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历史如何记载的(这才是真实记载的赤壁之战)(1)

在中国古代史中要数汉末三国时期最受欢迎,而赤壁之战又是承上启下、从群雄割据到南北对峙乃至三足鼎立的重要环节。

从曹操南征、刘备退走开始算,直到曹操兵败赤壁为止。期间长坂坡、当阳桥;舌战群儒、巧借东风、草船借箭、蒋干盗书等等桥段,可谓是相当精彩。然而,就是这么一个演义中的重头戏,在史料中却一笔带过。

赤壁之战是东吴的生死之战,是曹魏统一天下的最后一战,意义虽重大,却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精彩。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秋七月,公南征刘表。八月,表卒,其子琮代,屯襄阳,刘备屯樊。九月,公到新野,琮遂降,备走夏口。公进军江陵,下令荆州吏民,与之更始。乃论荆州服从之功,侯者十五人,以刘表大将文聘为江夏太守,使统本兵,引用荆州名士韩嵩、邓义等。益州牧刘璋始受征役,遣兵给军。十二月,孙权为备攻合肥。公自江陵征备,至巴丘,遣张憙救合肥。权闻憙至,乃走。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

《武帝纪》中关于赤壁交兵仅记载了几句而已,火烧战船更是只字没提。反而在孙刘阵营的相关人物传记里有较为详实的记载。不过这也正常,战败的糗事自然是少提甚至不提;战胜的功绩自然是大书特书、大写特写。

赤壁之战历史如何记载的(这才是真实记载的赤壁之战)(2)

这里我们就来捋一下真正的赤壁之战。

曹军对阵孙刘联军,战事主要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陆战

建安十三年(208)十二月,曹操兵不血刃就拿下了荆州,之后不顾众人反对而继续进兵,从江陵而下。此时的孙刘已经结盟,联军从樊口而上。

两军于赤壁相遇。

为了配合刘备,孙权率军佯攻合肥,一招调虎离山使得曹操分兵去救。使得在接下来的战斗中,曹操战败了。

这也算是刘备第一次正面硬刚战胜了曹操。

这里有一个关于曹军兵力的问题。

夸张的演义小说里说是八十万,我们至少得打个对折,四十万人再除去后勤人员等,估计有二十万的作战部队。

但诸葛亮却说:“曹操之众,远来疲弊,闻追豫州,轻骑一日一夜三百余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诸葛亮这里应该说的是之前曹操下令追击刘备于长坂坡的那五千轻骑兵。这是两个月前的事,此时应该有后续兵力陆续赶到,但也肯定不是全部推进。

曹操与刘备在赤壁交兵时的兵力估计有十来万,除去水军,陆战部队应该也就几万而已,而且还包括不少新编的杂牌军。

其实曹军若因人少而战败还好,若是人多而又战败就很说明问题了!说明曹军的劣势已经开始显现出来了:劳师远征、兵匹马伐;水土不服、多生疫病;新得荆州、人心不稳。士气低落、部队凝聚力不足,战斗力根本发挥不出来。这些问题,诸葛亮、周瑜等早就明确指出了,包括曹营的贾诩、程昱等人也劝谏过曹操。但曹操就是不听,执意要出兵,曹操可能觉得只要大军压境就能一战而定乾坤。即使首战失,曹操依旧不放弃,退于江北的乌林还想再博一把。

赤壁之战历史如何记载的(这才是真实记载的赤壁之战)(3)

第二阶段:水战

曹操退于江北之后,周瑜则在南岸驻扎。

南北对峙,曹操看着自己的部队,想进又没把握;想退又不甘心。

周瑜这边,虽说曹操刚败了一阵,但建制还算完整,毕竟整体实力摆在那儿,阵仗还算挺大的,所以周瑜也没有十足的把握。

两军就这样在大冬天里僵持着,直到吴将黄盖的一条计谋:“今寇重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周瑜采纳了黄盖的计谋,于是黄盖便诈降于曹操。

按常理来说,面对黄盖的诈降,曹操应该能看的出来。末将推测可能是曹操求胜心切,在曹操潜意识里或许还存在一丝侥幸:难道这又是一个“许攸”?

面对黄盖的来降船只,整个曹营还处于一片观望态度的时候,黄盖这边就已经点火了。

大火一起、火随风势,这下曹操知道这仗没得打了,便留下曹仁等固守江陵,自己退回了北方。

对于赤壁水战方面也有一个分歧。一方面是曹操说的:“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获此虚名。”另一方面是《周瑜传》记载的:盖放诸船,同时放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曹操说是自己烧船撤退的,而《周瑜传》则说是吴军放的火。当然,曹操有为自己开脱的嫌疑,《周瑜传》也有夸大战绩的可能。

我们试想,黄盖的火船冲进曹军船阵,再怎么也会烧掉曹操一部分船只。曹操见大势已去,于是烧掉剩余的船只,并撤退。也就是《吴主传》所的记载: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进,遇于赤壁,大破曹公军。公烧其余船引退。

赤壁之战历史如何记载的(这才是真实记载的赤壁之战)(4)

这就是《三国志》关于赤壁之战的记载,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精彩。

史料讲究一个真实、客观,而演义小说更注重读者的喜好和口味,观众怎么喜欢就怎么写。

参考资料: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三国志.吴书.吴主传》《三国志.吴书.周瑜传》《三国志.吴书.黄盖传》......

茶余饭后历史小话题,如有更多见解,欢迎大家一起探讨、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