丽。

愿每一位都能在缺口的生命里绽放美丽,如果状态不佳,也可以随时翻阅《如何成为不完美主义者》这位人生导师。

点个在看,打开自己,拥抱不完美,或许才能找到一生中最为坚强有力的后盾。

共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