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2018年,首届山地自行车速降国际邀请赛、“玉满乾”杯黄龙玉雕刻大赛、龙江“稻花鱼节”、碧寨“山歌节”、勐糯傣家“泼水节”、木城彝族香堂人“火把节”等一系列活动相继在龙陵举办,吸引了国内外游客参与近几年来,龙陵县在推动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的同时,走出一条以文化、旅游、农业融合发展,打造绿色生态产业助推脱贫攻坚的路子2018年,全县接待国内外游客352.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0亿元,增长17.77%、34.5%,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山阳县文化扶贫?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山阳县文化扶贫(云南龙陵大地唱响文化扶贫)

山阳县文化扶贫

过去的2018年,首届山地自行车速降国际邀请赛、“玉满乾”杯黄龙玉雕刻大赛、龙江“稻花鱼节”、碧寨“山歌节”、勐糯傣家“泼水节”、木城彝族香堂人“火把节”等一系列活动相继在龙陵举办,吸引了国内外游客参与。近几年来,龙陵县在推动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的同时,走出一条以文化、旅游、农业融合发展,打造绿色生态产业助推脱贫攻坚的路子。2018年,全县接待国内外游客352.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0亿元,增长17.77%、34.5%。

唱响“田园交响曲”

怒江、龙川江夹峙,高黎贡山逶迤全境的龙陵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众多,有景区景点30多处,旅游资源极为丰富。松山抗战遗址、邦腊掌温泉、古城山万亩杜鹃、勐蚌万亩草甸等景区远近闻名。该县着眼于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推进农业与文化旅游有效对接,通过建设田园综合体,把“文旅农”要素融合,唱响乡村振兴的“田园交响曲”。

为了融合现代农业、文创产业、旅游产业、现代服务业,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宜养旅游目的地,县里专门请国内知名专家指导编制了《龙陵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着力擦亮抗战文化、温泉养生文化、黄龙玉文化“三大品牌”,构建“一个旅游集聚地、三个旅游中心、四个旅游功能区、五类旅游产品、六大旅游开发项目、四条旅游线路”的布局,建设20个乡村旅游田园综合体(示范村),打造石斛小镇、温泉小镇,重点扶持100余家“农家乐”,做大做强黄山羊精品农业庄园、极斛农业庄园、中科石斛产业园等旅游农庄,以“文化 ”办好民族民间及大型体育比赛活动,培植怒江、龙川江、小黑山-蚌渺湖、苏帕河-勐蚌四条乡村游游精品线路,沿线几十家田园综合体、“农家乐”带活了一方经济。

伴随着全域旅游热,经营村庄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龙陵县的香柏河村、横山村、蚌渺村、黄连河村、大寨村等10多个村成为民俗旅游为主的田园综合体。能依靠景区发展乡村旅游的村子毕竟是少数,为了提升乡村旅游的品位,该县深入挖掘民俗文化、餐饮文化、生态文化、民族民间文化,丰富乡村旅游内容。从消灭农村脏乱差入手,改善接待环境。如今龙陵民俗村(田园综合体)呈现给人们的是“村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天然大氧吧中”,是个山水可望,乡愁可寄,文脉可寻的好去处。

勐蚌素有龙陵的“香格里拉”之誉,森林覆盖率达90%,放眼望去,远处的青山留下一丝轮廓;宽阔的水泥路一直延伸到远处,一群群牛羊在大草甸里悠闲地吃草,一幢幢红砖黛瓦的农家小院掩映在绿树翠竹间,藤蔓植物爬满了农家院墙,瓜棚豆架与农舍相映成趣,平添缕缕古风遗韵,山寨和谐、宁静。远道而来的游客们说,这里有浓得化不开的乡愁。

依托独具特色的生态优势,勐蚌村引进3户龙头企业种植车厘子3000余亩,投放虹鳟鱼30万尾,发展生态栗果猪养殖2000余头。建成农家乐5家、农家旅馆8户,开通了到域内的万亩天然牧场、勐蚌湿地、万亩杜鹃花、石笕槽、挂蜂岩等10多个景区景点的旅游线路,培养“草根导游”12人,游客到勐蚌有景可览,有物可购,吃住无忧。

文旅融合的松山探索

位于松山主峰下的“国刚私房菜馆”,一正两厢的院子干净清爽,正在厨房里忙活的杨国刚喜滋滋地说:“我儿子带着20多个游客上松山游览了,要到咱店里吃中午饭。近几年来,随着松山旅游热,我全家吃上了‘旅游饭’,我主要联系游客兼采购员,妻子当厨娘掌勺,儿子做导游,平时来就餐的游客不断,节假日顾客盈门,钞票赚得潇洒。”

大垭口社区党总支书记杨善陶介绍:利用松山3A级景区的“地利”,依托旅游龙头企业,打造抗战文化与乡村民俗文化相融合的旅游品牌,村民们红红火火地发展起了乡村旅游来。

龙陵县突出抗战文化品牌,建设中国龙陵松山大战遗址纪念园,实施了总投资14亿元的松山小镇建设项目,着力打造以松山为重点的抗战遗址群,建成中国远征军雕塑群、松山抗战纪念碑、游览栈道、松山干部教育培训基地,松山小镇、游客服务中心等配套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松山成为旅游“磁点”,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

腊勐镇把大垭口移民新村列为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以松山战役遗址纪念园开发建设为依托,以农耕文化和抗战文化为载体,着力打走旅游服务与高原特色农业相融合、生态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同步,“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提升人文品位,丰富美丽乡村建设内涵。按照建设规划,共整合财政“一事一议”项目、省级新农村重点村项目、危房改造等建设项目资金2000多万元,群众投工投劳斥资及自筹306.36万元,实施了大垭口移民新村、黄家水井和杞木寨美丽乡村建设工程,建成了小广场、抗战文化长廊、民间抗战物收藏馆、诗碑、景观园等10多个景点,实现了“景区含村庄、村庄亦景区”的定位,成为松山抗日反攻战的地标式建筑。每一件实物、每一幅图片、每一个雕塑都镌刻着一个悲壮的故事,岁月将它修剪成册,记载着那段血与火的历史。

走进“老战友”饭庄,偌大的院子里凤凰花灿如云霞,松山兰绿意盈盈,业主双恩渐和妻子自应兰正在厨房配菜,年过不惑的双恩渐说:“今天接待的是贵州中国远征军后人联谊会30多人的旅游团,有几位是回头客,指名要咱家的松山抗战系列菜肴,‘子高地’荷包蛋、‘马鞍山’砂仁鸡、‘狗头坡’酸木瓜烀猪脚,林林总总有10多个品种,都是本地农家菜。”一道菜就是一个抗战文化符号,游松山品尝松山系列菜肴,让人嘴嚼品味松山那段血与水的历史,在潜移默化中记住历史,勿忘国耻。

非遗“引爆”夜经济

香气四溢的泡露达、醇香的泼水粑粑,诱人食欲的火焙牛干巴,清香的傣家小缸糯米酒……各式各样的傣家特色风味小吃摆满了餐桌,炭火熊熊,烤台上鲜鱼、鸡翅、洋芋香气袅袅,让人垂涎。“先上两盘撒达卤和泡露达,再来几份烤鲜鱼、牛干巴和3斤紫糯米酒,今晚咱一醉方休……”在满园香烧烤店,客人李先生高兴地说:“我们就爱吃勐糯的傣味烧烤,现在是白天没空就晚上来。以前这里是条‘草皮街’,没有路灯,晚上漆黑一片,现在店铺毗连,霓虹闪烁,成了名副其实的‘不夜城’,真是为晚间游玩的客人提供了方便。”

旅游活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活动,文化含量越高,旅游竞争力就越强。本着这样的理念,勐糯镇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依托域内内蕴深厚的新石器原始遗存文化、民族民间文化、抗战文化,发挥“一江”(怒江)、“一山”(江中山)、“一址”(大花石新石器遗址)、“一洞”(仙人洞)、“一湖”(大小海湿地)、“一果”(褚橙)、“一园”(民族风情体验园)的人文自然优势,着力发展生态民俗旅游产业,让游客“白天有景点转,晚上有地方看”,留住乡愁,留住客人。

县政协副主席、镇党委书记范荣武说,在深挖勐糯民族民间文化内涵、以“文化 ”模式搭建传统技艺传承展示平台的基础上,高效整合生态农业、休闲旅游等要素资源,围绕“吃住游娱”等要素,用产业化思维推动“文旅农”深度融合发展,探索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这将是勐糯镇肩负的新使命。

如何让来勐糯过夜的游客多起来?勐糯镇发挥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依托剪纸、刺绣、染织、篾编四大文化板块,擦亮“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名片。着力培植文化产业,扶持20余名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建起了剪纸、刺绣、染织、民族乐器制作、篾编、傣味饮食等家庭作坊30多个,将产品在作坊或摆摊设点出售。这些农家艺术沙龙吸引了一大批

“泥腿杆”艺术爱好者前来拜师学艺。游客可以亲手烹饪傣家小吃,学习剪纸、篾编、织锦等,过把工匠“瘾”。如果有雅兴,还可以用歌声和舞步演绎幸福生活乐章。

勐糯有织机100多台,能工巧匠200余名,她们用机器编织着憧憬,美化着生活,一米傣锦80元左右,一个筒帕(挎包)30元上下,是走俏市场的旅游商品。傣族女艺人杨新芬是傣寨染织“大咖”,制作的傣锦和筒帕,饰花缀纹活泼素雅,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产品远销国内外。不少游客慕名到杨新芬的作坊里体验织女的乐趣,在机杼声里寻找渐行渐远的历史回声和青春芳华。(雷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