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的大儒顾炎武,对中国历代吏治有过深刻的总结,在他的著作《日知录》俸禄一章中写道:今日贪取之风,所以胶固于人心而不可去者,以俸给之薄而无以赡其家也。他认为,提高官员俸禄是解决贪腐的最好办法。直到今天,高薪养廉依然是芬兰、新加坡、瑞典等国家保持公务员队伍廉洁高效的主要方式。

古代公务员有补贴吗(历朝历代基层公务员涨工资)(1)

顾炎武著作《日知录》

纵观历史,在中国西汉宣帝时代,是整个汉朝吏治最好的时期,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就,是因为汉宣帝给基层官员涨工资,在宣帝神爵三年,汉宣帝曾下诏书道:吏不廉平则治道衰。今小吏皆勤事而俸禄薄,欲其毋侵渔百姓,难矣。其益吏百石已下俸十五。

汉宣帝认为:政府的主要工作都是基层官员承担的,他们虽然辛勤劳作,但俸禄却不足以养家糊口,在这种情况下,想让他们保持奉公廉洁、不贪不腐,就非常的困难了。于是,他给基层官员们加俸禄,在百石以下的官员增加了近一半的俸禄。

在东汉最出色的光武帝时期,作为天选之子的光武帝也给基层官员涨工资,史料有载:诏有司增百官俸,其千石以上减于西京旧制,六百石已下增于旧秩。

晋朝武帝泰始三年,作为傀儡的小皇帝司马衷也曾下诏:古者以德诏爵,以庸制禄,虽下士犹食上农,外足以奉公忘私,内足以养亲施惠。今在位者,禄不代耕,非所以崇化本也。其议增吏俸。

唐代官员的俸禄已经很高了(明朝的三倍),但唐玄宗依然不遗余力的给官员涨工资。有白乐天诗句为证“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基层官员养家糊口不成问题,年底家中还能有余粮。

作为反面典型,明朝官员工资低得可怜,清官海瑞甚至活不下去,所以在明代,官员贪腐成风,吏治败坏。另外像王莽的新朝、南北朝的北魏等几个不给俸禄的奇葩朝代,官员就只能靠吃拿卡要生活了,《汉书》记载:天下吏以不得俸禄,各因官职为奸,受取赇赂,以自共给。


以史为鉴,反观当代。据统计,2021年我国的公职人员数量(指国家财政供养人员)超过了5000万,占人口比例的3.57%,其中“铁饭碗”公务员的数量超过了800万,占人口比例0.57%。

这些公职人员代表着国家的中坚力量,特别是八零后、九零后公职人员,基本都是正规科班出生,经历过层层选拔,综合素质在整体人群中处于中上水准,国家管理的科学化、法制化、民主化都需要这些基层人员去推动、贯彻、执行。如果这些国家管理人员的工资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那如何保证队伍的质量、效率和廉洁性。

古代公务员有补贴吗(历朝历代基层公务员涨工资)(2)

现在社会上有很多攻击仇视公职人员的思想,特别是在相对自由的网络上,抨击公职人员腐败、要求公职人员降薪的帖子、言论比比皆是,鼓吹“编制是宇宙尽头”“上岸是最终归宿”等反向舆论更是把公职人员放到了烈火烹油的位置上。

其实这不难理解,人往往会嫉妒身边的人、仰慕远离的人,对于那些高层权贵、垄断阶层、巨富商贾,由于距离过远,普通人只会羡慕;对于那些拿着几百上千万高薪的金融、互联网从业者,由于知识、技术上的差距,普通人也不会太过嫉妒;

而往往是那些身边的公职人员,干着看似没什么技术含量的工作,却拿着比普通人仅仅高10%-50%的工资,就被人嫉恨仇视,千方百计要把他们拉低到自己同一水平线。

这里主要还有两个矛盾:

一方面,事事找政府,大事小事政府必须兜底包干;另一方面,又说政府人员太多,不干活,要求精简人员。

一方面,自己不好学上进、从小偷懒摆烂,竞争力不如别人,拿不到好工作;另一方面,又要求同工同酬,让竞争胜出的人和自己一样。

所以,天道酬勤,任何社会现象都是有本质规律的,如果公职人员减薪了、社会地位降低了,自然会有大量优秀人员流出,进入其他行业,挤占其他人的生存空间。人类社会本来就是竞争的,无论姓资姓社,都是承认这一点的,有多大本事,就能站多高拿多少钱。匹夫无罪,怀璧其罪的道理难道不懂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