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河健康报】
大河健康报记者 吴文可 通讯员 刘蕊
“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挂香囊”,端午节空气里除了糯米粽子的香甜,还飘着一丝丝清凉的草木香,那是属于端午香囊的悠长味道。
俗语说:“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这时的天气湿热,蚊虫五毒出没,人也烦闷不安。传统农历五月容易出现戾气、瘟疫等疾患,尤其是抵抗力弱的老年人、小孩子容易患病。所以,每逢端午这天,古人不仅吃粽子、赛龙舟,还悬艾草、喝雄黄酒、佩戴香囊,驱除不吉,祈福健康平安。
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肾病科主任华琼介绍:“佩戴香囊既是一种民俗,更是一种预防疾病的方法,民间也有‘戴个香草袋,不怕五虫害’的说法。”
香囊历史起源悠久
华琼介绍,香囊又名香袋,亦称香包、佩帏、容臭。
香囊历史起源悠久,古代楚国诗人屈原在《楚辞》中就记载有“扈江篱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意思是把装满各种香草的佩帏戴在身上。这说明香包早在屈子所处的战国时代已是一种饰物了。
唐代“药王”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记载:中药香囊具有“避疫气、驱邪湿、散蚊毒虫”等令人不染之功效。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将“闻香治病”写入了《本草纲目》。清代名医徐大椿也在《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中载录:“香者,气之正,正气盛则除邪辟秽也”。
在流感的好发季节,古人为了确保孩子们的健康,会用中草药制成香包挂在孩子们的衣襟和肩衣上,发挥其清香、驱虫、避瘟、防病的功能。
可见古人不仅仅在传承、记录香囊治病防病的疗效更是善于加以总结、探索“香药”对于疾病的防治作用。
华琼指出,佩戴中药香囊防病治病,其实是中医外治法中的一种,称为香佩疗法。根据中医内病外治的理论,皮毛肌腠与五脏六腑相贯通,其药物外用,药性可从皮肤毛窍汗孔而入腠里,通过经络直达脏腑,起到调整机体阴阳平衡、鼓舞正气、抵御外邪的作用。
佩戴香囊也需对症香囊因药味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功效,使用时要对症应用,不可盲目。即便是预防同一种疾病的香囊,也要根据使用者体质选择使用。
医药典籍中记载的香包多选用具有芳香开窍、健脾和胃、理气止痛的中草药,如艾叶、菖蒲、苍术、高良姜、丁香、山柰、白芷、陈皮、吴茱萸、金银花、川芎、香附、辛夷等,可根据不同用途选择调配。
华琼指出,当前全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经历了三个主要变异株的疫情周期,自奥密克戎变异株出现以后,全球疫情又开始反弹,奥密克戎传染性更强,症状较轻、致死率较低,但对特殊人群如有严重基础病、未接种疫苗的老年人仍有较高的致死率。
在强调疫苗接种重要性的同时,应用中医中药预防新冠也具有积极和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我们简便易行的香囊佩戴。
佩戴香囊有禁忌
● 注意过敏。佩戴香囊要看使用者是否有过敏性疾病,香囊中有没有使用者过敏或有其它禁忌的药品。
● 注意防潮。香囊药物不可受潮,受潮后药效降低或丧失,此时应更换新的香囊。
● 注意高温。香囊在常温下可以持久释放香味和药效,遇到高温或加速药味释放挥发和破坏部分药效;有些药物及香囊材质是易燃品,故要预防着火。
● 对症应用。严重气虚者、气阴两虚者、久患慢性病者、重病急病患者以及某些特殊体质者使用香囊都要慎加选择,必要时谨遵医嘱、有针对性地配方。
活血化瘀药物的香囊不适合妇女月经期、孕期用;口干舌燥、津液不足者不建议用。
本文来自【大河健康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