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复旦大学特聘资深教授、全国政协常委葛剑雄做客百年暨南文化素质教育讲堂,为暨南大学的师生们带来一场题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地理背景和前景”的精彩讲座。

古代丝路概念存误解 开拓动力源于国外

葛剑雄首先指出,“一带一路”是一项伟大事业,但是不少人对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以及海上丝绸之路存在着误解与想象。原因在于丝绸之路这个概念最初是由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1877年提出的,海上丝绸之路最早也是由外国人开辟的。中国的丝绸是供自己消费的,中国的经济基本上也是自给自足,无须依靠国外。而外国人对丝绸有需求,才成为开辟这条丝绸之路的原动力。在陆上丝绸之路受到战乱影响无法畅通之后,阿拉伯国家利用发达的航海技术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葛剑雄最近说了什么(葛剑雄畅谈一带一路)(1)

(葛剑雄做讲座)

中西方海洋概念有别 古代中国缺乏海洋意识

“从地理角度,海洋本身只是提供一个载体,一个途径。通过海洋到哪里去,得到什么,都要由海洋以外的地理条件决定。”纵观中西对于海洋概念的认识,葛剑雄指出,“西方对海洋的理解一般都是建立在地中海的基础上。”

接着,他从地理构造、文明分布、以及经济文化等方面对比了地中海和中国沿海的区别。他认为,地中海作为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其封闭的海岸、多岛屿海湾、发达多元文明环绕、沿海发达经济文化,加上海陆距离近诸如此类的条件是我国沿海地区所不具备的,因此把外国人对地中海的概念套入中国人对海的思维上来是错误的。葛剑雄解析道,由于古代中国非封闭的海岸影响了对海外的认识,而且沿海周边没有与之能相提并论的发达文明出现,形成了古代中国狭隘闭塞的海洋观念。

中国古代文化观念中,海就是边缘,四海之内、山陬海澨、天涯海角等说法都是体现。西汉海上探索最远已经到了今天的斯里兰卡、印度中部,汉朝还有负责翻译的译使。但这之后的初级探索发现别的地方都比自己穷,所以就没有继续探索,海上技术反而倒退。

在葛剑雄看来,“张骞出塞”“郑和下西洋”等历史事件发生的主观原因,以及古代中国发展航海事业的主观目的都是因为统治者的政治需要。古代中国官方对外的海上活动只重政治目的,轻经济效益,所以缺乏维持丝绸之路的动力。对民间贸易的禁止和限制,更损害了中国的实际利益。所以中国历史上不承认有正常的外贸需要,只想让人来朝贡。而外国通过朝贡还比贸易获得的利益更多,也愿意甚至希望来朝贡。清朝一度禁止日本来朝贡,日本想办法冒充琉球人来朝贡。朝贡不是剥削,而是变相的政治投资,一般情况下,不计较经济效益,只讲政治,这与西方开辟航海贸易以经济和满足人民日常生活需求的目的大相径庭。

警惕古代中国封闭自居思想 振兴“一带一路”意义重大

“古代中国以‘天下之中’自居,无所不有,自给自足,对外无需求,没有对外贸易的概念,形成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下之中华夷之辩’的传统固化思想。历史上中国没有主动利用过丝绸之路,也很少从丝路贸易获利。而今天不同,建设“一带一路”是我们提出的,我们不仅要主动走出去,还需要丝路沿途各国的积极响应。所以再三强调互利,不搞零和,建立经济共同体。

展望未来,葛剑雄总结道,必须警惕古代中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封闭思想,也必须明白,振兴“一带一路”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国家的富强,并不是政治目的,而是经济目的,不要重走郑和下西洋的老路。“我们要充分吸收先人给我们倡导的经验,同时也吸取中国长期以来由于地理环境和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丝绸之路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教训。”葛剑雄最后说:“一带一路”的突破就在于主动创新,必须兼顾理论、历史、战略、国际法和制度多方面的创新,致力于建设和海外国家形成利益共同体与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的目标才算真正实现。

本期讲座由暨南大学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郭声波主持。

(文化素质教育办公室 甘宇 罗晶莹 图/张馨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