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充满血腥斗争的初唐历史上,涌现了不少引人注目的风云人物。但有一人虽然并不特别引人注目,他却是一个长期被史家关注,而且被后人寄予同情的人物,他就是章怀太子李贤。

章怀太子之死(章怀太子的悲惨结局)(1)

章怀太子画像

章怀太子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颇为知名而又身世悲惨的皇太子。论出身,他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夫妻皇帝——唐高宗和武则天的儿子,他的同母长兄李弘虽未即位,但却被册封为太子,死后被追尊为“孝敬皇帝”,两个弟弟都两次登基,他们分别是唐中宗李显和唐睿宗李旦,妹妹是权倾一时的太平公主。可以说,李贤生活在一个不折不扣的皇权家庭,这也注定了他必将卷入政治斗争而无法逃脱悲剧的命运。

李贤于永徽五年(655年)腊月出生,自幼得到良好教育。乾封元年(666年),高宗李治为李贤招募“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作为王府修撰,希冀王勃对李贤的成长有所助益。当时的社会已经进入盛唐,各种娱乐活动相继出现,风靡一时的斗鸡活动成了王公贵族的公子哥们的爱好。斗鸡活动,互有胜负,斗鸡高潮时,鸡的主人沉醉其中,热血沸腾。有一次,适逢沛王李贤与其弟英王李显斗鸡,年轻的王勃大概也被这种气氛所感染,一本正经地写了一篇《檄英王鸡》,以此为沛王斗鸡助兴。

不料,唐高宗李治看了文章后发怒说:“歪才,歪才!二王斗鸡,王勃身为博士,不行谏诤,反作檄文,有意虚构,夸大事态,是交构之渐”(即认为王勃的文章使诸王矛盾。)当天就斥责了王勃,并立即下诏废除王勃官职,逐出沛王府。可见,唐高宗对子女的教育多么细致入微,唯恐他们被人引入歧途。

章怀太子之死(章怀太子的悲惨结局)(2)

唐高宗李治画像

李贤容貌俊秀,举止端庄,才思敏捷。据史书记载,李贤人如其名,贤名友善。十来岁的李贤在高宗李治面前读《论语》,当他读到“贤贤易色”时,反复诵读。李治问为什么反复读,李贤说自己非常喜欢这句话,这让李治大为赞赏,还对司空李勣炫耀李贤的聪敏。贤贤易色,说的是尊重有学问有道德的贤者。

上元二年(675),太子李弘猝死后,时年20岁的李贤继太子位。李治命他监国,李贤表现得十分出色,“处事明审,为时论所称”,还得到了高宗李治的手敕褒奖。李贤上位前,武则天被认为已经接连害死了两位太子:一个是证据确凿的前废太子李忠,另一个是谣传被武则天毒杀的亲儿子李弘。但在这种紧张的局势下,李贤不但没有避其锋芒,反而表现得十分活跃。李贤还召集当时的文人学士,共同注释范晔的《后汉书》,文学功德斐然。

仪凤元年(676),高宗亲笔下诏表彰太子李贤:“皇太子自留守监国以来时间不长,但留心政务,抚爱百姓,非常尽心,对刑法所施也细审详察。加之政务之余,能够专心精研圣人经典,领会深意。先王所藏书册都能研讨精华。好善正直,是国家的希望,深副我所怀。命赏赐绢帛五百段。”

在高宗李治器重李贤的同时,李贤与其母武后关系却渐生嫌隙。《旧唐书》和《资治通鉴》等记载,李贤还是太子的时候,宫人就悄悄议论李贤的身世。即使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怀疑李贤不是武则天所生的人仍有很多。可以说,李贤的身世之谜,已成一桩千古悬案

史书记载,李贤出生于永徽五年腊月,当时,高宗和武则天从长安去谒昭陵,“在路生皇子贤”。昭陵在咸阳,是唐太宗与长孙皇后的合葬陵墓,距长安百余里,不算太远。当时天寒地冻,如果武则天有孕在身,完全可以不去,没必要冒着极大的风险把孩子生在途中。

另外,李弘是武则天的长子,生于永徽三年(652年)。当时,武则天入宫不久,根基不稳,正忙着与王皇后、萧淑妃争宠。她为了扳倒王皇后,武则天亲手掐死刚满月的长女安定公主,然后对高宗说是王皇后所干,从此高宗才有了“废王立武”的打算。

章怀太子之死(章怀太子的悲惨结局)(3)

明崇俨剧照

武则天对李贤的嫌恶,在明崇俨的挑拨下进一步加深。明崇俨是洛阳偃师人,其人容貌俊秀,风姿神异,出身士族,却精通巫术、相术和医术。

正当武则天对李贤疑心重重之际。乾封初年,应封泰山之举,明崇俨授黄安县丞。会刺史有女病重,明崇俨用偏方殊物治疗,治愈了她。经常患有头痛病的唐高宗听闻其名,召见面谈。高宗见后大悦,擢授明崇俨为冀王(李旦)府文学。仪凤二年(677),明崇俨累迁正谏大夫,特令他入阁供奉。明崇俨每次通过谒见,都假以神道,来评论时政得失,唐高宗非常赞同。

明崇俨在受到高宗赏识的同时,很快成了武则天的狗腿子。而他是惯于制造谣言的高手,私下传播“太子不堪承继,英王貌类太宗”、“相王相最贵”等谣言。他甚至语出惊人,算出李贤早产,生于去昭陵的路上的真李贤早已死了,现在这个李贤是李治和韩国夫人的私生子。

明崇俨的谣言不同于一般人的谣言,他巧妙地将谣言根植于一些历史传闻之中。韩国夫人武顺是武则天的同母姐姐,年轻守寡,当时经常出入宫禁。武顺有一双儿女,儿子贺兰敏之,年少貌美;女儿贺兰氏有倾国之色。高宗宠幸武顺母女,于是有了武顺生子,后不好交代,对外宣称李贤系武则天所生。而那时,武则天正在向皇后宝座冲刺,只得接受这个安排云云。

章怀太子之死(章怀太子的悲惨结局)(4)

魏国夫人剧照

历史又有巧合,次年武则天一当上皇后,就开始算旧账。据说她对武顺撂了一番狠话后,武顺不久死去。高宗将贺兰氏封为魏国夫人,还想纳她为嫔妃,武则天“内忌甚”,寻找机会将魏国夫人贺兰氏毒死。贺兰敏之入宫哭吊妹妹,武则天怀疑他知道是自己所为,后来连同贺兰敏之的一系列恶行算总账,将其流放雷州途中,用绳子勒死。

面对明崇俨散布的这些似是而非的谣言,本就被舆论吓得心惊胆战的李贤,更加不知所措。当然他不是怀疑自己的身份,而是谣言背后对他地位的影响。如今是谁的孩子又能如何,继承大统才是他想要的。

正当明崇俨被高宗和武后倍加宠幸的时候,一件蹊跷的案件发生了——明崇俨被暗杀。

唐高宗仪凤四年(679年)夏,正谏大夫兼御医、皇家方术顾问明崇俨从皇宫出来,在随从的护卫下回了寓所。黄昏时分,明崇俨独坐庭院,夕阳落于邙山,游人归自伊水。其时,月色满庭,江山清寂。庭院里夏花繁盛,映没石阶。院后即连邙山之野。花树丛中,明崇俨做了一个梦。他梦到一个雍容的女人长久地凝视着他。女人的面容如雾中花,她说:“君听我一曲。卜得上峡日,秋天风浪多。江陵一夜雨,肠断木兰歌。”

不知过去了多长时间,明崇俨睁开眼,回味着刚才的梦。这位被认为通灵的先生,也不知道这个梦意味着什么。正在这时,明崇俨在恍惚中感觉有些异样,似乎有个人从院墙上跳下。在他迟疑时,那人已上前,大喊了一声:“明崇俨先生!”明崇俨一愣,下意识地应了一声:“我在这里。”随后迎接他的是一把利剑。

章怀太子之死(章怀太子的悲惨结局)(5)

明崇俨被暗杀后的李贤

明崇俨被暗杀后,武则天坚信李贤杀了明俨崇。当时,唐高宗已是暮年,武则天成为帝国的权力中心,常撇下皇帝丈夫,独自一人登上洛阳城楼接受群臣和百姓的朝贺。太子李贤无法接受这种情况发展下去,而武则天则继续强化自己不可冒犯的尊严,多次书面训诫这个不听话的儿子。

武则天之所以对明崇俨被杀案穷住不舍,除了她怀疑太子李贤外,还有她对明崇俨的特殊感情感使然。众所周知,唐高宗驾崩后,武则天耐不住寂寞,相继物色了多个面首。他们当中除了男宠薛怀义、沈南蓼和晚年时的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外,她一生中最心仪的人极有可能是明崇俨。因为薛怀义、沈南蓼之流,只不过是武则天的肉体玩偶和养生顾问而已,而二张只是武则天晚年精神的依赖。但在他们之前,明崇俨作为正谏大夫,论政事得失时,喜欢假借鬼神之言,皇帝和天后几乎对其言听计从。又加上明崇俨容貌俊秀,风姿神异,对武则天颇有诱惑力。据说,当时的武则天和明崇俨已经产生了暧昧关系。

武则天一定要查清此事,她当然希望从幕后挑出太子贤这根线。但事与愿违,几个月下来并没有直接的证据证明贤被牵扯到案件中。武则天有些坐不住了,武则天与太子贤僵持了一年。直到转年,事情才发生变化:在武则天的阴影中,郁郁寡欢的太子贤因亲近一个叫赵道生的近侍,而受到一名大臣的指责,认为这种同性恋行为有失太子风范。太子贤则大发脾气,说我喜欢男人还是女人你们管得着吗?武则天认为管得着,她一直想处置自己这个儿子。于是她派人秘密审讯赵道生,竟意外得知:李贤的男宠赵道生供出“太子使道生杀崇俨”。武则天马上意识到,李贤最大的心机不是除掉小小的妖人,而是逼宫之心。

章怀太子之死(章怀太子的悲惨结局)(6)

李贤男宠赵道生剧照

调露二年(680),武后派人揭发太子阴谋,在东宫马房里搜出数百具铠甲,作为谋反凭证,武则天命令薛元超、裴炎、高智周办理此案。高宗一向喜爱李贤,想要宽恕他。武后却说:“为人子心怀谋逆,应该大义灭亲,不能赦免罪行。”于是,李贤未能洗清罪责,被废为庶人,幽禁在长安。收缴的铠甲在天津桥焚毁,借以昭告天下。太子的近臣张大安、刘讷言等遭到贬职流放,连坐者十多人。但据《旧唐书》记载,大臣韦承庆曾献《谕善箴》劝谏太子亲贤能而远小人,太子听后“善之,赐物甚厚。”不仅认可谏言,还赏赐了韦承庆。可见,李贤并非沉溺狎昵小人的不耻之人。时至今日,太子被废的真相仍缺乏可信史料佐证。

永淳二年(683年),李贤又被流放到偏远的四川巴州。走的时候天气寒冷,他和家人衣衫单薄,十分凄惨。当时的太子李显看不过去,特意上书“恳请帝后怜悯,稍赐春冬衣物”。

相传李贤在被废皇太子之前,曾作《黄台瓜辞》,希望母亲看后回心转意。其诗云:“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三摘尚自可,摘绝抱蔓归。”这首诗与曹植的七步诗有异曲同工之妙。那时的李贤对母亲武则天尚存幻想,以为此诗能够感动母亲。殊不知,武则天见诗之后,对李贤更加恨恨不已。此时的李贤已经觉察到问题的严重性,他情绪低沉,郁郁不乐。

李贤不仅文史造诣深厚,还具备很高的音乐修养。《旧唐书·李嗣真列传》记载了太子被废前一段插曲。当时李嗣真前往太清观奏乐,发现曲调十分悲哀,就问道士:“这曲子为何如此哀怨而不和谐?”,两人答道:“这是太子谱的《宝庆乐》。”按理说《宝庆乐》应当欢快喜悦,由太子作出却充满悲凉,反映了李贤当时愤懑抑郁的心情。果然没过多久,太子即被废黜。后来道士刘概将此事讲给高宗听,高宗也觉得十分惊奇。

章怀太子之死(章怀太子的悲惨结局)(7)

唐朝道士刘概画像

文明元年(684年),高宗驾崩,中宗李显继位,但仅一个多月就被武后废黜,改立睿宗李旦,武后由此把持朝政。不久后,武则天命令左金吾卫将军丘神勣前往巴州搜查庶人李贤的住宅,以防备谋反隐患。丘神勣到巴州后将李贤囚禁别室,逼令自杀,年仅二十九岁。武则天得知李贤死讯后,曾在洛阳显福门举哀,并将丘神勣贬斥,但不久重获启用。

那么,李贤真的造反了吗?专家认为不可能。李贤当太子期间,曾经三次监国。他的所作所为已经得到了唐高宗的肯定,而且也得到了群臣的拥护。在这种情况下,他的太子之位不存在竞争对手,至少是没有强有力的对手。

而且,当时他爹高宗已经体弱多病,由他来继承大统只不过是时间问题。更何况,当时他才24岁,很年轻,根本没有必要铤而走险。再说,当时辅佐他的大臣是被誉为一代名相的张柬之,深得高宗信任。后来光复李唐政权,张柬之立了头功,他不可能怂恿或者听任李贤谋反。

另外,从高宗李治的态度来看,他其实并不太相信太子谋反。所以,真正想废黜李贤太子之位的,只有武则天。那么问题就来了,所谓血浓于水,母子情深,天底下有什么能超越母子亲情呢?答案只有一个——权利。

武则天一定要废掉李贤,无疑是因为母子争权。我们知道唐高宗在位期间,政坛上有一种说法叫“二圣”,也就是武则天和丈夫一起主政。尤其是唐高宗执政后期,武则天更是大肆扶持娘家势力,把自己的侄子全都安插在重要岗位上。

章怀太子之死(章怀太子的悲惨结局)(8)

武则天剧照

而不巧的是,当太子李贤以监国身份走上政治舞台,开始崭露头角的时候,也正是高宗执政晚期,武则天权力上升的关键时期。这个时候武则天权力欲达到了疯狂的地步,她能容得下太子成为她执政掌权的障碍吗?

所以,很多学者都认为,史书上记载的所谓太子谋反,不过是武则天为排除权利障碍而进行地构陷。太子李贤被废并囚禁三年后,又被流放到巴州。这个时候的李贤已经是个平民,武则天为什么还要对他痛下杀手呢?

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年),也就是李贤被指谋反的第四年,高宗李治驾崩,老三李显即位,是为唐中宗。可是,李显只当了55天皇帝,就被他母亲武则天废黜,继位的老四李旦成了傀儡皇帝。这时候,完全掌握大权的武则天做了两件事,第一件事,就是把李显发往湖北做了庐陵王;第二件就是派丘神勣前往巴州逼死李贤。

既然史料明确记载,是武则天派丘神勣去逼死李贤,武则天当然就是主谋了,怎么还会说李贤被杀是个谜案呢?这就要说到当代著名史学家兼文学家郭沫若的考证。郭沫若发现,虽然《资治通鉴》有记载,说武则天派丘神勣前往巴州并且“风使杀之”。但同样作为史料,新旧唐书的《章怀太子传》却没有这四个字。那么,作为《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他又是怎么知道武则天“风使杀之”的呢?

所以,郭沫若认为,司马光这话没有根据。那么,武则天派丘神勣前往巴州干什么呢?郭沫若认为她应该是想招李贤回京师,重新启用。只不过,在这个当口有人设下阴谋。

唐朝有人写了一本书,叫《朝野佥载》,郭沫若根据这本书的相关记载推算,使坏的这个人应该是当时的中书令裴炎。按照这个推测,裴炎应该是设局让丘神绩误解了武则天的意思,以为要杀李贤。而李贤也以为母亲真的容不下自己,所以自杀,这就是章怀太子之死成为谜案的由来。

章怀太子之死(章怀太子的悲惨结局)(9)

郭沫洛

不过,对于郭沫若的这种推测,有学者认为有点牵强。首先武则天为了权利,她可以六亲不认,这是大家公认的。早年为了陷害王皇后,她可以不惜掐死自己亲生女儿。因此,她为了皇位,再杀个儿子就不足为奇了。其次,就当时的形势来讲,武则天不可能容得下李贤。

我们知道,中宗李显于弘道元年(683年)即位,55天后被废黜,接着是睿宗即位。然而,睿宗即位不久,也被废黜,于是武则天以武后身份君临天下,同样是在宏道元年(684年)。也就是说,一年之内,唐王朝换了三个皇帝。

这足以说明,武则天对登基称帝早就迫不及待了。但是,她的周边却危机四伏。因为当时的军队大多还掌握在李家皇族手中,这些人都在观望。如果她贸然登基,一旦有一个人出来反对,只要这个人有足够的影响力,那局势很可能会立马翻转,前太子李贤恰恰就是这样一个有足够影响力的人。

前面讲了,李贤在监国期间,因为用心做事,关爱百姓,已经得到了群臣的拥戴。四年前的所谓太子谋反案,有很多人并不相信。再加上李贤本身,就是李家的正统血脉,要赢得军队的支持,可以说是易如反掌。所以,有学者认为,趁李旦在位期间,假借风传造反一说逼死李贤,只不过是武则天为自己登基,消灭可能存在的对手罢了。

千百年来,关于章怀太子的死因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最接近事件本身的两唐书均在言语间暗示太子是被武后诬陷杀害,《旧唐书·高宗诸子列传》评论:“唐年钧德,章怀最仁,凶母畏明,取乐于身。”称太子是个品德高尚的孝子,以此驳斥他生前不孝谋逆的罪名,暗示太子是含冤被害。出土的墓志铭也有影射太子是被冤杀,但都未明言直接死因。

总之,不论太子因何被害或者被谁所害,他死于帝国最高权利的争夺和由此产生的忌恨、阴谋却大体可以肯定。自古以来为了夺得皇位,兄弟相残、父子反目的事情时有发生,这也是古时封建统治的残酷之所在。

随着时光的流逝,这位章怀太子是非功过早已化为历史云烟。但在四川旺苍县木门镇木门寺旁却有一处晒经石,相传是唐朝章怀太子李贤流放巴州途中,在此歇息晒经所用。木门寺始建于南梁,毁于隋,重修于唐太宗贞观年间,该石一直作为寺庙翻晒经书的地方,巨石上佛像雕刻圆润,体现了唐代以胖为美的风貌。弘道元年(683年),李贤被流放巴州途经旺苍县木门镇,在木门寺留居数日,与木门寺住持方丈一起在寺侧一石面上翻晒经书,写下“明允受谪庶巴州,身携大云梁潮洪,晒经古刹顺母意,堪叹神龙云不逢”的诗句惋惜自己。

章怀太子之死(章怀太子的悲惨结局)(10)

四川旺苍县木门镇木门寺晒经石

次年,上官婉儿不知经过谁的允准,前去巴州看望自己的这位初恋情人。上官婉儿侍奉武则天之时,经常遇到太子李贤,情窦初开的她被太子的容止端雅所吸引, 两人情投意合,时常品诗论道,这段无忧无虑的时光大概是上官婉儿为数不多的快乐时光。

也有人说,上官婉儿是一厢情愿,所以她才忍心将其毁灭。可是,同时她也毁了自己。历史真相何人能知,这样的爱情又有多少人认同?数不清的传说中,李贤的形象已面目全非,谁也说不出真实的他当时是如何的心境,他的爱属于谁?很多人,宁愿相信那残存的一点美好,上官婉儿——永远的痛,他靠不近也赶不走。

李贤因“谋反”被废黜,上官婉儿作为武则天的“私人秘书”不得不亲手写下了置李贤于死地的诏书。

章怀太子之死(章怀太子的悲惨结局)(11)

上官婉儿画像

上官婉儿翻山越岭,行至此地,闻太子已被害,就在木门寺旁李贤曾经翻晒经书的“晒经石”上修建亭子,题写《由巴南赴静州》:“米仓青青米仓碧,残阳如诉亦如泣。瓜藤绵瓞瓜潮落,不似从前在芳时。”的诗句于亭上,怀念李贤。

转眼22年过去了,神龙元年(705年),不可一世的武则天结束了她的女皇生涯,死于洛阳上阳宫,中宗李显重新登基。次年,手足情深的中宗李显派人到巴州迎回李贤的灵柩,以亲王的身份陪葬于乾陵。景云二年(711年),睿宗李旦追加李贤的皇太子身份,谥号“章怀”,与太子妃房氏合葬于章怀太子墓。

值得一提的是,李显为从巴州迎回李贤的灵柩,派了两名“护丧使”,其中之一是韩国公贺兰琬。贺兰琬何许人也?他是贺兰敏之的儿子,也是武顺的嫡孙。李显如此安排,想必比别人更清楚那段历史。

,